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妹
【摘要】一直以來,語文教學之所以長期被詬病,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的學習常常淺嘗輒止,學習維度相對片面,難以形成具有認知思維含量的綜合性學習氛圍。兒童是具有主觀意識的生命個體,他們的內(nèi)心是無拘無束的,語文教學就要為課堂注入無限活力,滿足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需求,從而引領學生順勢走進深度學習。本文提出要把握前提,在全情參與中深度學習;凸顯重點,在巧設問題中深度學習;緊扣關鍵,在引領加工中深度學習;延伸拓展,在補充信息中深度學習,從而引領學生走向深度課堂。
【關鍵詞】把握前提 緊扣關鍵 凸顯重點 拓展延伸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結合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做了深入研究,也積累了許多可貴經(jīng)驗,但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內(nèi)涵、原理、實施策略等方面理解不到位,使得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與新課程理念不符的問題。
二、對語文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理解
何為深度學習?國內(nèi)學者何玲、黎加厚在研究中指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nèi)谌朐械恼J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lián)系,并能夠?qū)⒁延械闹R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
語文教學中“深度學習”的實施策略
(一)把握前提,在全情參與中深度學習
課堂教學是學生自我身心全情投入的學習活動,沒有學生內(nèi)在意識的主動參與,深度學習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從文本自身的內(nèi)容特質(zhì)以及不同學段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規(guī)律入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諸如專題探究、主題拓展、觀點爭鳴等、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學《雪孩子》一課時,我嘗試拔高教學目標,從一個段落走向整篇文章,對文本進行整合,找出故事線中的重要節(jié)點,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通過層層遞進的課堂深度學習時刻的生成,不僅梳理了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因果,還感受到了其中的愛與精神。“雪孩子越飛越遠,漸漸變成了水汽和云,但他美麗、勇敢的心靈永遠都在。”這句回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對于第一次接觸概括文章的孩子們,能夠從表層文本走向深層精神,并有主次、懂詳略地表達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凸顯重點,在巧設問題中深度學習
學生是否能夠?qū)ξ谋拘纬缮疃乳喿x,不僅在于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是否精當,更在于這一問題是否可以能夠聚焦于文本表達的重點。這就需要教師要從層層深入的過程中,實現(xiàn)由表及里地轉變,將問題所指向的內(nèi)涵逐步從普通的事理向深邃的哲理邁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明確方向、拓展空間,從而形成多元化、深入化的感知意識。
在教學《青山不老》這一課時,學生們在初讀課文后,能夠很快地從文本內(nèi)容讀出老人的偉大無私等等,但是這個時候?qū)W生們的學習僅僅是調(diào)用了自己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不管是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還是他們的思維層級都是淺層次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偉大,我設計了走進人物的兩個階梯。首先是走進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從文本感知老人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第二個階梯是設計了一個思辨性的生生對話,讓學生根據(jù)文本以及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老人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追問“面對親友的相繼離去,面對女兒三番五次要接他進城的邀請,面對一個人的孤苦無依,老人為何依然還不離去?”,在不斷地追問與思維的碰撞中,學生真正地走進了文本,走進了這位種樹得老人,老人那一份執(zhí)著堅守和對土地的深沉的愛就引起了學生們的共鳴,這個時候,感性與理性相融,淺層的情感共鳴上升到了深層的理性思考,既讀到了文本的深處,又獲得了精神上的提升。
(三)緊扣關鍵,在引領加工中深度學習
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具有主觀意識的生命主體,具有深度的學習決不可能是一層不變的,教師需要對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信息與資源進行梳理與加工,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在彼此相融、互相碰撞的過程中生成全新的思維火花。
這不由讓我想起斯霞老師留下的關于“祖國”一詞的教學,至今堪稱經(jīng)典。一個學生說,祖國就是南京,大家都笑了。斯霞老師說,祖國是南京不對,南京是祖國的一個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樣。接著有學生說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斯霞老師啟發(fā)學生思考:美國是一個國家,日本是一個國家,能說美國、日本都是我們的祖國嗎?學生幡然醒悟。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斯霞老師通過列舉、反問,循循善誘,逐層引導,一年級的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祖國就是自己的國家”,斯霞老師又讓學生說說我們祖國的名字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總結說就是“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兒的國家”。深度學習就這樣在課堂上實實在在地發(fā)生了。
(四)延伸拓展,在補充信息中深度學習
任何一個知識、一個現(xiàn)象,都不可能完全孤立而單一地呈現(xiàn),教師應該基于教材特質(zhì)與學生的認知需要,拓展、延伸相應的素材資源,形成對教學內(nèi)容的二度開發(fā),并緊扣拓展資料與教材文本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為學生再度的深入學習奠定認知。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戶曉的童話,孩子們都讀過,但是他們對于這個童話的背景并不了解。所以,學生光靠自讀自悟是不夠的,為了能讓學生真正地走進《賣火柴的小女孩》,我補充了時代背景。有了資料的補充,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和她看到的種種美好的幻象就形成鮮明對比,激發(fā)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的同時,發(fā)現(xiàn)小女孩的處境和她的幻象之間有前后對應的關系,從而知道想象不是憑空瞎想,是有依據(jù)的。課堂深度時刻的生成必須是觸及心靈深處的學習時刻,只有學習與學生心靈發(fā)生關聯(lián),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這樣的學習時刻才有深度可言。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中的深度學習重在參與、貴在思考、精在點撥、妙在延伸,只有避免蜻蜓點水般的淺嘗輒止,才能讓深度學習在語文課堂上真實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韓金洲.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fā)生[J].人民教育,2016,000(023):66-67.
[2]張志河.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fā)生[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9,000(007):P.141-141.
常州市新北區(qū)薛家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