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瑾 楊曉東
摘要:城市道路綠化對于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也是城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但當前城市道路所使用的綠化植物,多為外貌較好或具有特色的風景植物,其他生態(tài)功能不強。為了利用植物功能性狀的方法篩選具有較高生態(tài)功能、適合寧波市道路綠化的植物,調查寧波市主城區(qū)126種植物的11個功能性狀,利用專家訪談和街頭社會調查確定了當?shù)鼐用裾J為綠化植物最重要的3種生態(tài)功能(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澈透纳瓶諝赓|量),之后,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每種植物的上述3種功能的數(shù)值,并將它們合并為一個綜合值來篩選道路綠化植物。結果表明:(1)寧波市的道路綠化植物隸屬46科86屬,占《浙江植物志》中收錄總科數(shù)的27.06%;(2)寧波市道路綠化種的喬灌比例、常綠和落葉的比例,均明顯和當?shù)靥烊涣植煌?(3) 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改善空氣質量及綜合優(yōu)勢值在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之間沒有顯著差別,同樣它們在常綠灌木和落葉灌木之間沒有顯著差別;(4)喬木在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改善空氣質量方面的能力和綠化綜合優(yōu)勢值均顯著高于灌木(P<0.05);(5)木蘭科、樟科、薔薇科、錦葵科、木樨科、山茶科和山茱萸科作為道路綠化植物具有生態(tài)優(yōu)勢;(6)根據(jù)綠化綜合值,還篩選了50種植物(包括25種喬木和25種灌木)作為建群種或常見種,用它們構建具有較多生態(tài)功能的道路綠化群落。研究結果為城市道路綠化物種的選擇提供了一種方法,同時也為寧波市道路綠化群落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道路綠化植物;植物功能性狀;層次分析法;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改善空氣質量
中圖分類號:S688.9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4-0112-11
城市道路綠化對于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協(xié)調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城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2]。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穩(wěn)步推進和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城市道路綠化工作愈加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1,3],已經(jīng)成為各地建設綠色城鎮(zhèn)、旅游城鎮(zhèn)和特色城鎮(zhèn)的重要手段[2,4-5]。
當前我國眾多城市的道路綠化存在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植物配置布局較為單一,在外觀統(tǒng)一、樹形好看、具有特色、吸引旅客眼球”等傳統(tǒng)綠化觀念指導下,種植綠化植物時,較少考慮到其他生態(tài)功能[6-7]。這就造成在過去10年,我國一些城市逐漸出現(xiàn)了不合理的道路綠化帶來的諸多問題[8-10]。比如,在2016年9月臺風“莫蘭蒂”登陸時,廈門損失了35萬株綠化植物[9]。北方較多城市道路上大面積種植楊樹,在每年春夏之交,漫天飛舞的楊絮給當?shù)鼐用駧砹诉^敏和哮喘等疾病困擾,同時,它又能堵塞汽車水箱散熱片使其熄火,甚至引起火災。在城市地理學和城市植物學的研究中,我國需要“接地氣”的研究,篩選合適的道路綠化植物[2,5,11]。在考慮外觀美學這個生態(tài)功能的同時,還應注重改善空氣質量、抗風抗?jié)?、降低噪聲、碳固持、多樣性維持等多個功能[8]。
植物眾多生態(tài)功能在傳統(tǒng)研究中難以量化,或者逐一量化工作量大,是大規(guī)模篩選多功能植物的主要限制因素[12]。舉例來說,植物的抗風抗?jié)衬芰托枰柙栽囼?、風洞試驗和水浸試驗才能得到相應數(shù)值。改善空氣質量的能力須要長期在植物周邊定量觀測PM2.5、NOx、SOx和負氧離子濃度等才能證實[3,8]。以上這種處理都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物力,難以大規(guī)模觀測并篩選綠化植物。植物功能性狀是指植物在長期適應環(huán)境過程中形成的與其定植、存活、生長和死亡緊密相關的一系列核心植物屬性,且這些屬性能夠顯著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并能夠反映植被對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5,13]。它作為連接植物與外界環(huán)境的重要橋梁,可以反映植物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相對傳統(tǒng)方法,測量植物功能性狀可在短期內獲得反映植物各種生態(tài)功能的數(shù)值,大范圍篩選出具有多功能的道路綠化植物[5,14]。
本研究在調查浙江省寧波市常見木本植物名錄的基礎上,調查了126種植物的11種功能性狀,之后,按對當?shù)刈顬橹匾耐庥^美學、抗風抗?jié)碀摿透纳瓶諝赓|量作為綠化物種的目標,利用層次分析法評價并篩選出適合寧波市的綠化植物名錄,以期提供一種研究模式為其他城市篩選綠化物種作參考。
1 研究區(qū)域概況
寧波市(120°55′~122°16′ E,28°51′~30°33′N)位于我國第3級階梯的華東地區(qū),地處大陸海岸線的中段。當?shù)匾云皆?、丘陵和山地為主,擁有豐沛的礦產(chǎn)、海洋和植物資源,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長江三角洲南翼經(jīng)濟中心。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寧波市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降水量為1 480 mm,河流主汛期在5—9月,3—6月常有集中的春雨和梅雨季,7—9月為臺風季和秋雨季。
截至2018年末,寧波市轄6個區(qū)和2個代管縣(市),常住人口為820.2萬人,全市城鎮(zhèn)化率達72.9%,國內生產(chǎn)總值(GDP)為11 193.1億元[15]。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和優(yōu)越迅猛的經(jīng)濟支撐,寧波市城市道路綠化工作備受政府和當?shù)鼐用裰匾暋.數(shù)爻雠_了道路建設與綠化建設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的政策指導綠化工作,成績尤為突出。2009—2018年,城區(qū)新增道路綠地超過 1 000 hm2[16]。然而,隨民眾生態(tài)文明意識的不斷增加,以往單一綠化模式或注重外貌審美的綠化意識已不能滿足當前的社會需求。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寧波市綠化植物受臺風影響較大,每年6—10月的季風期,積澇和強風脅迫會引起較多植物死亡。另外,當?shù)爻鞘谢凸I(yè)化迅猛發(fā)展,使得當?shù)赜行┦┕ぢ范魏凸I(yè)園區(qū)存在塵土飛揚、空氣質量較差的狀況。將綠化植物的生態(tài)功能分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外貌美觀、碳固持、改善空氣質量、抗風抗?jié)场⑺帘3?、涵養(yǎng)水源、提供木材和改善土壤共8個功能,在街頭隨機采訪調查了100個成年人的需求發(fā)現(xiàn),外貌美觀、改善空氣質量和抗風抗?jié)呈钱數(shù)鼐用駥G化植物功能要求排名前3的功能,各占調查人數(shù)的40%、30%、15%。因此,本研究將外貌美觀、改善空氣質量和抗風抗?jié)车?個功能作為寧波市適宜綠化植物的依據(jù),并綜合它們的數(shù)值篩選綠化植物。
2 研究方法
2.1 寧波市城區(qū)道路綠化植物種類的現(xiàn)狀調查
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寧波市3個主城區(qū)(江北區(qū)、海曙區(qū)和鄞州區(qū)),對道路綠化植物生長較好的通途路、中山路、滄海路、福明路、桑田路、江南路和環(huán)城西路進行為期3個月的樣地調研,并結合從寧波城市管理局獲得的園林資料,以及《中國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的相關記載,整合得到當前寧波市城區(qū)綠化所使用綠化種的名錄,共計126種植物,將它作為道路綠化植物篩選的背景物種庫。
2.2 寧波市適宜道路綠化植物的功能性狀的調查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對適宜綠化物種名錄中的植物,每個物種隨機在調查地點(通途路、中山路、滄海路、福明路、桑田路、江南路和環(huán)城西路),以及寧波市較大的一些綠地公園內,每個物種隨機選擇3株較高大、未經(jīng)人工修整處理、外觀干凈利落、生長狀況較一致的個體作為樣本,進行相關功能性狀的調查。本研究調查的功能性狀包括樹冠形狀、潛在高度、花色、花期長度、葉面特性(葉面粗糙程度和是否有被毛)、葉片形態(tài)、單葉面積、枝端葉片密度、干材密度、植物根特性和凈光合速率,共11個指數(shù)。
樹冠形狀在戶外調查時直接確定,根據(jù)前人的研究成果,它包括5種類型:自然圓頭形、自由紡錘形、柱形、開心形和分散疏散形[5]。數(shù)值處理時,樹冠形態(tài)為定性數(shù)據(jù)無法定量分析,因此,在咨詢寧波大學和寧波市林業(yè)領域相關專家,以及參照楊柏鈺等的研究[5]的基礎上,將這5種樹冠形狀分別賦值為5、4、3、2、1。潛在高度、花色和花期長度參考《浙江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中記錄的數(shù)值。具體查詢時為了消除地域變化對3個功能指數(shù)的影響,優(yōu)先使用《浙江植物志》中的數(shù)據(jù),《浙江植物志》中沒有數(shù)據(jù)時使用《中國植物志》中的數(shù)據(jù)。本次調查的126種植物的花色共有6大類:粉色、白色、黃色、紫色、紅色、綠色。按照樹冠形狀定量化的處理方式,依次將這幾種顏色分別賦值為6、5、4、3、2、1。
為了避免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葉片性狀隨季節(jié)而變化,本研究在2019年4—5月期間(落葉植物葉片完全發(fā)育完成),對前期隨機選擇的植株,每株利用枝剪在其樹冠外圍截取小枝3段。隨后將枝條迅速插入水桶,利用便攜儀光合測量系統(tǒng)(LI-Cor,LI-6400,美國)測定葉片凈光合速率[參照楊曉東的研究成果[17],將光照度設定為1 600 μmol/(m2·s),溫度設定為25 ℃]。之后,清點末端枝條(0級小枝上)葉片的數(shù)量,并將其記錄為葉片密度。再后,將這些葉片從小枝摘下裝入自封袋,帶回寧波大學的地理實驗室,借助放大鏡觀察葉面特性。著重觀察葉片正面、背面的粗糙程度及被毛情況。若有被毛,進一步觀察毛的疏密程度、形態(tài)和分布,并詳細記錄觀察結果。綜合粗糙程度和被毛疏密程度,將葉面特性分為8類:光滑無被毛、光滑疏被毛、粗糙無被毛、光滑中等被毛、粗糙疏被毛、光滑密被毛、粗糙中等被毛和粗糙密被毛[3]。葉面特征直接與植物改善空氣質量的效果相關,尤其是滯塵能力。類似樹冠形狀定量化的處理方式以及參照楊柏鈺等的研究成果[5],依次將上述葉面特性分別賦值為0、1、2、3、4、5、6[18-19]。根據(jù)相關資料,將本研究中收集的126種植物的葉片性狀分為12類:扇形、橢圓形、卵形、掌狀(裂)、長卵形、菱形、馬褂形、線形、寬卵形、倒卵形、針形、鉆形,依次賦值為12、11、10、9、8、7、6、5、4、3、2、1。若有植物的葉片不符合上述12種類型,將該植物的葉片與這12種葉片形態(tài)進行比對,對應最符合的形態(tài)記錄分值,若同一綠化種葉片具備不同的形態(tài),則取近似葉形態(tài)平均值作為最終分值。單葉面積在室內利用葉面積儀(LI-Cor,LI-3100,美國)進行測量,每株植物至少測量5張葉片,平均值為單葉面積的數(shù)值。
在采集葉片的同時,對喬木利用年輪錐從植株胸徑(離地面1.3 m)處鉆取一小段木材。對于灌木,利用枝剪剪一小段小枝。將其裝入自封袋帶回實驗室后,利用排水法測定干材密度。植物根特性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獲得。根據(jù)資料描述,將植物分為深根、普通根、淺根以及特耐水濕、耐水濕、普通耐水濕、不耐水濕2個層次,相互組合共12個類型。按照根系與抗風抗?jié)持g的關系(根越深植物抗風能力越強、根耐水濕能力越大植物抗?jié)衬芰υ綇姡?,將淺根+不耐水濕、普通+不耐水濕、深根+不耐水濕、淺根+普通耐水濕、淺根+耐水濕、普通+耐水濕、深根+普通耐水濕、淺根+特耐水濕、普通+普通耐水濕、深根+耐水濕、普通+特耐水濕、深根+特耐水濕分別賦值為0~12[10,20]。上述涉及美學的樹冠形狀、葉片形態(tài)、花色、根特性的賦分數(shù)值,均是在文獻查閱和收集100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不等的成年人對各類型打分的基礎上排序確立的。這里的數(shù)據(jù)處理統(tǒng)一默認為分值越高,證明在生態(tài)功能上的能力越強。
2.3 道路綠化植物生態(tài)功能的計算
本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先計算綠化植物在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澈透纳瓶諝赓|量上的單一功能優(yōu)勢值,之后,再次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綠化植物綜合優(yōu)勢值。優(yōu)勢值為植物適合作綠化植物的程度,數(shù)值越高,植物具備的生態(tài)功能越強,更適合作綠化植物。本研究將11個功能性狀劃分成3類,分別反映植物在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碀摿透纳瓶諝赓|量上的能力。層次分析法的層次結構見表1。層次結構中,綜合考慮景觀學家所強調的植物比例、色彩、形態(tài)、層次與韻律等基本美感元素后,本研究中認為,植物越高、樹冠形狀越整齊、葉片和花色非常特別并吸引人、開花時間越久,植物的綜合外貌形象越好[5,21]。故用植物的潛在樹高、樹冠形狀、葉片形態(tài)、花色和花期長度等5項功能性狀作為植物外觀美學的評價指標。根據(jù)已有科研成果和經(jīng)驗,植物越矮、單葉面積越小、葉片密度越稀疏、干材密度越大、根系越深且越耐水濕,植物的抗風抗?jié)承阅茉郊裑22-23]。故用植物的潛在樹高、單葉面積、葉片密度、干材密度和植物根特性等5項功能性狀作為植物抗風抗?jié)车脑u價指標。植物凈化空氣效力主要與植株的體態(tài)和葉片特征有關,即葉片與外界的接觸面越大、葉片密度越大、葉面粗糙、絨毛密集、凈光合速率越大,植物吸附能力越強,植物抑塵和凈化空氣能力越強[24-25]。故用植物的潛在樹高、單葉面積、葉片密度、葉面特性和凈光合速率等5項功能性狀作為植物改善空氣質量的評價指標(表1)。
2.4 數(shù)據(jù)分析
層次分析法的3層框架結構如表1所示。評價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綜合優(yōu)勢值時,必須計算準則層各個功能對綜合優(yōu)勢值的相對重要性(權重)。同樣地,在每一個功能下面,須要計算每一個功能性狀指標對生態(tài)功能的相對重要性(權重)。本研究中,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專家打分,構建準則層和指標層的判斷矩陣(表2和表3)。同時利用判斷矩陣計算得到每一個指標對其對應生態(tài)功能的權重,以及每一個生態(tài)功能對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綜合優(yōu)勢值的相對權重。專家共計10人,判斷矩陣中的數(shù)值為專家打分值的眾數(shù)。專家為寧波大學和寧波市林業(yè)領域相關學者。表中,CWi表示判斷矩陣得到的準則層權重(每一個生態(tài)功能對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綜合優(yōu)勢值的相對權重);IWi表示判斷矩陣得到的指標層對每一個生態(tài)功能的權重;λmax是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方根;CR是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值[5]。CR<0.1表示判斷矩陣設置是合理的,得到的權重數(shù)值是可信的。
3 結果與分析
3.1 寧波市城區(qū)道路綠化植物種類組成
本研究在寧波市3個主城區(qū)(江北區(qū)、海曙區(qū)和鄞州區(qū))共發(fā)現(xiàn)了126種綠化植物(全部為木本植物,草本未做調查),隸屬46科86屬,占《中國植物志》收錄總科數(shù)的15.28%,以及《浙江植物志》中收錄總科數(shù)的27.06%。相比浙江省內其他城市,寧波城區(qū)道路綠化種物種數(shù)變化不大,比如杭州有124種道路綠化植物[7]。但在當下政府呼吁的春花、夏蔭、秋色、冬景的城市道路綠化體系和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多維景觀格局的影響下[16],寧波市道路綠化植物配置較單薄,常出現(xiàn)1個喬木物種綠化一大段道路的情況(比如香樟、櫻花和欒樹),易帶來審美疲勞。
按生活型將記錄的綠化種分類為喬木和灌木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喬木和灌木各有63種,比例對半;按植物類型將其分類為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后,統(tǒng)計得到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分別有59、67種,所占比例相當。按照尹俊光等的理論,城市綠化植物組成與當?shù)靥烊涣治锓N組成的比較,可以判斷城市森林群落的近自然程度以及綠化群落穩(wěn)定性的水平[26]。寧波市處于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本研究以浙江天童國家森林公園的20 hm2天然林為例,常見喬木和灌木物種數(shù)的比例約為0.71 ∶ 1.00,個體大于300的常綠和落葉物種數(shù)的比例大致為7 ∶ 1[27]。寧波市道路綠化種的喬灌比例、常綠和落葉的比例,均明顯和天然林不同,說明寧波市道路綠化植物形成群落的穩(wěn)定性不高。按照鄉(xiāng)土植物理論,當?shù)鼐G化植物群落結構和自然林存在較大差距[4-5]。
3.2 寧波市城區(qū)道路不同生活型綠化植物性能的差異
按生活型將調查植物劃分為喬木和灌木以及落葉植物和常綠植物后,對比(表8)發(fā)現(xiàn),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改善空氣質量及綜合優(yōu)勢值在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常綠喬木的外觀美學能力、抗風抗?jié)衬芰途G化綜合優(yōu)勢值的平均值高于落葉喬木,相反,落葉喬木改善空氣質量能力的平均值高于常綠喬木。類似地,常綠灌木的外觀美學能力和綠化綜合優(yōu)勢值的平均值高于落葉灌木,但抗風抗?jié)硾]有差異,落葉灌木改善空氣質量能力的平均值高于常綠灌木。這一結果說明,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包括喬木和灌木)之間,常綠植物在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成系哪芰?,以及綠化適宜性(綜合優(yōu)勢值)上略好于落葉植物,但差別不明顯。相反,落葉植物在改善空氣質量上略好于常綠植物。由此可以推斷,寧波市道路綠化中,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使用應考慮環(huán)境條件,在工業(yè)園區(qū)等空氣較差的區(qū)域,可以適當增加落葉植物的比例,用于改善空氣質量。但在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常綠和落葉植物之間綠化性能沒有顯著差別,但考慮到常綠植物常年為綠期(有葉片時間),落葉植物生長季僅在4—11月,道路綠化時應著重考慮常綠植物,適當減小落葉植物的比例。
由表8可知,在落葉喬木和落葉灌木之間,前者的外觀美學能力、抗風抗?jié)衬芰途G化綜合優(yōu)勢值顯著高于后者(P<0.05),但改善空氣能力沒有顯著差別。在常綠喬木和常綠灌木之間,前者的外觀美學能力、抗風抗?jié)衬芰?、改善空氣質量能力和綠化綜合優(yōu)勢值均顯著高于后者(P<0.05)。這一結果說明,喬木在道路綠化上性能遠勝于灌木。據(jù)此可以推斷,在道路綠化種的選擇上,喬木應作為首要選擇對象,而后再考慮植物配置的層次輔助搭配合適的灌木,增添比例和尺度的美感以及近地面改善空氣的性能[28]。
3.3 寧波市常見道路綠化植物的篩選
在前文分析中,落葉喬木和常綠喬木、落葉灌木和常綠灌木在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场⒏纳瓶諝赓|量的能力以及綜合優(yōu)勢值上未有顯著差異(表8)。因此,篩選各個生態(tài)功能的綠化物種時,本研究不再將落葉和常綠分開,將評價值排名前40%的物種,作為寧波市道路綠化的主要物種。本研究共調查喬木和灌木物種數(shù)均為63種,它們前30%的物種均為25種。在63種喬木物種中,外觀美學排名前25的植物為刺槐、銀杏、香樟、槐樹、樸樹、廣玉蘭、櫸樹、欒樹、楓香樹、無患子、木樨、柿樹、金葉含笑、木荷、黃連木、法國梧桐、樂昌含笑、竹柏、梾木、深山含笑、楓楊、厚樸、梧桐、楊梅和臭椿;抗風抗?jié)撑琶?5的植物為三角楓、女貞、重陽木、柿樹、枇杷、冬青、金合歡、槐樹、烏桕、櫸樹、無患子、欏木石楠、五角楓、垂柳、黃連木、榔榆、楊梅、喜樹、樸樹、浙江楠、木樨、深山含笑、桃、樟葉槭和濕地松;改善空氣質量排名前25的喬木為臭椿、厚樸、廣玉蘭、山玉蘭、枇杷、紫楠、櫸樹、浙江楠、珊瑚樸、山合歡、刺桐、落羽杉、梾木、楓楊、梧桐、喜樹、山桐子、欒樹、合歡、法國梧桐、垂柳、水杉、金葉含笑、樟葉槭和槐樹;綠化植物綜合優(yōu)勢值排名前25的植物為櫸樹、廣玉蘭、臭椿、枇杷、厚樸、浙江楠、山玉蘭、紫楠、槐樹、刺槐、欒樹、梾木、銀杏、楓楊、柿樹、樸樹、楓香樹、香樟、無患子、梧桐、黃連木、喜樹、金葉含笑、樂昌含笑和深山含笑(表9)。
在63種灌木種,外觀美學排名前25的灌木為四季桂、珊瑚樹、山茶、木芙蓉、紅葉石楠、紅瑞木、含笑花、夾竹桃、海棠、海桐、紫丁香、石楠、梅、梔子花、木槿、笑靨花、柑橘、紅花油茶、金邊黃楊、紫荊、紅花檵木、紅葉李、桃葉珊瑚、金絲梅和金絲桃;抗風抗?jié)撑琶?5的灌木為金葉六道木、金絲桃、紅花檵木、紅葉李、金絲梅、探春、胡柚、瓜子黃楊、四季錦帶、遼東水蠟樹、梔子花、海濱木槿、十大功勞、金鐘花、矮紫薇、迎春花、笑靨花、紫丁香、石楠、錦雞兒、貼梗海棠、南天竹、紅葉小檗、亮葉忍冬和金邊黃楊;改善空氣質量排名前25的灌木為木芙蓉、海濱木槿、桃葉珊瑚、八角金盤、山麻桿、木槿、紫薇、紫荊、紅葉李、紅瑞木、皋月杜鵑、錦繡杜鵑、亮葉忍冬、紅花檵木、四季錦帶、梅、笑靨花、海棠、梔子花、珊瑚樹、臘梅、闊葉十大功勞、紫玉蘭、石楠和大葉黃楊;綠化植物綜合優(yōu)勢值排名前25的灌木為木芙蓉、紅瑞木、四季桂、紅葉李、珊瑚樹、木槿、紅花檵木、桃葉珊瑚、海棠、紅葉石楠、梅、笑靨花、梔子花、石楠、紫丁香、山茶、含笑花、海桐、夾竹桃、金絲梅、金絲桃、紫荊、紅花油茶、金邊黃楊和柑橘(表9)??紤]到寧波市的地域環(huán)境,臨海的海濱地區(qū)或海島地區(qū)由于受到臺風影響,植物抗風抗?jié)车哪芰π枨筝^高,在道路綠化中,應著重考慮植物抗風抗?jié)衬芰?,選擇抗風抗?jié)衬芰^強的物種進化種植。工業(yè)園區(qū),應從改善空氣質量的物種庫中篩選植物進行綠化。其他地方,綜合考慮3種能力,從綠化植物綜合優(yōu)勢值構成的物種庫中,優(yōu)先選擇植物進行道路綠化。
按照綠化植物綜合性能值進行分析,在篩選出較優(yōu)的喬木綠化種中,木蘭科植物最多,樟科植物次之,豆科、榆科、無患子科植物并列第3。整合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木蘭科植物外觀美學和改善空氣質量能力分別高出所有喬木種平均值22.9%、134.43%,綜合優(yōu)勢值高出所有喬木平均值22.82%,但抗風抗?jié)碀摿ξ⒌陀谄渌麊棠痉N。這表明,雖然木蘭科植物的抗風抗?jié)碀摿^低,但擁有符合大眾審美的優(yōu)越外貌以及相較其他喬木綠化種尤為出眾的改善空氣質量的能力,在城市道路綠化中,應將木蘭科植物作為首選。此外,樟科植物的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改善空氣質量和綜合優(yōu)勢值分別高出所有喬木平均值17.78%、0.95%、108.32%、22.94%,說明樟科植物也是城市道路綠化種的一個重要來源。在篩選出較優(yōu)的灌木綠化種中,薔薇科植物數(shù)量最多,且生態(tài)功能的評價值較高,其次為錦葵科、木樨科、山茶科和山茱萸科。比如,薔薇科植物的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改善空氣質量和綠化綜合優(yōu)勢值分別高出所有灌木平均值43.5%、5.49%、43.45%、28.71%。因此,在選擇城市道路綠化植物時,應將薔薇科的灌木作為首選。
4 討論與結論
本次在寧波市共調查了126個物種,其僅占《浙江植物志》中植物總數(shù)的27.06%,屬于一個較小的比例。物種數(shù)量和囊括范圍并不寬泛,極有可能存在未在本次調查之內的其他更適合城市道路綠化的物種,在后續(xù)工作中應繼續(xù)深入調查。但通過數(shù)值發(fā)現(xiàn),木蘭科、樟科、薔薇科、錦葵科、木樨科、山茶科和山茱萸科等在外觀美學、抗風抗?jié)?、改善空氣質量上具有優(yōu)勢,后期更多物種的選擇可重點關注上述這幾科的植物。此外,除本研究考慮的3種生態(tài)功能外,城市道路綠化植物還擁有為城市動物提供棲息地、保護城市物種多樣性、固碳等功能[12,29]。這些功能就需要在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種群的構建中,涉及更多物種。因此,寧波市道路綠化,本研究建議以此次篩選出的物種庫為基礎,群落構建時將篩選種作為建群種、共建種和常見種,將排名40%之后的物種以及本研究未涉及的物種作為偶見種,利用近自然群落理論搭建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種群。
參考文獻:
[1]汪俊芝. 城市道路綠化養(yǎng)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J]. 現(xiàn)代園藝,2018(8):182.
[2]劉立民. 天津港適種綠化植物篩選與應用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2010.
[3]馬 遠,賈雨龍,王 成,等. 北京市3種道路防護林春季滯塵規(guī)律研究[J]. 林業(yè)科學研究,2018,31(2):147-155.
[4]梁 艷,楊曉杰,劉 敏,等. 齊齊哈爾市鄉(xiāng)土樹種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研究[J]. 北方園藝,2011(1):116-119.
[5]楊柏鈺,熱米娜·克熱木,拉孜提·木黑亞特,等. 烏魯木齊市鄉(xiāng)土植物和外來植物在城市綠化中優(yōu)先性分析[J].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7(1):75-85,93.
[6]李華威,穆 博,雷雅凱,等. 道路帶狀綠地景觀評價及功能分析[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5,32(4):611-618.
[7]李一倫,鄒 霆,梁立軍. 杭州市城區(qū)主干道路綠地植物景觀調查與分析[J]. 北方園藝,2012(9):101-104.
[8]李 晶,徐玉玲,黎桂英,等. 蘭州市交通道路主要喬灌木植物葉片重金屬積累及生理特性的分析[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9,28(5):999-1006.
[9]林雙毅,周錦業(yè),秦一芳,等. 莫蘭蒂臺風對廈門市主要道路綠化樹種的影響[J]. 中國園林,2018,34(5):83-87.
[10]王良睦,王中道,許海燕. 9914#臺風對廈門市園林樹木破壞情況的調查及對策研究[J]. 中國園林,2000,16(4):65-68.
[11]王玉濤. 北京城市優(yōu)良抗旱節(jié)水植物材料的篩選與評價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
[12]王 蕾,王 志,劉連友,等. 城市園林植物生態(tài)功能及其評價與優(yōu)化研究進展[J]. 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6,28(1):51-54.
[13]劉曉娟,馬克平. 植物功能性狀研究進展[J].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5,45(4):325-339.
[14]李修鵬,楊曉東,余樹全,等. 基于功能性狀的常綠闊葉植物防火性能評價[J]. 生態(tài)學報,2013,33(20):6604-6613.
[15]寧波市統(tǒng)計局. 2018年末寧波全市常住人口是多少?城鎮(zhèn)化率是多少?[N/OL](2019-12-02) [2020-09-24]. http://tjj.ningbo.gov.cn/art/2019/12/2/art_1229042818_43267500.html.
[16]中國寧波網(wǎng). 寧波森林地圖首發(fā) 全市的森林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上面都有了[N/OL]. (2019-03-12) [2020-09-24].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9/03/12/030034927.shtml.
[17]楊曉東. 常綠闊葉林植物光線利用和水分運輸能力對樹木構型垂直層次性的影響[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18]張家洋,周君麗,任 敏,等. 20種城市道路綠化樹木的滯塵能力比較[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9(5):113-120.
[19]江勝利. 杭州地區(qū)常見園林綠化植物滯塵能力研究[D]. 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2.
[20]時明芝,周保松. 植物澇害和耐澇機理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34(2):209-210.
[21]王毅娟,郭燕萍.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設計與生態(tài)環(huán)境[J].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4,20(4):75-78.
[22]吳志華,李天會,張華林,等. 廣東湛江地區(qū)綠化樹種抗風性評價與分級選擇[J]. 亞熱帶植物科學,2011,40(1):18-23.
[23]祖若川. 海口市公園抗風園林植物的選擇與應用[D]. ??冢汉D洗髮W,2016.
[24]Freer-Smith P H,Holloway S,Goodman A. The uptake of particulates by an urban woodland:site description and particulate compositio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97,95(1):27-35.
[25]Lovett G M,Lindberg S E. Concentration and deposition of particles and vapors in a vertical profile through a forest canop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Part A. General Topics,1992,26(8):1469-1476.
[26]尹俊光,彭 鹓,章君果,等. 城市近自然森林生態(tài)效益研究[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63-74.
[27]楊慶松,馬遵平,謝玉彬,等. 浙江天童20 ha常綠闊葉林動態(tài)監(jiān)測樣地的群落特征[J]. 生物多樣性,2011,19(2):215-223.
[28]劉 庫,李 河. 淺談城市道路綠化樹種的設計與選擇[J]. 防護林科技,2002(3):37-38.
[29]Williams N S G,Hahs A K,Vesk P A. Urbanisation,plant trait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urban floras[J].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2015,17(1):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