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朝華 韓友國
摘 要:電動汽車空調系統(tǒng)可以給乘客提供一個良好的乘車環(huán)境,并能夠防止車窗玻璃結霜,使駕駛員保持清晰的視野,為安全駕駛提供基本保證。本文通過整車空調采暖、降溫、除霜、除霧、高溫舒適性和低溫舒適性等幾個試驗,通過客觀數據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多維度的整車空調性能進行評價。
關鍵詞:電動汽車 空調系統(tǒng) 性能
Study on the Thermal Runaway of Lithium-ion Battery for Electric Vehicle
Yao Chaohua Hua Youguo
Abstract:The electric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an provide passengers with a good riding environment, and can prevent the window glass from frosting, so that the driver can maintain a clear vision and provide basic guarantee for safe driving. In this paper, through several tests of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heating, cooling, defrosting, defogging, high temperature comfort and low temperature comfor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data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erformance
1 引言
近年來,由于政府支持及各行業(yè)的不懈努力,電動汽車得到大力發(fā)展[1]。汽車空調作為電動汽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對汽車內空氣的溫度、濕度、清潔度、風度和通風等進行自動調節(jié),并使車內空氣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流動,給乘客提供一個良好的乘車環(huán)境,保證在各種外界氣候和條件下使乘客都處于一個舒適的空氣環(huán)境中,并能夠防止車窗玻璃結霜,使駕駛員保持清晰的視野,為安全駕駛提供基本保證。因此,不管是傳統(tǒng)的燃油車還是電動汽車,空調系統(tǒng)都極為重要。
電動汽車車內一個運行良好的空調系統(tǒng)可用溫度、濕度、空氣流動性、換氣性能、空氣質量和舒適度等幾方面的數據來衡量。本文通過電動汽車整車空調采暖、降溫、除霜、除霧、高溫舒適性和低溫舒適性等幾個試驗,全方面、多角度的評價整車空調性能。
2 研究內容
2.1 試驗說明
本文在整車高低溫環(huán)境模擬倉(型號瑞灝翔 GDWHJ1000)進行,共開展降溫、采暖、除霜、除霧以及室內高溫、低溫舒適性評價6個試驗。
2.2 試驗工況(表1)
2.3 試驗數據
試驗前,需要對整車進行溫度、電壓和壓力采集。試驗過程中,需要全程監(jiān)控各參數變化。
(1)電壓采集:鼓風機電壓、冷卻風扇電壓;
(2)壓力采集:空調系統(tǒng)進出口的高低壓。
(3)溫度采集:座艙內部與外部。①內部溫度傳感器布點主要有:空調外循環(huán)進風口溫度、空調內循環(huán)回風口溫度、出面出風口溫度、腳部出風口溫度、除霜除霧出風口溫度、座椅頭部溫度和座椅腳部溫度。②外部主要有:環(huán)境溫度、冷凝器前后溫度、壓縮機進/出口溫度、冷凝器進/出口溫度、膨脹閥進/出口溫度、PTC進/出水進口溫度、蒸發(fā)器前/后溫度。
3 結果分析
3.1 最大采暖性能
電動汽車的空調系統(tǒng)的動力全部來自于動力電池蓄電池??照{系統(tǒng)的能耗直接影響著整車的經濟性和續(xù)駛里程[2]。不論是夏季制冷還是冬季采暖,空調都是純電動汽車的能耗大戶,冬季采暖尤為明顯[3]。寒冷的冬季,汽車空調可以給車內駕乘員提供足夠的溫暖,避免低溫使駕駛員四肢僵硬,給行車帶來安全隱患。
傳統(tǒng)汽油車采暖使用的發(fā)動機余溫提供熱源,而本文中所述的電動汽車采暖是用PTC直接加熱空氣,車外冷空氣經過熱加熱器表面,將空氣加熱,并送入車內,這種方案的成本較低。為了驗證采暖的最大性能,本文在城市低速道路+停車+高速道路三種工況連續(xù)進行,觀察車內外座艙各溫度點的變化。
如圖1所示,-18℃外溫,40km/h時,40min內車內平均溫度從-18℃上升到25℃,基本可以達到舒適;怠速時,溫度持續(xù)上升到29℃,最后切換到100km/h時,車內平均溫度穩(wěn)定在31℃。在整個80min的試驗中,前40min空調系統(tǒng)給車內創(chuàng)造了相對溫度的環(huán)境,溫度變化速率從最大的0.09℃/s→0.05℃/s→0.03℃/s→0.01℃/s→0℃/s,最終趨于穩(wěn)定。此款空調系統(tǒng)不僅溫度上升快,到試驗結尾時仍可以維持適宜駕乘人員的溫度。
3.2 最大降溫性能
與采暖試驗相同,降溫試驗,需要模擬夏季實際使用環(huán)境。首先將整車在40℃環(huán)境模擬倉中,高溫暴曬2h,當環(huán)境倉內頭部平均溫度達到65℃時開展試驗。本文采用靜止條件下全冷模式降溫30min,比整車在低速或高速時運行,工況更加嚴苛。
如圖2所示,40℃外溫,全冷、內循環(huán),車內平均溫度30min內從54℃下降到27℃;而當轉換為外循環(huán)時,車內平均溫度開始緩慢上升,30min時,穩(wěn)定在31℃。從主觀評價角度,當外溫40℃,車內平均溫度31℃,舒適度等級:微熱。這種情況下,需要考慮空調的制冷效果和制冷能力是否達到最優(yōu),比如制冷劑充注量是否足夠,空調壓縮機的轉速是否可以加大,HVAC制冷能力是否最優(yōu)等因素。
3.3 除霜除霧性能
汽車的除霜除霧性能必須要滿足GB 11555強制性法規(guī),主要用于恢復駕駛員視野。除霜是為了融化汽車風窗玻璃外表面的霜或冰,除霧則是用于消除風窗玻璃內表面的霧或內表面凝結物,除霜除霧兩個系統(tǒng)用的同一個風道,同一個出風口。兩個系統(tǒng)考核的性能指標也大體相同。
除霜在-18℃環(huán)境下,在人工制霜結束后,需每隔5min記錄下前風窗玻璃除霜的消散軌跡;而除霧則是在-3℃環(huán)境下,每隔1min記錄下前風窗玻璃內表面的霧的消散軌跡。
如圖3所示,左圖為前擋風玻璃除霜軌跡消散圖,20min時前風窗A區(qū)消散面積已達到100%,B區(qū)的消散面積也在25min時達到100%。右圖為前擋風玻璃除霧軌跡圖,A區(qū)、B區(qū)除霧分別在5min和7min時,100%消散。兩個系統(tǒng)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3.4 高溫舒適性評價
高溫舒適性通常在每年7~8月,在我國海南或新疆吐魯番夏季試驗中進行。由于道路試驗在室外進行,受空間與氣候條件的限制,自然條件不可控,成本高、周期長,試驗重復性和一致性差。而在室內環(huán)境模擬倉進行的試驗,可以不受自然條件的約束,隨時開展,減少項目開發(fā)周期。
高溫舒適性評價,通常主要進行市區(qū)工況(快速降溫20min+溫度維持20min)、市郊工況(高速20min)、靜止(20min)三個連續(xù)工況。采用人體對溫度的冷熱感知,按照主觀評價七分制進行評分,身體各部位及整體均需進行評價,高溫以面部、整體評分為主。當評價分數在-0.5分~0.5分之間,屬于舒適性區(qū)間;評分在0.5分~1分之間,舒適性可接受。評分在1~3,不可接受。
如表2所示某純電動汽車的高溫舒適性主觀評價打分表,40℃環(huán)境下,快速降溫階段,試驗進行20min時,前排主副駕均達到舒適,副駕膝部與腳部微熱。舒適性維持階段,100km/h時,微熱,舒適性不能維持。保溫階段溫度明顯上升,舒適性降低。本款電動車高溫舒適性可接受。
3.5 低溫舒適性評價
低溫舒適性采用與高溫舒適性評價一致的評價原則。低溫以腳部、整體評分為主。當評分在-0.5~0.5時,屬于舒適性區(qū)間;評分在-0.5分~-1分之間,低溫舒適性可接受,稍冷。評分在-3~-1,很冷,低溫舒適性不可接受。
4 小結
本文僅闡述了衡量空調溫度性能的幾個基礎試驗,但評價一輛汽車的空調系統(tǒng)的性能好壞,不僅僅只看空調的制冷和采暖能力,還有幾個指標需要考慮:①濕度。人體感受最舒適的相對濕度范圍在50%~70%,尤其夏季,需要時刻將空氣的濕度保持在此范圍內,維持人體舒適度。②空氣的清新度。汽車空間有限,在夏季或冬季持續(xù)開空調極易產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且道路中的粉塵等極易造成車內空氣混濁,影響加乘人員的健康,因此需要對過濾功能進行測試,保證艙內空氣清新度。③人機交互、操作界面,簡明方便。不能影響駕駛視線,給駕駛人員增加負擔。
參考文獻:
[1]孫逢春. 電動汽車發(fā)展現狀及趨勢[J]. 科學中國人,2006(8):44-47.
[2]Lindgren J,Lund P D. Effect of extreme temperatures on battery charging and performance of electric vehicle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28(OCT.1):37-45.
[3]Kambly K R,Bradley T H . Estimating the HVAC energy consumption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4, 259(aug.1):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