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慎 向婧
“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奔t色是貴州遵義的底色,遍布城鄉(xiāng)的紅軍戰(zhàn)斗遺址、紀念館、陳列室,以及一件件承載著紅色記憶的革命文物,訴說著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之氣,也激勵著遵義人干事創(chuàng)業(yè),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在著名的長征紀實文學《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1月15日晚飯以后7點整,20個人在柏公館聚在一起。會議室是一個長方形的房間,四面是簡單的灰泥墻面,地板和房門是赤褐色的。房間里很空曠,只有頭頂懸著一盞煤油燈,中間放著一張破舊的沉重木桌……”遵義會議紀念館講解員劉霜總會向參觀者著重介紹這張承載了那場“真理之辯”的會議桌。
“這張會議桌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參觀者一次次走近那段苦難輝煌的歲月?!眲⑺f。除了會議桌,遵義會議紀念館還有很多寶貝,例如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一十八師五十四團軍旗、中國工農紅軍遵綏湄游擊隊政治委員王有發(fā)私章、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指揮部特務連印章、紅軍沒收征發(fā)委員會通行證等。
一件件飽經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個個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承載了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輩堅定的信念和火熱的激情。
讓文物“說話”
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zhèn)的四渡赤水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年接待參觀者超過百萬人次。作為四渡赤水紀念館陳列室的工作人員,梁華和同事不僅負責定期對館藏的萬余件紅軍文物進行清理、陳列和日常維護,還要對新征集文物完成鑒定、入庫、建檔等工作。
為充實館群文物陳列,豐富館藏文物的質量和數(shù)量,近年來,四渡赤水紀念館多次組織人員到全國各地廣泛征集文物。目前,該館已征集文物10138件(套)。
“目前,我們編寫了《六張舊幣傳佳話》《兩個銅板的故事》《一張會講故事的照片》等文物故事,融入陳列展覽中,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觀眾。觀眾也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了解文物、觸碰歷史,將其內在的精神傳承下去?!绷喝A介紹道。
為了讓革命文物“發(fā)聲”,讓歷史資料“說話”,遵義會議紀念館通過對革命文物資料精神和故事的研究和挖掘,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賦予文物史料鮮活深刻的歷史內涵。國家一級文物“停留在楊尚昆體內63年的彈片”,蘊含著遵義會議參加者楊尚昆在紅軍長征進入云南時小腿受傷并帶彈忍痛長征的英勇故事;國家一級文物貴州侗族青年楊和鈞于1934年12月至1935年6月撰寫的“懷念紅軍詩”稿本,沾滿了侗族群眾冒險救治紅軍傷員、寫詩擁護革命緬懷紅軍的殷紅熱血……
遵義市各大革命文物展陳場館,充分挖掘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的豐厚內涵,做到見人、見物、見景、見精神,更好地將紅色文化宣揚出去,讓紅色血脈源源不斷地延續(xù)下去。
文物帶動文旅
遵義革命文物資源富、價值大、分布廣。自2004年被列入國家重點培育的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以來,該市就一直致力于推動紅色旅游產業(yè)發(fā)展。
“十三五”期間,遵義圍繞長征文化實施紅色旅游重點項目30余個,打造了婁山關紅色旅游區(qū)、茍壩紅色文化旅游產業(yè)創(chuàng)新區(qū)、余慶強渡烏江戰(zhàn)斗遺址、1935年紅色旅游綜合體等旅游項目,紅色旅游產業(yè)體系不斷完善和豐富。
風雨無阻地在紅色景區(qū)門口自覺排成長隊等待換票的游人;邁著整齊步伐參與培訓項目的學員;乘坐旅游大巴來到遵義演藝集團,觀看全國優(yōu)秀紅色旅游演藝作品《偉大轉折》的觀眾……在遵義,無論是否節(jié)假日,總能看到紅色旅游景區(qū)人頭攢動的景象,來自省內外的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貴州省黔西南州的游客顧聰特地帶孩子來遵義旅游,首站選擇了遵義會議紀念館,她說:“我們要在這個紅色城市多留幾天,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紅色的種子?!眮淼剿亩沙嗨o念館,游客吳雨澤在聆聽了紅色故事講述會后,激動地說:“這個故事深深地打動著我,是共產黨人,是工農紅軍,用不畏犧牲的精神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p>
最近,每周都有300多個來自貴陽的初高中研學團隊來到遵義,開展主題為“重走長征路,闊步新時代”的紅色文化教育主題研學活動。貴陽培文學校的八年級學生覃梓童說:“看了很多革命文物,感覺課本里的歷史變得看得見摸得著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紅軍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的長征精神激勵著我加倍努力學習?!?/p>
此次活動的策劃方介紹,他們已經組織了貴州省內省外3萬人次學生來到遵義開展紅色研學旅行,讓研學的價值真正得以體現(xiàn),讓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根植于心。(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