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4月的一天,在新西蘭附近的海面上,一艘漁船正在捕魚。當漁網(wǎng)被拉出海面后,船員們并沒有看到他們所期待的魚兒豐收的盛況。令人驚訝的是,在漁網(wǎng)的中間,居然有一大團白花花、臭烘(h6ng)烘的,看起來像是某種怪物的尸體。
被扔回大海
這艘來自日本的漁船名叫“瑞洋丸號”。船員們將這具怪異的尸體拖了上來,放在甲板上。雖然沒人知道這是什么生物,但大伙兒還是忍著臭味,對它做了測量:其長約10米,重約2噸。
船長也立刻趕了過來??墒?,一見到這具“怪物”尸體,船長馬上下令將其扔回海中。因為,這具“怪物”尸體已經(jīng)高度腐(fu)爛,散發(fā)著濃烈的惡臭味;同時,它身上的白色油脂狀液體不斷滴落到甲板上,他擔心這具腐爛的尸體會污染到船艙里的魚,于是做出了這個決定。
當時,“瑞洋丸號”上有一個叫矢(shi)野道彥(yan)的人,他覺得這具奇怪的尸體很有研究的價值,于是向船長請求保留一些“怪物”的信息后,再扔掉它。船長同意了。等到矢野道彥做完這些工作后,這個“怪物”就永遠地消失在了大海中。
新發(fā)現(xiàn)的海怪
到了6月,“瑞洋丸號”返回日本,矢野道彥將自己拍攝(she)的照片和做的筆記公之于眾。這些資料在日本引起了轟(hong)動。很多人認為矢野道彥記錄的“怪物”是一種新的海怪,并把它和尼斯湖水怪聯(lián)系起來,將其命名為“新尼西”(尼西是尼斯湖水怪的昵稱)。
甚至,還有人認為這個“怪物”是史前猛獸蛇頸(jing)龍——它僥(jiao)幸躲過了恐龍大滅絕,在南太平洋中活了下來,直到“瑞洋丸號”來到這里……
真相大白
難道“瑞洋丸號”撈上來的“怪物”真的是某種海怪?或者,蛇頸龍并沒有滅絕,還存活在地球上?幸好在矢野道彥保留的“怪物”信息中,除了不太清晰的照片和筆記,還有“怪物”的尸體樣本。只要檢測出這塊樣本的成分,再和地球上現(xiàn)有的生物進行對比,就能知道這個“怪物”到底是什么生物了。
科學家們對“怪物”樣本進行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它的蛋白質(zhì)成分和姥(mu)鯊的非常相似。原來,“怪物”就是姥鯊。謎(mi)題終于被解開。
大嘴怪登場
在現(xiàn)存的生物中,姥鯊是僅次于鯨鯊的第二大魚類。一般的成年姥鯊體長為6~8米,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個體有12.27米。它的身體呈紡錘形,軀干粗壯,頭很大。同時,它還長著一對小眼睛,看著和老鼠的很像,因此,姥鯊又被叫作“老鼠鯊”。
令人好奇的是,這個大家伙經(jīng)常張著約1米寬的大嘴,在海里慢慢地游來游去。難道它時刻都準備著,只要獵物一出現(xiàn),就立馬沖上去咬住對方嗎?
“佛系”的生活
其實,和很多兇猛的鯊魚相比,姥鯊的性格很溫和。作為一種濾食性的鯊魚,它平常只吃一些浮游的無脊椎動物、小魚和魚卯之類的食物。
姥鯊的進食方式很“佛系”:張開嘴巴后,不會主動吸入海水,而是依靠自身的游動,讓海水流經(jīng)鰓片來過濾食物。因為,姥鯊的體型很大,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所以,你看它張著嘴巴游來游去,原來是隨時都在吃東西呢。
姥鯊的生活方式也很“佛系”:它們常常三五只或上百只聚在一起,在海面慢吞吞地游著;太陽出來了,姥鯊們常常會翻過自己的身體來曬一曬腹部;遇上大霧天氣,這些大塊頭可能會聚在海面附近“打瞌睡”。
艱難地活著
為了獲取魚肉和魚油,人們一度大肆(si)捕殺姥鯊,一些人還將它的魚鰭割下來,做成魚翅供人們食用。人類的這些行為使姥鯊出現(xiàn)了嚴重的生存危機。從1950年到1993年這40多年時間內(nèi),姥鯊在全球的數(shù)量下降了80%,人們很難再看到超過3只姥鯊聚在一起的場景了。
幸好,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保護姥鯊的重要性,一些國家陸續(xù)出臺了很多保護姥鯊的法規(guī)和措施,將姥鯊列為禁捕對象;一些組織也紛紛行動起來,采取了很多保護姥鯊的具體行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姥鯊家族一定會再度壯大、繁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