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蘭,張玉紅,吳建華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新生兒出生后由于身體各系統(tǒng)組織與生理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善,抵抗能力較差,容易患病,靜脈輸液是新生兒給藥的主要途徑之一。靜脈穿刺位置一般選擇在頭皮靜脈、四肢淺靜脈,由于新生兒靜脈管徑較細,即使采用留置針輸液,對穿刺位置的刺激也較大[1]。臨床認為新生兒對疼痛的感知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此時因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fā)育,感受到疼痛后多表現(xiàn)為煩躁哭鬧、抓撓疼痛位置,增加靜脈穿刺難度,從而影響后續(xù)治療效果[2]。袋鼠式護理是一種操作簡便的人性化護理模式,其靈感來源于袋鼠、無尾熊等有袋動物的育兒方式。有臨床資料顯示,袋鼠式護理可有效穩(wěn)定新生兒心率、減少煩躁不安及哭鬧等,臨床應(yīng)用較為廣泛[3]。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袋鼠式護理對靜脈穿刺新生兒疼痛評分(NIPS)及生理指標穩(wěn)定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2018年7月—2020年3月在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行靜脈穿刺的90例新生兒臨床資料,將采用袋鼠式護理干預(yù)的50例新生兒納入觀察組,將采用一般常規(guī)護理的40例新生兒納入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胎齡37~40周,平均胎齡(38.45±0.44)周;出生時間5~9 d,平均時間(7.17±0.35)d。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胎齡37~40周,平均胎齡(38.47±0.45)周;出生時間4~10 d,平均時間(7.04±0.46)d。納入標準:足月出生者;出生后5 min Apgar評分7~10分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先天發(fā)育不良、畸形者;合并遺傳性疾病者。比較兩組一般資料(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一般常規(guī)護理法,使新生兒保持俯臥姿勢于保溫箱中20 min后,行靜脈穿刺。
1.2.2 觀察組 采用袋鼠式護理干預(yù),具體措施如下:(1)保持室內(nèi)光線適宜、環(huán)境整潔,室溫保持20℃~24℃左右,用床簾隔離出一個獨立空間以保護母親隱私。(2)母親背靠床頭坐在床上,床頭搖高50°左右最為適宜,解開上衣,露出胸部,新生兒盡量裸露,可只穿紙尿褲。指導母親左手抱住新生兒臀部,右手抱住新生兒背部,呈傾斜60°狀態(tài)貼于母親裸露的胸前肌膚處,保持新生兒頭部與母親胸部平齊,注意不要影響新生兒呼吸,使母嬰肌膚相互接觸,注意做好保暖工作。(3)指導母親與新生兒進行眼神交流,必要時可輕生哼唱童謠,當新生兒出現(xiàn)覓食行為時,可適當給予哺乳。(4)護理20 min后由護士進行靜脈穿刺,連續(xù)護理至穿刺結(jié)束后。
(1)新生兒疼痛評分:分別于穿刺時、穿刺后30 s、穿刺后60 s采用新生兒NIPS[4]對兩組新生兒疼痛進行監(jiān)測,從面部表情、哭鬧、呼吸形態(tài)、上肢動作、下肢動作、覺醒的狀態(tài)6個方面進行評估,總分值為0~7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度越強。(2)生理指標:于靜脈穿刺前、穿刺時、穿刺后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并比較兩組心率、血氧飽和度。(3)新生兒哭鬧情況:穿刺后,記錄并比較兩組新生兒哭鬧開始時間及哭鬧持續(xù)時間。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以配對樣本t檢驗,重復測量采用方差分析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穿刺時、穿刺后30 s、穿刺后60 s,觀察組新生兒NIP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靜脈穿刺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新生兒NIPS評分比較(±s) 分
表1 靜脈穿刺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新生兒NIPS評分比較(±s) 分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40)F穿刺時5.21±0.34 5.42±0.43 2.588 0.013穿刺后30 s 3.35±1.02 4.63±1.16 5.565 0.000穿刺后60 s 1.59±0.42 2.87±0.58 12.133 0.000 P 368.913 109.531 0.000 0.000 tP
穿刺前,兩組心率、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穿刺時,兩組心率均升高,血氧飽和度均降低,且觀察組變化幅度較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穿刺后,兩組心率均較穿刺時降低,血氧飽和度均較穿刺時升高,但觀察組上述指標更接近于穿刺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靜脈穿刺前、穿刺時、穿刺后兩組生理指標比較(±s)
表2 靜脈穿刺前、穿刺時、穿刺后兩組生理指標比較(±s)
注:穿刺后與同組穿刺時對比,a P<0.05。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40)tP心率(次/min)穿刺前127.38±4.52 126.54±4.37 0.889 0.376穿刺時158.19±2.17 162.64±2.23 9.549 0.000穿刺后138.17±3.64a 146.28±4.31a 9.676 0.000血氧飽和度(%)穿刺前92.66±2.87 92.71±2.69 0.084 0.933穿刺時87.31±7.22 81.86±7.41 3.517 0.001穿刺后92.28±4.17a 89.57±4.09a 3.090 0.003
穿刺后,觀察組哭鬧開始時間晚于對照組,且哭鬧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穿刺后兩組哭鬧情況比較(±s) s
表3 穿刺后兩組哭鬧情況比較(±s) s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40)tP哭鬧開始時間8.36±1.27 3.45±1.36 17.660 0.000哭鬧持續(xù)時間35.69±15.66 84.47±20.34 12.857 0.000
靜脈輸液是新生兒患病時主要治療措施,但是新生兒血管脆弱且細小,穿刺時易導致穿刺部位腫脹疼痛、出血,而新生兒對疼痛的反應(yīng)較強烈,重復、持續(xù)疼痛刺激不僅會造成新生兒煩躁哭鬧,且對新生兒的神經(jīng)功能發(fā)育尤為不利,會引起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異常,包括茶氨酚水平升高、心率失常、心動過速等,同時會導致新生兒血氧飽和度下降引起呼吸加速等,不利于新生兒的身心健康[5]。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yù)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以往臨床經(jīng)驗表明,將新生兒放于保溫箱中雖然能保障新生兒體溫,但是不能給予新生兒懷抱感覺,使其缺乏安全感,從而引起新生兒煩躁哭鬧等現(xiàn)象。袋鼠式護理是近年來臨床較為提倡的新生兒護理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人性化護理理念[6]。通過創(chuàng)造舒適的室內(nèi)環(huán)境、隔離獨立的空間來保障母嬰隱私,從而使母親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有利于護理的有效進行。將新生兒置于母親胸前肌膚處,通過肌膚接觸可促使新生兒產(chǎn)生愉悅的感覺,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愉悅感可阻滯疼痛傳導,從而減輕疼痛反應(yīng)[7]。同時新生兒貼近母親胸口可感受到母親的心跳,仿佛回到子宮內(nèi)一般,給新生兒提供十足的安全感,有效調(diào)節(jié)新生兒呼吸頻率,保障血氧飽和度,減少新生兒煩躁哭鬧現(xiàn)象;母親通過輕聲哼唱童謠、與新生兒眼神交流等可使新生兒充分放松,有利于靜脈穿刺的順利進行[8-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靜脈穿刺時、穿刺后30 s、穿刺后60 s,觀察組新生兒NIP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穿刺時,觀察組心率均升高幅度小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均降低幅度低于對照組,且穿刺后,觀察組心率與血氧飽和度更接近于穿刺前,穿刺后,觀察組哭鬧開始時間晚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哭鬧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袋鼠式護理干預(yù)可有效維持新生兒靜脈穿刺時生理指標穩(wěn)定,減輕疼痛程度。分析其原因在于,袋鼠式護理通過母嬰肌膚接觸,給予新生兒足夠的安全感,護理中母親的說話聲及心跳聲可使新生兒找到熟悉的感覺,減輕其恐懼感,進而減輕穿刺時的疼痛感,且穿刺后持續(xù)應(yīng)用袋鼠式護理,肌膚撫觸對新生兒產(chǎn)生良性刺激,從而可以縮短新生兒哭鬧時間[10]。
綜上所述,袋鼠式護理干預(yù)可有效維持新生兒靜脈穿刺時生理指標穩(wěn)定,減輕疼痛程度,縮短新生兒哭鬧持續(xù)時間,值得臨床廣泛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