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齊全,是人類的大同理想?!拔甯!笔枪糯鷿h族民間關(guān)于幸福觀的五條標準。典出于《尚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一般說來,寺院發(fā)達的地區(qū)在佛教興盛的年代就會形成五福寺院群落。但以一座山而同時擁有五福寺院者,以中國之大,唯有寧鄉(xiāng)芙蓉山!
芙蓉山古名青羊山,海拔880米。明朝詩人李纂作《登芙蓉山》:
偶上芙蓉山,山殿朝陽曉。
直上孤頂高,平看眾峰小。
青翠滿層巒,藤蘿覆幽沼。
始悟人世間,紛紛亦何擾。
按照明清時期的地圖,芙蓉山區(qū)域包括現(xiàn)在寧鄉(xiāng)西南的廣大地區(qū),青山橋、流沙河、龍?zhí)?、沙田、楓木橋、老糧倉的絕大部分村落都歸屬其下。
芙蓉山的山水,可用“奇”“麗”兩字概括。芙蓉山的奇,倒不是因了張栻的題字“奇峰疊秀”,也不因為歷代名士的詩句“上頭壁立起千尋,下到群峰次第深”(張栻)、“鐘聲天外落,常覺白云低”(周掄樞)、“五十里余青峰合,嵯峨天半雪地寒”(姜日璜)、“崖前得雨添新瀑,石萼逢春長舊苔”(周俊煊),而是實實在在有著非同一般的奇妙。
這種奇妙,可用四句話來概括:峰似蓮瓣次第起(從衛(wèi)星地圖上能夠清晰地看出,整個芙蓉山脈恰似一朵花蕊稍偏的蓮花),四嶂拉帷護沙鎮(zhèn)(北面扶王山、西邊王安山、南側(cè)洪家大山、東部望北峰高聳入云恰把流沙河鎮(zhèn)帷幔護衛(wèi)),三蕊疊秀偏西走(三角寨、瓦子寨、罘罳峰構(gòu)成了一個同心圓),釋頂?shù)姥纯呱睿ǚ鸾虖R宇多建于山峰之巔,而半山腰的道觀與山底的儒家學堂也錯落有致)。
寧鄉(xiāng)芙蓉山五福寺院格局的形成,約在宋元時代就有雛形,但有記載的是明朝永樂年間?!秾庎l(xiāng)縣志》記載,明成祖永樂十一年癸巳桂月望日,圣旨敕封“普濟寺”。之后,萬壽寺、萬福寺、洗心寺(藥王廟)、普濟寺、釋立寺五寺輝映,香火鼎盛,帶動著附近的上林寺、白羊寺、興化寺、廣化寺等大批寺院勃興。這種旺盛維持了約二百年,隨著清兵入關(guān)而五福寺院多毀于兵火中了。而到清朝順治年間,又一度重振,但維持時間不長,寺院的規(guī)模都未能恢復到明朝永樂年間的氣派。而到如今,芙蓉山上僅余普濟寺、二福殿(原萬福寺一部分)、釋立寺三座寺廟了。
(摘自《點墨長沙》岳麓書社出版 龔軍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