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哀樂中年》這部電影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對這個時代和社會仍有教育和引導(dǎo)作用。?;≡谒碾娪爸袑⒔裹c放在普通個人,而非英雄或是群體,將戰(zhàn)爭悲痛、家國情懷、民族興衰或是任何政治意識形態(tài)都擯棄在外,拍出了自己理解的人文主義?!栋分心辍窞槲覀兠魑嗽趺椿疃皇菍㈥P(guān)注點放在怎么體面地死去,他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議放在幾十年后的今天甚至更久之后,也會為我們指明方向,而這也是這部影片想給觀眾所表達的主題立意。
〔關(guān)鍵詞〕《哀樂中年》;?;。恢心晟?/p>
《哀樂中年》雖然是在新中國成立伊始就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電影,但其身上的時代寓意卻始終無法忽視。這部電影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放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和引導(dǎo)作用。
在《哀樂中年》中,女主人公劉敏華說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也是這部影片所探索的問題,即:“中國人真是奇怪,我們只關(guān)心怎么死,卻很少關(guān)心怎么活。”
一、保守環(huán)境的枷鎖突破
《哀樂中年》的電影敘事以男主人公陳紹常的生活和家庭為中心。陳紹常早年喪妻,沒有再娶,一心經(jīng)營著自己的小學(xué)校。隨著子女的長大,多年未見的摯友之女劉敏華也成長為一個知書達理、亭亭玉立的新時代女性,并在陳紹常的學(xué)校任教。陳紹常的孩子們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上層人物,卻嫌棄自己父親的事業(yè)不夠體面,要求父親離職在家當個太老爺。陳紹常聽從了子女的安排,在家待著,每天無所事事。但在女主人公劉敏華的鼓勵下,陳紹?;氐搅俗约鹤钍煜さ墓ぷ鲘徫弧T谙嗷サ睦斫夂凸膭钪?,年齡差距如此之大的兩人竟相愛了。他們不顧眾人反對,仍舊堅持在一起,最后憑借自己的力量與外界對抗,開辦了自己的學(xué)校。
二、子女需有的自我反省
這部電影是張愛玲-桑弧式電影的代表作,雖然沒有《太太萬歲》出名,但也是20世紀50年代電影史上的里程碑。電影中的主體立意和思想放在今天也依舊很先進。
《哀樂中年》表現(xiàn)了人到中年時所感受到的中年危機。在年輕與年老之間的夾層之中,中年人好似既沒有年輕人的體力也沒有老年人的豁達與智慧,但這其實是常人對中年這個年齡階段的誤會。在電影中,導(dǎo)演將鏡頭聚焦在中年人身上,展現(xiàn)了中年人自我渴望的心理活動。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抱負和追求,甚至比年輕人對未來更多一份幻想與追求。在陳紹常猶豫著在“半只腳已經(jīng)邁進棺材了”的年紀,還要不要找點事情來做時,借敏華之口,電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的中年,學(xué)問有了,經(jīng)驗也夠了,這是人生最成熟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不好好利用就太可惜了,我們中國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其實最可寶貴的是中年。中年才正是做事情的時候?!标惤B常在子女的阻撓之下,不得不辭去小學(xué)校長職位,回到家中享受老年生活時,他卻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了。他嘗試過在家里看報紙,在公園里遛鳥散步,去湖邊釣魚,可他依舊無法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甚至?xí)驗槎鄦柫艘痪涔芗业娘埐?,而被管家和兒子同時“批評”,他們認為陳紹常做什么都是多管閑事,他只需要享受自己的安逸日子就行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因為年齡去否定個人的存在價值。就如電影里的主人公所說:“無論什么事兒都行,只要有份事干?!痹?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反映的問題,可到如今仍然存在,這個時代依舊對中年人持有偏見。無論身處哪個年齡階段,我們作為一個“人” ,就必定需要做些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而在《哀樂中年》之中,陳紹常的子女就沒有站在“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父親,而僅僅是站在子女的角度讓自己的父親不要出去工作。他們首先應(yīng)該尊重的是,父親作為一個人所需要被滿足的精神需求,而不只是用自己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zhì)條件去“滿足”父親。?;≡谒碾娪爸袑⒔裹c放在普通個人,而非英雄或是群體,將戰(zhàn)爭悲痛、家國情懷、民族興衰或是任何意識形態(tài)都擯棄在外,其風(fēng)格清新、意味悠長,從小題材入手, 用人物感情的細膩表達,拍出了自己理解中的人文主義。
三、年輕人的現(xiàn)實問題和改進
電影也諷刺了年輕一代所表現(xiàn)出來的浮躁。在得到較高的社會地位之后,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兒子在對外發(fā)表演講時說道:“年輕一代的人最忌諱的就是麻將一類的賭博?!倍约簠s天天沉浸于此。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如今這個社會浮躁的年輕人,同樣是在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財富之后,就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在外面展現(xiàn)出自己的崇高品質(zhì),甚至在社會上作為榜樣宣揚正能量,在背地里卻無法約束好自己。在電影中,陳紹常面對自己的兒子時,只是搖搖頭嘆氣說道:“現(xiàn)在的社會都和我兒子一樣,拿欺騙當職業(yè)?!痹谄呤旰蟮慕裉欤@深刻的立意沒有過時,依舊適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一些非法途徑來獲取財富,失去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真正立足所需要的誠實守信。這部電影立足于此,也是在警醒后世。就像劇中劉敏華安慰陳紹常說:“你以為他們是年輕人嗎?他們不過是未老先衰的一群。”
四、中年人的自我突破
這部電影還討論了中國人在面對自己人到中年的狀態(tài)時所選擇的處理方法,最后也為中年人提出了建議。影片中,在自我掙扎之后,陳紹常最后選擇了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哪怕已經(jīng)不再年輕,也要做自己想要做的,過自己真正想要過的生活。他回到了自己一手構(gòu)筑的小學(xué),不管眾人的眼光與自己朋友的女兒劉敏華在一起。他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將眼光投在了自己當下的生活,而不是如何體面地度過余生然后死去。
在陳紹常突破自己內(nèi)心和外界環(huán)境的禁錮之后,他才真正迎來了自己生命的高潮,才真正懂得了生活的意義。在影片的最后,陳紹常的兒子和兒媳給他送的生日禮物是一座風(fēng)水極好的墳?zāi)梗珓⒚羧A卻對這個行為感到不可思議,說道:“我們中國人真是一個古怪的民族,對于死看得這么重要,而并不講究好好地活下去?!边@正是這部影片所真正討論與剖析的主題立意。當陳紹常將自己的墳?zāi)垢某梢凰W(xué),那些工人表示不能理解時,他解釋道:“活人總比死人要緊?!边@部影片討論了我們至今都沒有完全改變的一種保守觀念,即許多人看待死后之事比現(xiàn)在怎么活更加重要,也反映了個人意識在群體意識之間的覺醒。這部影片給我們的建議非常好,其讓我們無論所處在什么樣的年紀,哪怕不被人看好和支持,仍然可以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一切。而這也并不是年輕人所特有的權(quán)利,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拒絕被他人眼光和社會的落后觀念所束縛。人終有一死,但在死前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終將無限綿延。就像影片中的男主和女主在反抗現(xiàn)實后,有了自己的生活,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所以他們過得很幸福。
《哀樂中年》為我們明晰了生活的關(guān)注重點在于怎么活,而不是怎么體面地死去。其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議,放在幾十年后的今天甚至更久之后,也會為我們指明一定的方向,而這也正是這部影片想呈現(xiàn)給觀眾的主題立意。
參考文獻
① 胡紅草、武兆:《哀樂中年:?;?dǎo)演鏡頭下的中產(chǎn)階級——以<不了情><太太萬歲><哀樂中年>為分析文本》,《名作與欣賞》,2020年,第27期,第50-52頁。
② 平方園:《淺析?;‰娪白髌分械氖忻裎幕?lt;不了情><太太萬歲><哀樂中年>為例》,《名作與欣賞》,2017年,第35期,第160-162頁。
③ 周文姬:《40年代知識分子自我主體的剝離與建構(gòu)——以<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哀樂中年>為例》,《當代電影》,2017年,第12期,第82-86頁。
④ 楊伊:《從<哀樂中年>看早期國產(chǎn)電影中的人文情懷》,《電視指南》,2018年,第2期,第27-28頁。
作者簡介
張晉瑜,浙江傳媒學(xué)院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