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再現(xiàn)◆
題目:有一種甜
要求:(1)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個人相關(guān)信息。(3)不得抄襲。
◆下筆指南◆
“有一種甜”側(cè)重點在“甜”,一切與“甜”相關(guān)的經(jīng)歷和感受,都可以作為敘事素材。所以,作文的立意應該鎖定在“甜”這個主題上,而同學們對“甜”的理解和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首先,構(gòu)思時,可以嘗試問自己三個問題:什么事讓“我”醞釀出“甜味”?為什么甜?甜在哪兒?
對初中生來說,自己成長路上的收獲、家人親情的美好感受、父母師長的支持鼓勵、日常生活中獲得的點滴感動……凡是能讓自己感受到美好、感受到被愛護與滋養(yǎng)的事情,都可以成為文章的素材,仔細篩選,融入情感,就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其次,不能忽視題目中的“有一種”這三個字。這仨字限制了“甜”字,即題目要求同學們細寫的是最有感觸的“一種”甜味,非泛濫的多種美好感受。“有一種”就是在提醒大家,文章需完整地敘述一件事情,側(cè)重描寫該事給自己帶來的甘甜美好的感受,也提示同學們要選取典型事件,細細寫、慢慢寫,充分體現(xiàn)出所選的這“一種”“甜”甜在何處,這是寫作該文章的重點之一。
最后,一定要注意所選素材要真實合理、積極向上。
◆選材指導◆
這道作文題在選材上給同學們提供了廣闊的選擇范圍,大家可以把視野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立意可大可小、可遠可近、可實可虛,凡是能夠引發(fā)積極情感體驗,促使自己得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滿足感、成就感、美好感、幸福感的材料,都可以選用。題目中的“有一種”并不明確指定具體方向,不僅可以指學習,也可以指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有意義的、令人興奮的、獲得感動的事,校園內(nèi)、社會上、家庭中,乃至國際上的事都可以寫。
選材參考:①自己的學習中、生活上取得的成功或收獲,讓“我”心里泛“甜”;②身邊的人、事觸動自己的心靈,讓“我”心生感觸;③較大的社會事件引人深思,令“我”心懷感動……
總之,要將事情的過程記述得條理清楚、生動細致,特別是把“甜”的細節(jié)寫到位。
◆習作一◆
有一種甜
趙琳琳
站在舞臺上,數(shù)百雙眼睛盯著我,我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雙腿不住地顫抖。
恍惚間,我都不知自己是如何完成自我介紹的。接下來的才藝展示更讓我萬分緊張。我竭盡全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黑白琴鍵上,手指貼著琴鍵,一絲冰涼傳到心頭,右腳微微挪動到踏板上,閉上眼,做了個深呼吸,才下定決心開始彈奏。
不出所料,剛開始彈奏時,由于我的雙手不聽使喚地抖動,好幾次都彈錯了音。我好不容易才靜下心來,聽到行云流水的琴聲劃過指尖,我才稍稍松了一口氣。
一絲得意在我臉上綻放,心中也有了一點兒甜。彈奏完畢后,掌聲響起的一瞬間,我回想起比賽前緊張籌備的過程
“才藝展示得好好準備,你們幾個回去后都好好想想打算展示什么?!变撉倮蠋熑酉乱痪湓挘愦蟛搅餍堑刈叱隽私淌?。我的心里頓時炸了鍋,才藝展示就幾分鐘,能表演什么?我平時的興趣愛好可都不符合展示要求。舞蹈?早就丟了。繪畫?幾分鐘能畫什么?鋼琴?很久沒有碰了,技藝已經(jīng)生疏。我想了好久,才和媽媽一起敲定:突擊鋼琴,在展示會上彈首曲子。
我步入久違的琴行,大廳的三角鋼琴還是老樣子,不同的旋律在琴行里交織,環(huán)繞在我的耳畔。我找個空位坐下,翻了好一會兒書才找到中意的曲子,隨即開始練習。好久都沒有碰過琴了,一開始還有些生疏。彈著彈著便漸入佳境,手指逐漸找回了彼此間的默契,不一會兒,它們已經(jīng)可以在琴鍵上翻飛,耳畔又傳來熟悉的旋律。我緊皺的眉頭這才舒展開來,老師也對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曲已畢,我決定挑戰(zhàn)一下自己,選擇另一首更有難度的曲子??蛇@回的“畫風”卻和剛才全然不同。
“錯了錯了……”
“這里,應該是一拍……”
“這里不對,不對……”
老師倚在旁邊,右手拿著筆不停地指著曲譜為我指正。
我咬緊牙關(guān),眉間又皺成一團,隨著老師的指點笨拙地調(diào)整手指在琴鍵上的位置,很久之后才能動一動酸痛的胳膊、撫摩一下微疼的手指。但我不想輕言放棄,把頭一揚,又按下一串琴鍵。
就這樣練了又練,一首曲子也不知道彈了多少遍。只記得每周只要一有空,我就一頭扎進琴行,獨自一人揣摩、練習。以前練一個多小時就心猿意馬,望著琴鍵發(fā)呆,如今卻能沉下心來練習,心中的甜隨著滴下的汗水在空氣中蒸騰。
回憶結(jié)束時,我微微搖了搖頭,坐在候場席上,等著評選結(jié)果。緊張的氣氛在空中彌漫,周圍安靜極了,我似乎只聽得見胸膛中心跳的聲音。冰冷的女聲宣布了結(jié)果,我并未獲獎。一旁的媽媽怕我失望,不斷安慰我說:“我覺得你彈得不錯,再練習下會更好!”
其實,在我心中,獎項已不重要。就算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鋼琴。即使結(jié)果不理想,但至少我有那份堅持、那份努力、那一種甜。
有一種甜,要在堅持之后,才能甜到心底。
//小編點評//
一 陽:這篇作文的出彩之處,一是構(gòu)思精巧、懸念迭出。開頭將讀者目光鎖定在比賽現(xiàn)場,極力渲染“我”的緊張,留下懸念,之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采用插敘手法,引出回憶:“我”選擇了鋼琴,苦練數(shù)日。最后雖然成績不佳,但重要的是收獲了人生啟示。二是表達靈活、描寫多樣。行文巧用插敘以及人物對話、心理、動作描寫,將“我”練琴時的投入、比賽時的緊張、比賽后的思考,完美地展示出來。
◆習作二◆
有一種甜
陳蘭溪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普通的江北小鎮(zhèn),沒有高樓林立的氣派,沒有煙雨迷蒙的浪漫,也沒有一望無邊的壯闊,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
陽光明媚的日子里,穿著薄底的涼鞋,走在田間的阡陌之上,沒有水泥地硬硬的觸感,沒有柏油馬路在太陽照射下的刺鼻氣味,只覺得腳下松松的、軟軟的,偶爾會有一顆石子,硌得腳底有些麻麻的。無論天氣如何變換著溫度,空氣中都彌漫著泥土的清香和草木、莊稼的氣味。閉上眼,四周的莊稼“窸窸窣窣”的低語隨風入耳;深吸一口氣,這是故鄉(xiāng)最自然的清甜。
站在小路上向旁邊望去,是一排排矮矮的單層小屋,青磚、紅瓦、白墻、木門,門前是一條碎石鋪成的小路,直通到溪邊。沿著小路向前,跨入鄰居大姐姐的家中,細細打量著屋里的擺設,幾乎與所有農(nóng)家的布置如出一轍。收拾得干干凈凈的小屋,墻角擺著一些農(nóng)具、生活用具和當季剛收獲的作物,屋后是羊圈和堆放干草的棚屋。忽地憶起兒時的場景,那時我還未上小學,大姐姐在院中一字一句教我背她剛學會的詩,傍晚的余暉斜照在院中,灑下一地絢爛。斜陽籠罩下,是農(nóng)家小院的裊裊炊煙,伴著奶奶蒸紅薯的香甜味道。
鄰家大姐姐為我端來一杯涼白開水,笑盈盈地說:“今天挺熱的,喝杯水吧,我剛剛晾的,特涼快?!蔽译p手接過,捧在手中,細細品味,沒有純凈水的塑料味,也沒有自來水的刺鼻味道,是一種自然的清新甘甜?!皩α耍?,大伯大嬸呢?”“在那兒呢!”大姐姐指著屋后的一片田說,“澆水,除草,施肥。這些年收成好,家里也過上了好日子,可把他們忙壞了!”說這話的時候,她的臉上洋溢著甜甜的笑容。抬眼望去,我看見不遠處有兩個身影,時而起身,時而俯身,辛勤勞作。
有一種甜叫做故鄉(xiāng),它雖簡單質(zhì)樸,卻總能在憶起的時候甜到心底。
//小編點評//
薇 薇:這是一篇描寫家鄉(xiāng)的作文,文章充滿了電影般的畫面感。“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是家鄉(xiāng)的小路。作者從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等多個角度進行描寫,生動細膩,并用“清甜”一詞扣題。接著第二個鏡頭為讀者展示了鄰居大姐姐家的場景,有景物,有事件,情景交融。文章中的一切,呈現(xiàn)出家鄉(xiāng)景物甜、水也甜,最后點出生活更甜,使得作文的主題更加深刻。
◆習作三◆
有一種甜
李圓蔚
臉上漾著慈祥的笑容,眼角刻著歲月流逝的痕跡,整潔的短發(fā)中夾雜著幾簇若隱若現(xiàn)的白發(fā),使這慈祥的面孔多了幾分恬靜——奶奶,在我的眼里、心里,總是這個樣子。每每想起這樣的奶奶,我的心里,總是甜甜的。
從小我便在奶奶身邊長大,記憶中,奶奶很少打理她那麻利干練的短發(fā),倒是常會興致勃勃地給我梳頭發(fā),扎各種各樣的辮子。
每天清晨,奶奶都會坐在被縷縷陽光包圍的小院里,拿著一把小梳子,溫柔仔細地為我梳理因睡覺而打結(jié)的“雞窩頭”,并認真地為我扎上小麻花辮。直到瞇起眼睛嚴格審視完這頭“作品”后,她才滿意地點點頭,放下我去做早餐。
如此喜愛長發(fā)的奶奶,卻為何一直是短發(fā)?我不明白,后來問了爸爸,才知道“真相”。
爸爸是奶奶的第一個孩子,當時初為人母的奶奶,常常被爸爸折騰得睡不好覺,導致原本年輕的她失去了少女的光澤,頭發(fā)更是少有打理了。有一次,爸爸調(diào)皮出去玩,結(jié)果弄了自己一身的臟泥巴不說,還用泥巴弄臟了奶奶的長發(fā)。爸爸知道自己調(diào)皮過頭,打破了奶奶的“底線”,正繃緊了全身等待著被打的命運,誰知奶奶卻沒有說一句話,只是拿出了剪刀,把耳朵以下的頭發(fā)“咔嚓”一下,全剪了。
我曾經(jīng)問過奶奶:“為什么不把頭發(fā)洗一洗,就這么一刀剪了不心疼嗎?”奶奶笑著撫了撫我的頭發(fā),淡淡道:“我當時明白了,我已經(jīng)不是小姑娘了,有孩子要照顧,頭發(fā)太長了不好打理。”
對于奶奶的話,當時的我似懂非懂。
奶奶向來十分寶貝我的頭發(fā),所以我的頭發(fā)越來越長,漸漸超過了腰部。媽媽覺得小孩子頭發(fā)不能太長,于是趁著奶奶去買菜的空隙,“連哄帶騙”地帶我去了理發(fā)店。出來時,正巧遇到買菜回來的奶奶,“怎么把頭發(fā)剪了?”面對奶奶的疑問,我才反應過來我的長發(fā)沒了,我現(xiàn)在是一個一頭短發(fā)的“假小子”了。不知是因為心疼還是委屈,我抱著奶奶在理發(fā)店門口號啕大哭起來。
那天,吃完晚飯,我們翻看起以往的黑白老照片。我看到了一張奶奶年輕時的照片,那張我想象過無數(shù)次的面容出現(xiàn)在我眼前:她微笑著,看向鏡頭,大方得體卻又不失溫柔,一大股麻花辮從耳側(cè)垂下,臉上散發(fā)著少女獨有的光芒。上小學的弟弟說:“奶奶留長發(fā)這么好看啊!”
我看向奶奶,而奶奶,也正微笑著,看著我們姐弟倆——
她的眼角是深刻的皺紋;那不知何時已變得幾乎全白的短發(fā),使原本慈祥的面孔多了幾分恬靜與淡然;她的臉上,是那個我熟悉的微笑……
看著這笑容,我的心里突然有些發(fā)酸——奶奶為了兒孫,操勞了一輩子,她默默而平靜地犧牲了自己的愛好,甚至沒有閑暇去享受青春的美好,甚至到了晚年還要為我們操心……她這一輩子,是否會后悔和遺憾?
看著奶奶熟悉的笑容,我試圖從中尋找答案:她的笑容里,有著安靜的溫暖,有著平和而知足的慈祥,卻找不到一絲抱怨和不甘。
我心中剛剛泛起的酸澀,不知不覺間已被奶奶的笑容中和,有一種甜,在我的心中彌散開來——那是一種因感動而感謝、從了解到理解,由奶奶給予我的平靜而溫暖的甜。
仿佛突然之間,我覺得,我喜歡上了我的短發(fā)。
//小編點評//
棉花糖:這是一篇畫面感很強的作文。透過作者的文字,我們看到了有著花白的短發(fā)、滿臉皺紋的奶奶,正恬靜而慈祥地微笑的畫面;看到了奶奶為人母之后,果斷而平靜地剪去美麗長發(fā)的畫面;看到了奶奶每天清晨為小孫女編辮子的畫面;看到了小孫女長發(fā)被剪短后抱著奶奶號啕大哭的畫面;看到了奶奶當年編著一大股麻花辮,臉上散發(fā)著少女獨有的光芒的畫面;看到了兒孫繞膝的奶奶,經(jīng)歷了人生風風雨,雖有遺憾卻安然知足地恬靜而淡然地微笑著的畫面……
文章以奶奶微笑的畫面開始,最后以奶奶微笑的畫面定格,講述的是兩代人長發(fā)變短發(fā)的故事,一個最普通最尋常、質(zhì)樸而溫暖的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于傳承,關(guān)于愛、責任和奉獻的故事。
從奶奶的微笑里,作者感受到的那種“甜”中有微微的酸,有五味雜陳,或許還有更多。畫面之外,故事背后,有著更豐富的意蘊,讓人掩卷回味,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