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要
一、小說
1.條分縷析,全面概括。
小說的主題是從小說描寫的整體生活畫面中顯示出來的中心思想。從主題角度設題方式通常有:找出體現(xiàn)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或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或看法;文章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與主題有關的小說標題的含義或作用。閱讀一篇小說,就要透過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具體材料(細節(jié)、情節(jié)),領悟和體會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中寄寓的主題。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所以,我們應當從整體上進行把握,概括主題。
2.從整體文本出發(fā),體察微妙變化。
分析小說的情感,考生一定要從整體文本出發(fā),切忌脫離文本,主觀附會。把握分析小說的人物情感、心理,首先要熟知各種心理描寫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其次要跟隨情節(jié)推移緊緊追蹤人物,體察微妙變化;再次要立足整體,設身處地,體味人物的情感。鑒賞小說的情感,還要注意以下幾點:(1)情感的投入性。(2)情感的記錄性。(3)情感的價值性。情感的最大價值就在于使文學藝術得以升華,讓人獲得永恒的審美愉悅。(4)情感的含蓄性。有些小說情感的表達放縱一些,作者并不掩飾和忌諱感情的充溢和顯露。有些小說情感的表達卻節(jié)制一些,作者往往會把握和控制情感,使之含蓄而內斂。
二、散文主題與情感
1.從整體上把握作品。
解題時,考生首先要從整體出發(fā),通讀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還是表達人生哲理。次看話題,是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還是對個人生活的感悟?是就歷史作闡發(fā),還是就現(xiàn)實作聯(lián)想?進而把握文章主旨。文章的主旨明白了,思路清楚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話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2.抓文章的筋骨。
考生在做題目之前,要先揣摩、參悟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開頭、結尾是文章的重中之重,應當一字一句重點研讀。另外散文創(chuàng)作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質,敘述描寫是它的血肉,抒情議論是它的筋骨,所以鑒賞散文一定要緊緊抓住那些抒情議論的句子,因為它們通常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張娟/供稿】
考場文本
稻子和吃稻子的人
學群
我開車從洞庭湖邊的春風大堤上過?;疖囋阼F路上奔馳,收割機在收割稻子。大型收割機從田壟上開過,稻子的上頭不見了,稻田一撥撥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從一根管子里涌出,被裝進一只只蛇皮袋。還有一些東西,跟隨谷粒的葉片和穗條,打碎之后被機器隨風一口吐出。
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上面那一段沒有了,它們當然摸不著頭腦??纯粗車?,那邊嚇唬鳥兒的那位也沒有腦袋。如今做稻草人,已經(jīng)不作興要腦袋了。它又不相親,又不用想事情,要一只腦袋做什么?它只要兩只袖子在晃就行。
月亮打這里過,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們高舉著。怎么都找不到一處又軟又白的草垛,好讓它的光躺在上面。風來到田間,不見了往日的玩伴。露水來了,沒有一片帶絨毛的葉子可以把它托起。螢火蟲打著燈籠,找不到回家的路。
人們早就習以為常。這一點誰也無法改變。我是彎著腰在稻田里割過稻子的人。一個割過稻子的人,不會不知道腰酸背脹的滋味。我想說的是機器收割所傳達出來的那種力,那種君臨眾稻之上的力,那種話語方式。在鋼鐵的轟鳴之下,稻子這種從泥地里長來的東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軟無力。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經(jīng)成了我的一部分。
我想起以前我們割稻子。
每一株稻子都知道。從河姆渡那里,或者更早,它們就知道了被收割的命運。等到上面抽穗灌漿,等到飽滿的顆粒壓下來,它們就彎起了腰。彎起的稻稈,是多么適合攔腰抓握,是多么適合收割。順著禾稻彎斜的方向,人的手把它們攔腰收作一握,稻根露出來,另一只手把禾鐮端平了,一下從根處劃過,稻子的一生就到了人手上。
稻子彎著腰送上它的一生,人去接受,同樣彎著腰。一根稻子彎著腰所承受的,也會來到人的腰背上。說來也巧,那些用來收割的禾鐮也彎成新月的模樣。那時候,老人們都相信,這一年的新月是從收稻子開始的。
一開始就是稻草。稻子的意義,好像都集中在那根稻穗上,直到谷粒離穗。好比一個人退休了,不再去上班,不再是這個是那個。稻草是在這時才開始成為稻草的。
這以前,陽光在春天照過,夏天照過。這一次是單單把它們作為稻草來照耀。秋天的陽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來了,從頭到腳干凈明亮,還帶著草的干香。想來這些事情,月亮是知道的。月光一來到稻草上,就變得這樣鮮亮,就這樣躺在稻草上。即便是黑色的夜,到了這里也會停下腳步,把稻草的地方,留給稻草。
我至今記得昭大哥的拖拉機拖了一車稻草,我們搭他的拖拉機回家去。我們躺在上面,用一車稻草搖晃著鎮(zhèn)上的房子和路燈。到后來,連天上的星子和銀河都被一齊搖動。一天夜里,我在山上走迷了,下山看到一堆稻草。順著稻草往下看,田里的禾茬帶一點亮色一直排過去。我明白了:踩著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門口。
谷粒不在了,稻草是稻草。牛是懂得這一層的。稻草吃下去之后,它們在反芻。那時候,稻子收了,稻草還是完整的。稻草身上還留存著做稻草的尊嚴。現(xiàn)在不同了,上面那一段沒有了,下面還在禾茬上,它是做稻草呢還是做禾茬?稻草也好,禾茬也罷,它們只好沒頭沒腦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冬晴時,種田的人過來放一把火,燒了的就燒了,沒燒盡的就黑糊糊留在那里。
看來,稻草存在的意義,是跟著谷粒一起收走了。那么谷粒呢?蛇皮袋裝上之后,一小部分大概會留在主人家里做米飯,其余的就都進了市場。種子要從種子公司來。兩頭都在人家手上,它們只管從身上長出稻子來。稻子一旦長成,收割機就來了,它們生存的努力隨之被沒收。收割機的專橫粗暴,其實也意味著對稻子之為稻子的否定。
開收割機的人,想來是不會拿起禾鐮去收割了。雜貨店也已經(jīng)不賣禾鐮了。稻田當然還會種上稻子,是種子公司來的雜交種。雜交產量高。以前那些稻種,已經(jīng)從地面上消失。就算某處種子博物館之類的地方還有它們的孑遺,它們與這個世界的交流互動也已停止。
我開著車在大堤上走。大堤下面,收割機在收割。遠處靠山的地方,火車在鐵路上奔馳。上車下車,人們都按照火車時刻表,把自己裝進去,把自己卸下來。
(選自《散文選刊》2020年第2期,有刪改)
圈點評注
作者構思獨具匠心,將對稻草與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組價值的思考貫穿在“稻子”的“前世”和“今生”中,令人回味無窮,發(fā)人深省。第一段中“一撥撥矮下去”“被機器隨風一口吐出”等細節(jié)描寫,刻畫出機械生產“君臨眾上”的霸氣,為后文寫稻子的卑微弱小做鋪墊?!拔蚁肫鹨郧拔覀兏畹咀印币欢?,承接上文作者對機械化收割的不喜歡與對稻子的同情,引出下文傳統(tǒng)收割方式中人們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文章語言明快而有表現(xiàn)力,如“搖晃著房子和路燈”“星子和銀河被搖動”等,形象地表現(xiàn)出鄉(xiāng)下生活獨有的自然情趣及人與稻草的和諧。
閱讀速解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既“不相親”也“不想事情”的稻草人無需“腦袋”,如今的它們已經(jīng)成為純粹的工具化產物,相比以前的稻草人少了一些傳統(tǒng)的味道。
B.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習慣了稻子的機械收割方式,這也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但作者在內心深處,仍有著對舊時收割方式的懷念與留戀。
C.文章寫轟鳴的收割機對稻子不再懷有敬意,只留下了喧騰和暴力。那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不僅顛覆了稻子的生命意義,也否定了稻草的價值。
D.文章寫隨著大機器時代的到來,人們擱置禾鐮、種雜交稻,而以前的稻種不能再在土地上“生生不息”,已經(jīng)淪落為博物館的孑遺。
2.散文的語言往往蘊含著作者想要傳達的“情”和“理”。請簡要理解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