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28歲,我考研了。
考研這件事其實在我心頭徘徊了很久。我本科畢業(yè)的時候,因為決定跨專業(yè)就業(yè),便放棄了考研甚至保研的機會,莽撞又熱忱地沖進了職場。入職三年后,我意識到了自身專業(yè)水平的不足,于是心底不斷地出現(xiàn)一個聲音:去考研吧。
但我猶豫了整整兩年:擔心忙碌的工作使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復習;擔心脫離校園、課本那么多年,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的考試時間;還擔心如果認認真真復習了,最終沒有考上會令我感覺很挫敗。說到底,我擔心的只有一件事——失敗。還未開始,我已經(jīng)提前為將來的失敗找了諸多借口,于是最終延遲行動,甚至拒絕行動。
直到去年十月,朋友轉(zhuǎn)發(fā)給我一條我心儀的大學的招生信息,因為這個學校已經(jīng)很久沒有招收傳媒方向的非全日制學生了,看到信息的那天,我突然有種感覺——命運已經(jīng)把橄欖枝遞到了我的手邊,我再不抓住一定會懊悔余生。于是下一秒,我就打開研究生招生網(wǎng),填報了信息,不給自己一絲后退的機會。
留給我的備考期很短暫。兩個月的時間里,我每天一下班就一頭扎進專業(yè)書里,每個周末幾乎都是在書房中度過。其間不是不擔心失敗,但那時候我想到更多的是:失敗似乎也沒什么可怕的,我在這兩個月的時間里學習到了之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更好像找到了自我的價值感。
這個月“青春使用手冊”的主題是“B面青春”。在座談會上有很多同學一邊羨慕著別人精彩的“B面青春”,一邊對自己搖頭表示做不到那樣。仔細一問,也是因為害怕失敗。殊不知我們畏縮、踟躇、降低期待,其實恰是在給失敗提前鋪路。
作家北野武說:“雖然辛苦,還是要過滾燙的人生?!倍蚁胗米约旱倪@段經(jīng)歷告訴你們,“最痛苦的事,不是我失敗了,而是我本可以成功卻沒有去做”。
成功離我們并不遙遠,愿我們能坦然接受失敗,勇敢迎向挑戰(zhàn)。
錢夢佳/本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