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王靜
(忻州師范學院,山西忻州 340000)
人際關(guān)系是人們與他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結(jié)成的心理關(guān)系、指的是一種心理上的距離,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而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同時有著信息交流、促進自我成長、心理保健和人際協(xié)調(diào)等功能,因而也成為許多學者關(guān)注的重點。目前關(guān)于人際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模式、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人際交往現(xiàn)狀和對策、人際交往的障礙分析等。研究者們雖然從各個角度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進行了探討, 但多以經(jīng)驗描述、理論思考為主;多為宏觀分析,微觀研究相對缺乏。
已有研究表明48.06%的在校大學生在與他人進行人際交往時存在敏感、 自覺不能應付等交往障礙。王希華(2006)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的人際關(guān)系問題已經(jīng)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而自尊產(chǎn)生于人際交往中, 是大學生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維護身心健康的因素(周紅偉,2011)。自尊心較強的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比較自信, 因而人際關(guān)系也較好。郭海燕(2010)的研究也表明,自尊與人際困擾呈顯著負相關(guān)。 秦婧(2015)通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與人際關(guān)系顯著相關(guān)。
綜上所述, 已有研究表明大學生自尊對人際交往有影響。 而師范類院校中, 女生居多, 董曉璐[1](2006)認為女大學生一方面具有認真負責、求知欲強、 好勝心強、 希望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特點,同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又有不夠主動、缺乏勇氣等局限。 這提示在女生較多的師范類院校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不同的特點。 因此該研究將對師范院校大學生的自尊與人際交往進行研究, 以發(fā)現(xiàn)女生居多的師范類院校中大學生的自尊與人際交往的特點。
該研究采用分層抽樣選取南京師范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忻州師范學院的師范生共發(fā)放問卷500 份, 收回問卷482 份,回收率96.4%,其中有效問卷476 份,有效率98.8%。 其中,男生172 人(36.1%),女生304 人(63.9%);大一92 人(19.3%),大二143 人(30.0%),大三126 人(26.5%),大四115 人(24.2%);生源地為城市194 人(40.8%),農(nóng)村282 人(59.2%);班干部73 人(15.3%),非班干部403 人(84.7%)。
人際交往量表:采用鄭日昌編制的《人際關(guān)系綜合診斷量表》,量表包括人際交談方面、人際交友方面、待人接物方面、與異性交往方面4 個維度,一共28 個題目。 回答“是”得1 分,回答“否”得0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人際交往困擾越嚴重。 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3。
自尊量表: 采用羅森伯格1965年編制的《Rosenberg 自尊量表中文版》(SES)。 共10 個項目,采用4 點計分,從1(非常不同意)到4(非常同意)。 分數(shù)越高表明個體的自尊水平越高。 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2。
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2.1.1 師范生人際交往整體狀況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師范生在人際交談、人際交友、待人接物、 異性交往4 個維度上的得分存在差異, 分別為2.01、2.72、1.43、1.92。進一步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各維度得分差異顯著(F=154.68,P<0.01),得分人際交友>人際交談>異性交往>待人接物。 師范生的人際交往得分總均分為8.05, 參照人際關(guān)系綜合診斷量表的計分方法(鄭日昌,1999),人際困擾較少,但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仍有32.4%的師范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際困擾(得分>9 分)。
2.1.2 師范生人際交往得分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表1 顯示,師范生人際交往總分及人際交談、異性交往維度在性別上差異顯著, 女生的困擾顯著高于男生;師范生人際交往總分及人際交談、人際交友維度在年級上差異顯著, 進一步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大一、大二學生的人際困擾高于大三、大四學生;師范生人際交往總分及人際交友、 待人接物維度在生源地上差異顯著,農(nóng)村學生的人際困擾較大。
表1 師范生人際交往得分在人口學變量的差異(±s)
表1 師范生人際交往得分在人口學變量的差異(±s)
注:*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下同。
變量 人際交談 人際交友 待人接物 異性交往 人際交往男性別1.93±1.66 2.68±1.80 1.42±1.40 1.82±1.60 7.52±3.76女2.15±1.84 2.76±1.84 1.44±1.42 1.98±1.81 8.63±5.32 t-2.95** -0.87 -0.80 -2.46* -4.28***年級大一 2.35±1.90 3.01±2.03 1.44±1.42 2.04±1.90 11.24±7.32大二 2.03±1.74 2.71±1.88 1.43±1.40 1.87±1.62 10.33±6.08大三 1.86±1.63 2.63±1.79 1.38±1.37 1.90±1.69 7.91±4.62大四 2.28±1.82 2.82±1.92 1.41±1.39 1.93±1.71 8.01±4.97 F 6.351** 7.243* 1.039 1.732 9.720**生源地城市 1.97±1.68 2.56±1.73 1.25±1.02 1.89±1.64 7.38±3.52農(nóng)村 2.04±1.72 3.14±2.24 1.67±1.80 1.93±1.71 10.23±6.15 t-1.03 -2.58** -2.37** -0.94 -5.66**
師范生自尊得分總均分為29.65, 顯著高于理論均值25 (t=29.174,P<0.01), 各題目均分為2.93分, 由于問卷采用4 級評分, 因此可看出師范生自尊水平總體較高自尊水平較高。
由表2 可知,師范生自尊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在生源地、年級上差異顯著。城市學生的自尊水平顯著高于農(nóng)村學生;進一步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大一、大二)的自尊水平顯著低于高年學生(大三、大四)。
表2 師范生自尊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由表3 可知, 師范生自尊與人際交往呈顯著負相關(guān),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自尊對人際交往總分的總體預測度為10.9%,對人際交談、人際交友、待人接物、 異性交往的預測度分別為9.3%、8.7%、5.2%、2.6%。 均為負向預測。
表3 師范生自尊與人際交往各維度相關(guān)系數(shù)
3.1.1 師范生人際交往整體分析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32.4%的師范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際關(guān)系困擾,王艷(2014)的結(jié)果也顯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擾程度在4 個維度上有不同的體現(xiàn),人際困擾較嚴重的是在人際交友方面。造成人際交往困擾的原因一方面為師范生人際交往技能較弱,部分師范生在大學之后才開始適應集體住宿生活,由于各自生活習慣、價值觀的不同,同宿舍的很難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師范類院校中女生居多,由于女生想法較多,心思縝密,也導致人際交往中存在困擾。 但從總均分來看, 師范生的人際交往均分為8.05 分,略低于人際困擾分數(shù)9 分,表明部分師范生人際交往中困擾相對較少,能夠較好地處理一些人際困擾。
3.1.2 師范生人際交往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生的人際交往困擾顯著高于男生,主要表現(xiàn)在人際交談與異性交往方面, 這與周紅偉(2011)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一致,女生較男生心思細膩,人際交往過程中較敏感,想法多,更容易產(chǎn)生交往困擾。大一、大二學生的人際交往困擾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學生,主要表現(xiàn)在人際交談與人際交友方面,這與汪小容(2017)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高年級學生經(jīng)過兩年的集體活動與交往,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生源地在農(nóng)村的學生人際交往困擾顯著高于城市學生,主要表現(xiàn)在人際交友與待人接物方面, 農(nóng)村學生可能由于家庭狀況等因素產(chǎn)生自卑,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較被動。
沙晶瑩(2016)的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的自尊水平在1993—2013年間呈顯著下降趨勢。但該研究中師范生的自尊總均分為29.65 分, 顯著高于理論均值25,同時與其2013年大學生的自尊平均分26.91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t=18.863,P<0.001)。表明大學生自尊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原因為目前社會對大學生的認可度較高, 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創(chuàng)業(yè)與就業(yè)平臺,同時隨著經(jīng)濟條件變好,便利資源增多,大學生對自身的認識與定位更準確, 自我價值感也得到了提升。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大三、大四學生的自尊水平顯著高于大一、大二學生,這與李艾蓮(2015)的結(jié)果一致,高年級學生經(jīng)過兩年的學習生活,自信心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自尊水平也較高。城市學生的自尊水平高于農(nóng)村學生,這與戚靜(2011)的結(jié)果一致,城鄉(xiāng)差異所造成的家庭經(jīng)濟收入、社會資源、教育資源的差異導致城鄉(xiāng)大學生的自尊水平有所不同。
研究顯示自尊與人際關(guān)系困擾呈顯著負相關(guān),自尊對人際交往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 即自尊越高的師范生人際交往中困擾越少, 這與李艾蓮(2015)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 由于自尊水平高的個體自我認同感與自我價值感也較高,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更自信、更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與批評。 自尊水平低的個體自我認同感較低,自我價值感也較低,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不夠主動、對他人的建議更敏感,使其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也更容易受他人的影響,這也導致她們有心改善人際關(guān)系卻不知如何下手。
(1)師范生自尊水平較高;人際關(guān)系困擾水平整體較低, 但仍有32.4%的師范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際困擾(主要表現(xiàn)在人際交友方面);(2)師范生的自尊在性別、年級水平上差異顯著;人際交往狀況在性別、年級與生源地上差異顯著;(3)師范生自尊與人際交往呈顯著負相關(guān), 自尊對人際交往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