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紅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泥土中,賡續(xù)于一代代人不懈奮斗的事業(yè)中。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加強紅色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讓紅色成為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
近來,紅色旅游景點成為不少家庭出行的選擇:帶孩子走進革命紀念館,了解紅色歷史;與家人一起參觀先輩故居,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范和價值追求;借助VR技術,體驗革命先輩突破重重關卡與大部隊會合的戰(zhàn)斗場面……人們在一段段革命歷史中感悟紅色文化,在一個個紅色故事中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chuàng)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p>
什么是紅色基因?答案寫在南湖紅船,寫在井岡山,寫在西柏坡,寫在寶塔窯洞,寫在英雄們的臉龐上。它是淬火成鋼的精神品質,是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對黨和國家的絕對忠誠,是敢于勝利的革命風范,是此心光明、無怨無悔的忘我付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習黨史、領悟黨史正當其時。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么、是怎么來的,我們方能在“擔當起該擔當?shù)呢熑巍敝胁粩嘟üαI(yè)。
紅色故事
紅色故事:講好“半條被子”的故事
講述者:郴州黨史研究員徐寶來
在湖南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āng)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的故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為了更好滿足群眾需要,當?shù)卦诔优辖ㄆ鹆艘蛔鶎n}陳列館。
在“半條被子魚水情深”的主題下,我們充分挖掘汝城早期黨組織領導的工農革命運動、老一輩革命家在汝城的革命活動、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等內容,運用了大量紅色文物、圖片資料和雕塑、繪畫,以及聲光影像技術手段,生動再現(xiàn)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一塊山楂片、一本紅軍書、一把鋤頭……在一個個細節(jié)中,“半條被子”背后的群像更加豐滿。
為了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講解員,我們就地選拔,徐解秀老人的后人中有5人參與進來;組織培訓,聘請黨史專家授課示范。讓更多人聆聽紅色故事,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光榮。
紅色故事:“長征精神”薪火不滅
講述者:中國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
在江西于都,幾乎每一幢陳舊的老屋、每一件文物里,都流傳著讓人難以忘懷的紅色故事。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才能傳承紅色基因,激發(fā)奮進力量。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有一群講解志愿者,人數(shù)達400多人,年紀最小的僅有6歲。每到雙休日或節(jié)假日,不管刮風下雨,他們都會來到紀念館,為游客講述那段崢嶸歲月。不只是志愿講解,還有傾情演繹。長征源合唱團下鄉(xiāng)村、到校園、入社區(qū)、進軍營,義務巡演400余場;長征源宣講團由高校教師、紅軍后代、愛心人士等組成,開發(fā)60多種課程。所有人齊心協(xié)力,讓紅色記憶更深刻,紅色故事更生動。還有一群年輕人致力于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在走訪紅軍后代、開展黨日活動中,他們拍攝了一大批紅色文化活動紀實、紅色故事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
重溫長征史詩,銘記長征故事,讓長征精神薪火相傳。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9月28日)
多維解讀
1.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實地瞻仰、踏訪先輩們的遺跡、遺址、紀念館,那一件件帶有溫度的實物、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一幅幅在艱苦卓絕環(huán)境中譜寫的壯麗詩篇,能夠幫助我們洗滌心靈,升華精神。
2.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紅色文化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重要精神紐帶。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錚錚誓言,到“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的堅定信念,再到“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的凜然正氣,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既是一扇窗戶,讓人了解過去、觸摸歷史,也是一粒種子,使人的內心生發(fā)認同、產生共鳴??梢哉f,革命歷史不僅蘊藏著我們“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更樹立起了我們“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我們要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3.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
對于正行進在復興途中的中華民族,紅色基因無疑是牽引我們前行的深層動力。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和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就一定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