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良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咸,千說萬談,難以道盡。當我們在人生路上,遇到像青城老背夫這樣的人時,所有滋味就會混雜在一起,涌上心頭,讓人久久難忘。這是怎樣一種感受呢?讓我們走近青城老背夫,走近他艱難的生活。
在見到他之前,首先聽到的是他的聲音,一步一呻吟的聲音從身后傳來。
在登青山的石階路上,我每天都會碰到他,拄一根竹杖,不知裝有何物的竹背簍上,層層疊疊地堆著一個又一個的編織袋,背負物的高度,幾乎等于他身高的兩倍。他身材矮小,面容枯瘦,須發(fā)蒼白,額頂頭發(fā)已經脫光,讓人看不準他的實際年齡。重負將他的腰彎成90度,而頭卻吃力地昂起,渾濁的眼神無助地前望。他一雙穿著草鞋的腳,邁得艱難而遲緩,手中的竹杖每觸及上一級臺階,便發(fā)出“噠”的一聲,緊隨著便是一聲“唉”的嘆息聲或呻吟聲。我站住腳,想問他一點什么,但是不敢。我知道,這時候讓他說一句話,甚至吐一個字,都會無端消耗他的若干體力。
一身輕松的我,空著兩手登山,尚且累得氣喘吁吁揮汗如雨,那老背夫的感受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到達天師洞看了一下表,感受還不錯:從山門到天師洞距離是4華里,我只用了28分鐘。我在那里盤桓①了一會兒,就開始下山了,但剛走到天師洞陡直如天梯的長臺階,就看到那位老背夫從下面一步一呻吟地走了過來,他把背簍擱在一座涼亭的邊沿上小憩②。
我終于有了跟他對話的機會了,我問他背的是些什么,他說“大米、苦瓜、粉絲、包谷(嫩玉米)、菜、飲料……”他將這些東西背上山,供游客和景點的工作人員食用?!澳惚车倪@些東西有多重?”“120斤?!薄氨尺@一趟能賺多少錢?。俊薄皬纳介T背到朝陽洞,10元?!?/p>
從山門到天師洞4華里,從天師洞到朝陽洞還有6華里。原以為,他把東西背到天師洞就已經到達目的地了,沒想到這還未及一半路程;而且,再往上的6里路,更陡峭更險峻。他那孱弱③的身軀里面,還剩下多少力氣,讓他堅持到朝陽洞呢?10華里陡峭崎嶇的石級路,120斤的重負,平均每華里一元錢的酬勞。這三者之間如何能畫上一個等號?
“家住在山下一個壩子,家里就我一個,沒人管啊?!闭f著,他背起背簍,撐著竹杖站了起來?!耙掠炅?,我得走了。雨天路濕了要滑,東西濕了要重些,時間晚了也來不及送到。唉……”他自語著,又開始了一步一步呻吟地攀爬。
這話我理解,對于他來說,身上每增加一個雨滴,都是難耐的重負。
老背夫開始艱難地攀登天師洞前陡峭的石階,但剛走幾步卻站在一旁不走了。
原來,石階上有一對青年男女在那里照相。先是男的給女的照,女的不停地搔首弄姿,男的沒完沒了地折騰。男的給女的總算把紀念照照完,然后女的又給男的照,又是一番折騰。老背夫就背著120斤的背簍,一動不動地站在一旁等待,無謂地消耗他剩余不多的體力。
其實,這天梯般石級地寬度,足夠十幾人上下,有人照相并不妨礙老背夫上山,他是感覺自己太寒酸太卑微,他怕自己的形象萬一被攝入鏡頭,會影響那些紅男綠女們的興致,會煞了他們的風景,所以他寧可背著一座小山似的背簍,彎腰弓背地等待,等待。
在那段日子里,出于鍛煉的目的,我每天都要登一次青城山。青城山的背夫不少,抬滑竿的轎夫也不少,上下山的游客更是摩肩接踵多得數不清,但我只記住了他一個——那位又可敬又可嘆的青城老背夫。
詞語解釋
①盤桓:徘徊;逗留。
②小憩:休息一會兒;稍作休息。憩:休息。
③孱弱:瘦小虛弱。
欣賞感悟
本文語言平實,構思精巧,作者以細膩的語言刻畫了一位生活艱難,又頑強掙扎的老背夫形象,讀來使人如睹其人,如聞其聲。這位老人的形象深深刻在讀者心中,難以磨滅,令人不禁為他的遭遇感慨,也更加明白“人生百態(tài)”、“五味雜陳”這兩個詞的深刻含義了。
閱讀實踐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氣喘吁吁( ) 陡峭( ) 險峻( )
摩肩接踵( ) 崎嶇( ) 寧可( )
2.按要求改寫句子。
(1)這三者之間如何能畫上一個等號?(改寫成陳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于他來說,身上每增加一個雨滴,都是難耐的重負。(改寫成反問句)
3.根據課文內容判斷對錯。
(1)“他寧可背著一座小山似的背簍,彎腰弓背地等待,等待”這句中有兩個“等待”來強調,對于身負重物的老背夫來說,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漫長難熬。( )
(2)本文借青城老背夫抒發(fā)了作者對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弱者的無限同情。( )
4.將文章中描寫青城老背夫的段落和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青城老背夫?這樣寫有怎樣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步一呻吟”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作者的用意何在?
6.文中說那位老背夫“又可敬又可嘆”,你認為他可敬在何處,可嘆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寫作
7.請模仿文章的寫作方法,寫一個令你難忘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xū qiào jùn zhǒng qí nìng。2.(1)這三者之間不能畫上一個等號。(2)對于他來說,身上每增加一個雨滴,難道不都是難耐的重負嗎?3.√√4.作者運用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及外貌描寫等多種寫作方法,使老背夫的形象躍然紙上,生動,富有感染力。5.作者為了強調老背夫的負提之重,生活之艱難,老背夫的生活令人同情。6.可敬在于他的生活雖然艱難,但是他并沒有自暴自棄,仍然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堅強地面對生活的重擔??蓢@的是他的生存狀態(tài)值得人們同情,作者希望像他這樣的弱者能得到社會的關愛。7.略。
閱讀視窗
我國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于1921年成立,發(fā)起人為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等。
我國第一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