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一個很久沒聯(lián)絡(luò)的朋友聊天,具體多少年我不記得了,印象中我們不常聯(lián)絡(luò),只是單純的偶然會想起或在微信上道個平安,我很少點贊她的朋友圈,她也很少關(guān)注我的朋友圈,淡淡的很多年。交談的開頭,沒有寒暄,沒有很官方地問這些年你過得怎樣?而是正常切入主題,但卻并不妨礙我們的深入交流。未了,說一聲再見,不知道下一通電話和下一次相聚會在什么時候?其實我們都并不在意。
我記得多年前我們倆有分析過彼此的處世哲學(xué),簡而言之就是安全距離,不想麻煩別人,也不希望別人麻煩自己。于是我們好象彼此懂得對方,她始終氣質(zhì)清冷,我始終性情寡淡,久而久之我們都覺得在生活中稱得上的朋友的人不多,連她我都不知道定義朋友是否正確。后來她說這種為人處世的風(fēng)格像極了我們骨子里的性格,相近而不相親。
隨著網(wǎng)絡(luò)微信的發(fā)展,我們擁有的群越來越多,同學(xué)群,同事群,朋友群,家庭群,工作群,各種群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社交平臺,昨天打開自己的微信忽然發(fā)現(xiàn)有2000條未讀信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即使不愿意太多社交,通常也沒有勇氣說一個“不”字。因為這個社會遵循的是多個朋友多條路的處世原則,無論上學(xué)還是上班都追求“合群”兩字,卻不知道有時候無效的社交會浪費多少的時間和精力。
身邊不乏有些人,微信幾千人,但能真正想打一通電話聊上三五分鐘的朋友不多,很多時候當(dāng)我們需要找個人聊天時,才發(fā)覺翻看手機通訊錄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聊天的人。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自己在渡劫,你的繁華盛景或者可以與人分享,但是你的苦難境遇卻無法與人分擔(dān)。人這一輩子,知音難求本是常態(tài),誰又能如此幸運像俞伯牙遇到鐘子期一樣。
人這一輩子不要對別人期望太高,也不要對自己太過苛求,委屈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未必能讓你獲得更大的成功,如果在生活中,有一種關(guān)系讓你的相處變得不那么自在,何不暫時放下這樣的相處模式,獨善其身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待人友善是一種修養(yǎng),而獨來獨往是一種性格。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xué)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xué)會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