苗煒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奶酪與蛆蟲》,副標題是“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這本書的主人公叫梅諾基奧,是一個磨坊主,也打過好多零工,他生活于16世紀意大利東北的弗留利地區(qū)。他能讀會寫,沒事兒就愛跟周圍的村民念叨宇宙是怎么產生的,他說一切都是混沌,大地、空氣、水和火都混雜在一起,都是從這一片混沌中形成的——就像奶酪是用奶制成的——而蛆蟲會在其中出現,這些蛆蟲就相當于眾天使。上帝也是從這片混沌之質中創(chuàng)生出來的。
在文字資料中,下層民眾很難有自己的聲音,其思想和意識全由記錄人來書寫。
梅諾基奧不相信基督救贖,懷疑圣經文本,譏諷洗禮等諸圣事都是一樁生意。這樣到處亂說,當然危險。當地神父把他舉報了,他被送上法庭,面對宗教法庭的法官,繼續(xù)宣揚自己的觀點,原來聽他講話的都是一些村夫俗子,好不容易有飽學之士來聽他說話,他就慷慨陳詞,心想,如果有機會覲見教皇和國王,也要再說道說道。第一次審判之后,他被釋放了,罰他穿著贖罪衣,但是梅諾基奧的生活沒受太多影響,慢慢地他又管不住自己的嘴,說教士和貴族壓迫窮人,說教會應該放棄特權等等,于是他又被人舉報了,又被送上了法庭。兩次審判之間相隔15年,躲過了初一沒躲過十五,這一次他被判處火刑,1599年被燒死了。
此書作者卡洛·金茨堡是享譽世界的意大利歷史學家,微觀史學派的代表學者。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研究女巫審判時,翻閱一本宗教法庭審判官的匯編,無意間讀到一條寥寥數行的案情介紹,被告是一個小磨坊主,因為對上帝有不同的看法而受到指控。金茨堡想以后有機會再回來讀這些檔案,于是把卷宗編號抄在了一張小紙片上。完成手頭的研究工作,直到1970年,金茨堡才有機會讀到梅諾基奧審判的全部檔案,他立刻被這些記錄所觸動。又是差不多7年,他出版了《奶酪與蛆蟲》 。
他說,在文字資料中,下層民眾很難有自己的聲音,他們的思想和意識全是由記錄人來書寫的。下層人的聲音被聽到,也是經過了重重過濾。我們今天看到的材料,都已經扭曲了。因此,《奶酪與蛆蟲》這本書的寫作,就是尋找他們聲音的一個過程。
“微觀史學”,顧名思義,寫的就是小人物,是相對微觀的事情。我們比較熟悉的一本微觀史學著作是史景遷的《王氏之死》,寫的是清代初期,山東郯城、淄川鄉(xiāng)村的貧苦生活,一位婦女——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壓,要與人私奔,最后卻慘死在丈夫手下。微觀史學寫的是大歷史下小人物的命運,簡單來說,要“以小見大”。
我們可以把“微觀歷史”看作是一種有別于宏大敘事的歷史寫作手法,所謂的“宏大敘事”描述了人類的進步,講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工業(yè)革命等等。這是歷史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的歷史。在金茨堡看來,微觀歷史重視“那些被迫害的和被征服的人”,這些人往往被視為邊緣人物而不予理睬,甚至全然無視。在《奶酪與蛆蟲》的扉頁上,金茨堡引用了塞利納的一句名言:“一切有趣之事皆發(fā)生于黑暗之中……我們對人類的真實歷史一無所知?!痹谶@本書的最后,金茨堡寫到,關于梅諾基奧,我們知道的已經不少了,但關于那些生前死后都沒能留下一絲痕跡的不計其數的人類個體,我們卻一無所知。金茨堡在接受本書中文版譯者的采訪時說,這種存在于歷史證據和歷史現實之間的巨大的、不可避免的不相稱狀況,是不應當被遺忘的——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歷史學家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