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合塔爾·熱依木
摘要;近幾年時間,玉米的病蟲害風險每年都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上玉米生產(chǎn)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有必要開展綜合的防治技術工作,以最大化減少對其玉米的危害。
關鍵詞: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玉米的疾病主要包括有大斑點,小斑點,灰色斑點,銹病等,而危害玉米的蟲害則包括蚜蟲和黏蟲等。文章分析了近年發(fā)生較多的玉米病蟲害,提出了一些預防性治療方法。
1? 玉米病害的種類與防治
1.1? 大斑病與小斑病
在玉米的生長周期內,大、小斑病最為常見,主要以危害玉米的葉子為主,并造成玉米苞葉的腐爛現(xiàn)象,除此之外,小斑病還會對玉米穗造成嚴重影響,這些病害被統(tǒng)稱為“玉米斑病”。玉米葉斑的典型癥狀是小斑迅速的擴展成為大斑,在嚴重情況下,它的長度可達到10~30 cm,有時幾個病斑相互接觸,形成不規(guī)則的大斑。。此外,小斑病危害范圍較小,一般情況下不高于1厘米,在玉米葉脈之間呈現(xiàn)紅褐色的圓形斑點。
首選用防病的品種,是預防和治療大斑病與小斑病的首要方法。其次,要祛除病菌源與減少早期的菌量。
1.2? 絲黑穗病
此病害以侵害玉米穗、花為主,嚴重時會抑制玉米的生長,導致顆粒無收,因此,絲黑穗病不容忽視。絲黑穗病會在玉米抽雄后表現(xiàn)出明顯癥狀,病穗外表比正常短,底部大,末端尖,如有一側葉子發(fā)生破裂,就會露出黑色粉末,并逐漸形成聚集緊密的孢子堆。
病原體已經(jīng)被埋在土壤中或混入糞便肥料中,其可以抵抗惡劣環(huán)境的特殊孢子過冬后來年侵入寄主的幼苗。侵入后,病菌隨著植物擴散到穗和花形成病穗,成熟后其釋放到孢子中完成年復一年的滲透循環(huán)再滲透的過程中,土壤溫度和濕度是致病的最重要原因。
品種之間對病害的抗性差異應實施輪作深耕方法。經(jīng)多年的種植,土地中細菌的數(shù)量增加,發(fā)病率增加。如果實行輪作超過3年,土壤中的病蟲害基本消失。 當完成土壤的深耕工作后,就會將病菌孢子埋入土壤深層,進一步抑制細菌的產(chǎn)生。與此同時,在玉米病穗白膜完好時,應及時移走玉米病株,并作焚燒與深埋處理,這可有效清除地下細菌。
1.3? 青枯病
青枯病主要在灌漿晚期,因爆發(fā)性與毀滅性易造成玉米嚴重的產(chǎn)量損失。
癥狀識別:玉米在灌溉晚期時整個葉子經(jīng)常突然的枯萎,并且褪色,果穗下垂枯死,莖的基底開始呈浸水狀,而后漸漸變成淺褐色,捏緊手有空心的感覺,會導致倒伏。
致病的原因:青枯病的病因類型比較多。也就是說,一種是由鐮刀菌引起的,二種是由腐敗真菌引起的,最后一種是復合菌造成的,另外,如在玉米灌漿期遇到大雨天氣,因土地中含水量過高,也是發(fā)生玉米青枯病的重要條件。
防治方法:雖然目前沒有有效的預防治療措施,但是品種之間抵抗性的差異仍非常明顯,所以栽培措施上要促進完全苗木,選擇抗病品種,要特別注意排水。
2? 玉米蟲害的種類與防治措施
2.1? 地老虎
地老虎種類眾多,還有多種別稱,例如地蠶、土蠶等。一般情況下,最為常見的病害主要包括小地、黃地老虎這兩種。
地老虎可分為四個生長階段,即卵、蛹、幼蟲和成蟲。成蟲長著一雙深褐色的翅膀;幼蟲的前翅有兩條黑線與一條白波浪線。所有的卵都是半圓形的,但是在剛生下時是黃顏色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變暗。黃地老虎幼蟲與小地老虎幼蟲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前者身體上無明顯顆粒,后者身體附著黑色圓形顆粒。
地老虎發(fā)生原因:秋季是發(fā)生地老虎的關鍵時期。該時期雨水較多,地表濕潤,會有很多雜草叢生,這會為地老虎越冬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并為第二年繁殖打下基礎。
防治方法:在防治地老虎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采用人工和藥物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通過噴灑除草劑,人工捕捉飛蛾等方法,降低蟲害對玉米的影響。
2.2? 玉米螟
該蟲害還有另一種別稱,名為鉆心蟲,鉆心蟲寄生范圍較廣,危害較大,可對玉米、高梁等上百種農作物產(chǎn)生危害。
癥狀識別: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蟲,最有代表性的癥狀是吃新葉后長大的玉米上出現(xiàn)整齊劃一的小孔。雄穗只要拔出后,玉米螟蛾的幼蟲就會滲透到雄花中,使其造成危害。如果這個穗長出來的話,幼蟲就會以吸食花絲、嫩葉為主。除此之外的一些幼蟲在莖和葉片之間部位蟲蛀,使秸稈在風中斷折。被蟲害侵襲的植物會發(fā)生早衰癥狀,顆粒干癟,嚴重時可造成無子或低產(chǎn)。
越冬期的防治:玉米螟幼蟲在玉米秸稈和玉米穗中過冬,來年春季再孵化。4月底之前應該把玉米的桔梗與穗作為燃燒物燒完,或者制成飼料加工粉碎完成。并去除雜草等寄主,這才是消滅玉米螟的主要方法措施。
新葉期的防治:在新葉的晚期或秋收玉米期被玉米螟啃食過的花葉率達10%,蟲穗率超過百分之五時,就應使用顆粒劑等方法進行防治。
2.3? 粘蟲
粘蟲具有多種別稱,又名螳蝗、夜盜蟲等等,具有爆發(fā)性強、毀滅性大等特點。
癥狀識別:粘蟲1~2齡幼蟲會少量吸食玉米心葉或葉鞘,一般情況下,被吸食的表面會形成小條斑。當幼蟲進入5~6齡期,就會加大對植物的吸食力度,蠶食葉子,啃玉米穗。黏蟲的幼蟲一般在農植物表面取食。
防治方法:基本要抓蛾子、采集蟲卵、殺死幼蟲這三步相結合來防治粘蟲。有經(jīng)濟基礎條件的,需做好地區(qū)預報、預測等工作。
3? 結語
綜上所述,一旦發(fā)現(xiàn)有病蟲害危害時,需要及時識別,及時防治,就可大大地降低對玉米安全的損害,也可降低對于農民增收帶來的嚴重危害。因此,高度的重視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是玉米提高產(chǎn)量增收的主要科技方法。
參考文獻
[1] 韋濤.淺談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J].農業(yè)與技術,2013(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