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蒙
(遼寧省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遼寧沈陽 110161)
青城子鎮(zhèn)位于遼寧省鳳城市,境內有大型鉛鋅礦床,因此鉛鋅采冶選企業(yè)眾多,周圍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較重。以青城子鎮(zhèn)農田土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監(jiān)測土壤重金屬的含量,運用PMF5.0 作為受體模型對重金屬來源進行解析,為當地的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復提供相關依據。
研究區(qū)位于遼寧省鳳城市青城子鎮(zhèn),地理位置123.560 1°—123.584 2°E,40.722 7°—40.715 1°N。該區(qū)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5.5 ℃,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土壤類型主要為棕壤,農作物以玉米、蔬菜為主。
布點、采集、制備、測試及質量控制參照HJ/T 166—2004《土壤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1]。本次研究區(qū)面積為1 074 畝,利用網格布點法在研究區(qū)內布設了20 個采樣點。每個監(jiān)測點位采集表層0~20 cm的土樣。土壤pH 值、金屬元素均由取得資質認定的實驗室檢測。
PMF 模型是根據受體模型對污染源使用矩陣分析的定量方法,其不受單一的污染源成分所約束,可將采集的多個樣品與多種類重金屬元素組成一個矩陣,通過矩陣運算分解為污染源的貢獻率矩陣以及污染源成分譜矩陣,再通過最小二乘法進行迭代運算,最終盡可能達到化學質量平衡,即污染源組成成分與采集樣品化學質量平衡[2-4]。
在PMF 中,樣品濃度矩陣用X 表示,污染源貢獻因子矩陣用G 表示,污染源因子含量矩陣用F 表示,殘差矩陣用e 表示。計算公式如下[4]:
PMF 是利用多次迭代運算,不斷使樣品的原始矩陣分解,最終得出最優(yōu)化的污染源貢獻因子矩陣G 和污染源因子含量矩陣F,使得目標函數Q 最小化。目標函數Q 定義如下[5]:
式中,uij表示Xa×b的不確定性,即第i 個樣品中第j個元素濃度的不確定性。本研究中不確定性采用uij=0.1xij+MDL/3(MDL 為方法檢出限)來進行計算[6]。
研究區(qū)域土壤中8 種重金屬含量見表1。由表1可知,土壤中Cd,Hg,Pb,Cr,Cu,Zn,Ni,As 的平均值范圍為0.11~696.15 mg/kg,分別是遼寧省土壤背景值的16.7,2.9,33.0,1.4,3.0,4.9,1.3,31.6 倍,其中,Ni,Cr 的含量很接近土壤背景值。說明除Ni,Cr 以外,土壤中Cd,Hg 等其他6 種元素呈現較明顯的污染與富集趨勢。
表1 測量值統(tǒng)計
另外,Pb 和As 含量的變異系數均很大,分別是108%和141%。根據變異系數范圍[7-8],8 種土壤重金屬中,Cr 和Ni 為輕度變異,Cd,Hg,Cu 和Zn 為高度變異,Pb 和As 為極高度變異。通過變異系數的比對,說明Cr 和Ni 變化幅度較小,連續(xù)性相對較強,空間變異性?。籔b 和As 變化幅度較大,連續(xù)性相對較弱,空間變異性大。
根據皮爾森相關性檢驗,Cd-Pb,Cd-Cu,Cd-Zn,Cd-As,Pb-Cu,Pb-Zn,Pb-As,Cu-Zn,Cu-As,Zn-As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8,彼此的相關性在0.01 水平上顯著相關,表明Cd,Pb,Cu,Zn 和As 5 種土壤重金屬有很大的可能性來源于同一污染源;Hg-Zn 具有0.05 水平上的顯著相關,說明這2 種元素很大可能具有同一來源;Ni-Cr 相關系數為0.729,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這2 種元素的來源具有一致性。
通過主成分因子分析,選取累積方差達到85%以上的因子數(3~8),將其帶入PMF 模型驗證。經調試,因子數為5 時,Qrobust/Qtrue處于快速下降處且殘差大小在-3~3 之間,選取Fpeak=-0.5 時旋轉運行后得到指紋圖譜,見圖1。
圖1 污染因子指紋圖譜
污染因子成分圖譜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出各個污染因子對8 種土壤重金屬的貢獻率,方便進一步確定污染來源的類型。
由受體模型PMF 解析出污染源貢獻率,見表2。
表2 PMF 解析出的污染源貢獻率 %
因子1 的載荷元素僅有Pb,其貢獻率僅為1.71%,表明因子1 在整個污染源解析中的貢獻率很小。研究表明,汽車尾氣中含有Pb[5],同時在運輸中鉛礦石顛落會導致道路兩旁土壤中Pb 含量增高。研究區(qū)內交通網較發(fā)達,有地區(qū)內主要公路穿過,因此,判定因子1 為交通源。
因子2 的主要載荷元素是Hg,其貢獻率為68.05%。研究發(fā)現,燃煤與有色金屬冶煉是大氣Hg污染的主要來源[9]。研究區(qū)四面環(huán)山,不宜大氣擴散,同時居民燃煤及火車運輸燃煤等非常頻繁,因此,判定因子2 為化石燃燒源。
因子3 的主要載荷元素是As,其貢獻率為48.49%,遠大于其他元素。As 與Au 常共生于礦石,金礦開采中的含As 廢石、尾砂等堆積在地表經風化和淋濾,As 會得到釋放,另外,金礦在冶煉時As 必然進入環(huán)境中[10]。研究區(qū)附近有多處金礦采選企業(yè),因此,判定因子3 為金礦污染源。
因子4 主要載荷元素包括Cd,Pb 和Zn,其貢獻率分別為79.90%,78.29%和66.87%。研究表明,鉛鋅礦區(qū)的采選冶過程中產生的工業(yè)“三廢”含有大量的Zn,Pb[11],排放后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致使土壤污染。由皮爾森相關性檢驗可知,Cd,Pb,Cu,Zn 和As 5 種土壤重金屬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5種土壤重金屬有較大的可能性來源于同一污染源,因此,判定因子4 為鉛鋅礦污染源。
因子5 的主要載荷元素為Cr 和Ni,其貢獻率均為100.00%。由重金屬含量分析可知,Cr,Ni 的平均值與遼寧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基本相同,且均為輕度變異,反應為基本不受人為活動的影響,由皮爾森相關性檢驗可知,Ni 和Cr 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判定因子5 為自然源。
(1)研究區(qū)土壤中Cd,Hg,Pb,Cr,Cu,Zn,Ni 和As 的均值分別是遼寧省土壤背景值的16.7,2.9,33.0,1.4,3.0,4.9,1.3,31.6 倍,8 種土壤重金屬中,Cr 和Ni 為輕度變異,Cd,Hg,Cu 和Zn 為高度變異,Pb 和As 為極高度變異。
(2)根據PMF 模型初步得出污染來源,再通過污染因子成分圖譜以及污染源貢獻率分析得知,因子1 的主要載荷元素為Pb,將因子1 判定為交通源;因子2 的主要載荷元素為Hg,判定因子2 為化石燃燒源;因子3 的主要載荷元素為As,判定因子3為金礦污染源;因子4 的主要載荷元素為Cd,Pb 和Zn,判定因子4 為鉛鋅礦污染源;因子5 的主要載荷元素為Cr 和Ni,判定因子5 為自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