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榮 成玉峰
摘 要:江戶川亂步作為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為日本推理小說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全新局面,將日本戰(zhàn)前推理小說推向高潮。而他的《與貼畫一同旅行的男子》全篇雖無推理情節(jié),但留下的一個個謎團引人入勝,整體敘事與細節(jié)描寫都沉浸在充滿奇幻色彩的氛圍中。本文通過舉例論證,從功能對等理論視角出發(fā),深入分析《與貼畫一同旅行的男子》保留原文敘事特色的翻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說寫作特色。
關鍵詞:功能對等; 魔幻現(xiàn)實主義;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099-002
江戶川亂步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他受到明治、大正時期傳入日本的歐美小說的啟蒙和推動,對偵探、推理等領域的文藝作品產(chǎn)生興趣,后又大量閱讀刑偵類專業(yè)書籍,在貿易公司、造船廠、二手書店、面館、偵探事務所嘗試過各種職業(yè),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從處女作《二錢銅幣》開始,他的寫作生涯留下了諸如《人間椅子》《鏡子地獄》等著名小說。推理小說的描寫往往邏輯嚴謹而引人入勝,亂步的小說更是手法新穎,思路奇特、推理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雖然《與貼畫一同旅行的男子》更偏向于幻想類,全文包裹在變幻莫測的神秘氣氛之中,但在語言使用方面,他多用長句,善用比喻以及擬人等修辭手法,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穿著以及神態(tài)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稱得上是細致入微。
1.功能對等理論
美國語言學家、翻譯家尤金·A·奈達是一位有重要影響力的翻譯理論學者,1964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后改稱“功能對等”理論。此理論的提出是為了減少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使它們的轉換有一個“客觀的、可靠的平衡標準”。“功能對等”簡單來說就是要求“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與源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保持一致”。
在“功能對等”理論中,奈達認為“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貼近而又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文信息”,強調“動態(tài)對等”,在翻譯中“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若“形式對等”與“動態(tài)對等”產(chǎn)生矛盾時,譯者應傾向后者。所以功能對等理論要求翻譯后的語言應自然流暢,不拘泥于文字形式的絕對對應,而是要在兩種語言間尋求平衡,再現(xiàn)原文風采,使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在閱讀感受上大致相同。
翻譯不僅應該傳遞出文字表面所表達的淺層含義,還應該傳達出作者從他獨有的文字中透露出的文化內涵以及個人的思考與想法。所以奈達要求翻譯不能止步于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因此,根據(jù)奈達的理論,譯者應通過分析、轉語、重組和檢驗四個步驟,還原原文的語法意義、所指意義與內涵意義。由此可見,功能對等不僅要求譯文中語言信息傳達準確,更要求在譯文中必須保留原文的特征,也就是說必須保留原文的內容、風格以及功能。
一部優(yōu)秀的譯作應當從文字到內涵都完美地重現(xiàn)原文的風格韻味和思想文化。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斟酌譯文讀者的反應,如果與原文讀者的反應基本對等,那么才可以說這部譯作是一部優(yōu)秀的譯作。通過功能對等理論分析譯本,可以研究譯本中對于原著的特色和經(jīng)典之處的保留是否獲得了讀者的認可。
2.功能對等理論對譯本的分析
2.1環(huán)境描寫
文章用了許多篇幅描寫周圍環(huán)境,意在營造神秘詭異的氣氛,特別是對于飄忽不定鬼魅般海市蜃樓的描寫,仿佛讓周圍昏暗迷幻的燈光以緩慢的速度鋪散開來,亂步的描述略帶壓抑感,營造出了一種超現(xiàn)實的氛圍。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在翻譯時應當注意用詞不能太過直白,盡量采用較口語、委婉的表達方式。
例1:この距離の曖昧さが、蜃気樓に、想像以上の不気味な気違いめいた感じを與えるのだ。(這種漂浮不定,影影綽綽的距離感,使得海市蜃樓帶給人一種比想象中更為可怖、如瘋如癲的感覺。)
由分析可知,這里描繪了海市蜃樓帶給人的捉摸不定陰森可怖的感覺。在《日漢大辭典》中「曖昧さ」意為“模棱兩可,不明確”,「不気味」意為“令人害怕,令人詫異”,「気違い」意為“發(fā)瘋,瘋狂”,而譯文并沒有采用這種簡潔的詞匯,而是運用了形容文體的成語和四字詞語,給人帶來散文的美感,使措辭更為詩意。不僅遵循了功能對等理論,也更加渲染了海市蜃樓帶來的奇幻與恐怖的氛圍感。
例2:そのほの暗い車室の中に、私たち二人だけを取り殘して、全世界があらゆる生き物が、跡方もなく消え失せてしまった感じであった。(仿佛世上所有的生物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我們兩人留在了昏暗的車廂里。)
分析可知,按照原文的順序是先描述“車室中只留下了我們兩人,仿佛世界上的生物都消失了”,而譯文運用了倒譯,將這兩句的順序倒轉,將“只剩下我們兩人”放在后面,使描述的重點落在了“我們”上。倒譯的譯文更加連貫自然,也更符合漢語的表達順序,體現(xiàn)了功能對等理論。而且更表現(xiàn)細長車廂中的幽暗空寂,車廂中只?!拔摇迸c老者的沉默使氣氛非常的壓抑寂寞,表現(xiàn)出環(huán)境的匪夷所思與恐怖。
2.2人物特點
小說中塑造人物形象非常重要,江戶川亂步擅長用長句大段描述人物形象,他的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以及語言描寫讓人眼前就能出現(xiàn)人物的肖像圖一般刻畫得細致入微,文中出現(xiàn)的主人公有“我”,老者,老者的哥哥,畫卷中的少女,人物特征描寫的非常清晰,在翻譯時也應該使用符合人物特征的詞句。
例1:彼は非常に古風な、我々の父親の若い自分の色あせた寫真でしか見ることの出來ない様な、襟の狹い、肩のすぼけた、黒の背広服を著ていたが、併しそれが、背が高くて、足の長い彼に、妙にシックリと會って、甚だ意気にさえ見えたのである。(這人看上去相當老派。穿著一身狹領窄肩的黑色西服,如同在我們父輩年輕時的褪色照片中看到的。這倒和他個高腿長的身材配合得恰如其分,看上去甚至感覺頗有派頭。)
分析可知,這是一句描寫老者外貌形象的長句,直譯的方式并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也會顯得整個句子非常冗長繁瑣。譯者使用分譯,將一個長句分成了三個短句,并將順序適當調整,先說明整體氣質“相當老派”,再描寫穿著如同老照片一般,最后轉折“甚至頗有派頭”,使老者乍一看老派,但仔細觀察身形高大有派頭的形象躍然紙上,體現(xiàn)出了功能對等。
例2:緋鹿の子の振袖に、黒繻子の帯の映りのよい十七八の、水のたれる様な結綿の美少女が、何とも云えぬ嬌羞を含んで、その老人の洋服の膝にしなだれかかっている。(一旁的美少女大約十七八歲,身著緋色白斑的花布長袖和服,黑錦緞腰帶,梳著結棉式發(fā)髻,面容清麗,嬌嫩欲滴,羞赧暗含,依偎在老者身邊。)
分析可知,這一句描述了畫卷中少女的穿著外貌與神態(tài)。前半句將「緋鹿の子」譯為緋色白斑,將鹿的花紋解釋為緋色白斑,使文化不同的讀者也能明白內容。后半句運用了意譯,運用四字詞語生動傳神地描寫出了少女的美麗和害羞。用詞也給人一種古典的美感,符合以上理論,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整篇文章古典又奇幻的氛圍。
例3:そして、さも一大事を打開けるといった調子で、一層貓背になって、ギラギラした目をまん丸に見開いて、私の顔を穴のあく程見つめながら、こんなことを囁くのであった。(老者又像是要解開一個重要謎團似的,將身子彎得更低,兩眼放光,眼珠子瞪得滾圓,死死地盯著我,仿佛要在我臉上盯出個洞來。)
分析可知,在對人物的勾勒中主要描寫他們的肖像與動作,但人物的穿著及外貌描寫只屬于外在描寫,從“形”的角度表現(xiàn)人物的地位,時代特點等,并不能傳達出人物性格特點。但動作是從更高境界“神”的角度刻畫人物,可以表現(xiàn)出人的神采。譯文中運用的“彎”“瞪”“盯”等動詞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老者盯著我的神情態(tài)度令人匪夷所思,陰森可怖,說明了畫卷的事對老者來說重要又恐懼,為后文帶有奇幻色彩的詭異故事做鋪墊。
2.3淺草文化特色
江戶川亂步于1912年(大正元年)18歲從名古屋遷至東京,當時正是淺草作為東京的游樂中心地帶最為繁盛的時期。這段青春期的經(jīng)歷給亂步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1926年9月,江戶川亂步曾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的隨筆《淺草趣味》中寫道:“于我而言,東京之魅力不在銀座,而在于淺草。甚至可說是因淺草而居于東京的?!庇纱丝梢?,作者對于淺草有著很深的感情。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寫了淺草鼎盛時期的各種游樂設施,東京第一高塔“凌云閣”更是成為了小說的舞臺之一。這對于翻譯來說也是一大挑戰(zhàn),不僅要保留文中的淺草文化,也要向讀者傳達明確這些游樂設施的實質,讓讀者產(chǎn)生畫面感。
例1:その頃の淺草公園と云えば、名物が先ず蜘蛛男の見世物、娘剣舞に玉乗り、源水の獨楽廻しに、覗きからくりなどで、せいぜい変わった所が、お富士さまの作り物に、メーズと云って、八陣隠れ杉の見世物位でございましたからね。(你想想,那時候的淺草公園,有名的無非是些諸如蜘蛛人的雜耍、少女劍舞、踩球、源水陀螺、西洋鏡等玩意,最稀奇的也就是人造富士山、或是被稱為迷陣的八陣隱山等地方。)
注:1.松井源水,居于淺草一帶,首創(chuàng)邊玩陀螺邊賣牙粉、牙藥的藝人。
2.1887年,在淺草出現(xiàn)了一座木質的人造富士山,高約23米,頂上有觀景臺。
分析后得出,功能對等要求翻譯傳達出原文作者想讓讀者所了解的,實現(xiàn)不同文化間的信息傳遞。所以翻譯者要做到在兩種語言之間搭建橋梁,關注接受者讀者的文化就變得十分重要。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曾提出觀點,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形成文化差異,所以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只保證文字形式的對等性,卻出現(xiàn)了讓讀者無法理解的信息,那么這個翻譯是不成立的,是一篇失敗的譯文。所以防止造成誤解,在翻譯過程中需要給予一些注釋,讓讀者能夠準確理解文章內容。
原文舉例了非常多的淺草舊時的熱鬧的集市上的游樂設施和才藝表演,譯文簡潔地概括出了這些才藝的名稱并給予了一定的注釋,而且保留了原文的稱呼,例如“源水陀螺,人造富士山,八陣隱山”。這些稱呼更貼近日語原本的說法,注釋也讓讀者能夠明白這些表演的實質,非常符合功能對等理論的要求。
例2:そこへあなた、ニョキニョキと、まあ飛んでもない高い煉瓦造りの塔が出來ちまったんですから、驚くじゃござんせんか。(就在那附近,您想,竟然會造出一座高聳入云的紅磚塔來,難道不叫人吃驚嗎?)
分析后得出,「ニョキニョキ」在《日漢大辭典》中的意思是“(筍等)細長物一個接一個地冒出狀”,而譯者并沒有譯出“一個接一個”的意思。由于文中只有一座紅磚塔,所以“一個接一個”并不符合實際,刪去較為準確。詞形相近的「にょっきり」有孤立高聳的意思,在這里將「ニョキニョキと、まあ飛んでもない高い」直接翻譯為“高聳入云”,相較于原文簡潔了不少,詞意表達也很準確,雖然只使用了一個四字詞語,但能夠向讀者傳達出淺草具有標志性的十二層塔的高大與主人公老者的驚嘆,符合功能對等的要求。
3.結語
根據(jù)功能對等原則,譯者按照漢語表達習慣,靈活運用了倒譯、分譯及意譯等翻譯方法。在理解了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保留了整體迷離夢幻的文體風格,抓住了主人公的人物特征,使用自然準確的語言再現(xiàn)了原文。譯文不僅在語境意義上實現(xiàn)了與原文的功能對等,在風格意義上也達到了對等。讀者可以從譯文中感受到古老淺草的風土人情,“我”的經(jīng)歷如夢似幻,海市蜃樓的若隱若現(xiàn),老者的詭異離奇,少女的艷麗妖媚,譯文傳達了原文的信息,也起到了思想交流的作用。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分析文本,更能從整體來理解文章內容,對翻譯工作者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日語熟語雙讀音研究”(2019SJA014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成玉峰.張?zhí)O,中日同形詞詞義衍變的翻譯對比研究——以“工夫”/「工夫」為例[J]東北亞外語研究,2021(第1期):73-80
[2]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7
[3]江戶川亂步著,錢曉波譯.《江戶川亂步短篇小說選》[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4]劉倩.“功能對等”翻譯理論觀照下芥川作品漢譯比較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5]劉曉敏.《漫步人生,對生命·人·教育的思考》的日漢翻譯實踐報告——以“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為指導[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8
[6]呂焱莘.從功能主義對等角度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對話[J]新西部NEW WEST,2020(第3期)121-122
[7]日本講談社.《日漢大辭典》第一版[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