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摘要〕行業(yè)標準的制定在全球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可能成為標準必要專利權人實施壟斷行為的手段。目前,全球范圍內移動通信領域糾紛頻發(fā),生產(chǎn)商通過專利侵權訴訟、申請禁訴令、禁令救濟等手段爭奪市場份額。禁訴令旨在排除他國司法管轄權,防止國家間管轄權沖突。在美國對我國企業(yè)實施更多制裁的背景下,禁訴令制度有利于我國制衡美國的長臂管轄,確保我國法院能夠依法規(guī)制濫用專利權阻礙競爭的企業(yè),從而保護我國企業(yè)的合法權益。通過對微軟訴摩托羅拉等案例的分析,探尋禁訴令制度在標準必要專利訴訟中的應用以及各國法院的實踐情況,可以得出禁訴令制度在全球發(fā)展的趨勢,即禁訴令制度在標準必要專利糾紛中擴張適用,禁訴令頒布的不確定性加大,管轄權的擴張,這為我國相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經(jīng)驗借鑒。
〔關鍵詞〕管轄權沖突,禁訴令制度,標準必要專利
〔中圖分類號〕D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1)04-0117-06
在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標準必要專利在實現(xiàn)產(chǎn)品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促進技術進步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標準也可能成為標準必要專利權人制造進入壁壘、進行專利伏擊、排除其他市場競爭者的手段。一旦經(jīng)營者針對某一標準進行相關基礎投資,則受高額轉換成本的影響,就被鎖定在了標準之上,使得標準中的每項專利對于經(jīng)營者而言都至關重要,從而為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濫用專利權提供了可乘之機。目前,移動通信領域的爭議和糾紛在全球范圍內激增,某些國家也開始采取相關貿易措施維護本國企業(yè)利益,妨礙國際市場上的自由競爭關系。例如自2010年起,美國商務部就進一步加強了出口管控政策,限制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渠道,同時針對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yè)采取了如歧視性收費、加大禁令等制裁措施。
完善禁訴令制度則是我國針對美國的制裁采取有效反制措施的基礎,在確保我國法院依法行使管轄權的同時,也保障了我國判決在他國的承認和執(zhí)行。在智能手機戰(zhàn)的背景下,禁訴令制度有利于我國針對美國的長臂管轄進行有效制衡,同時也確保了我國法院依法規(guī)制濫用專利權阻礙競爭的企業(yè),從而維護中國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的合法權益。而禁訴令制度的發(fā)展主要依附于專利訴訟進行,因此本文通過對微軟訴摩托羅拉案、華為訴三星案等代表性案例的研究,旨在探尋禁訴令制度在標準必要專利訴訟中的應用與發(fā)展,以及各國法院在適用禁訴令時所考量的因素,并通過案例分析總結禁訴令制度在全球發(fā)展的趨勢,從而對我國禁訴令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鑒。
一、禁訴令制度與國際禮讓原則
(一)禁訴令制度的內涵和作用
禁訴令制度是排除他國司法管轄權的一項法院命令,其目的在于阻止當事人在另一個國家提出訴訟或強迫當事人終止參加在他國已經(jīng)開始的訴訟。若當事人無視該禁令而繼續(xù)進行他國的訴訟活動,則其將會受到諸如罰款、禁止從事特定的商業(yè)活動甚至拘禁等制裁措施 〔1〕。廣義的禁訴令還包括反禁令,法院通過頒布反禁令可以直接阻止一方當事人執(zhí)行他國法院發(fā)布在先的禁令救濟裁判。由于反禁令的適用條件和禁訴令基本相同,反禁令也在英美等國被視為禁訴令的一種類型。禁訴令是防止平行訴訟的有力武器,從而確保當事人選擇的法院可以順利地行使司法管轄權 〔2〕。其作用機理在于通過限制當事人在他國法院提起訴訟,從而將案件的管轄權控制在本國法院之中,避免不同國家的司法管轄權沖突的情況發(fā)生,防止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
(二)禁訴令的起源和發(fā)展
禁訴令起源于16世紀的英國,旨在限制教會法院的管轄權范圍,從而協(xié)調教會法院和王室法院的管轄權沖突〔3〕 。之后隨著該項制度的發(fā)展,其被廣泛應用于防止當事人違反協(xié)議管轄條款或者仲裁協(xié)議,或以明顯不合理的方式在他國法院繼續(xù)提起或者參與訴訟。防止外國法院對本國訴訟的不當干涉是法院的一項基本職責,也是法院發(fā)布禁訴令的正當性來源。然而,由于涉嫌違背國際禮讓原則,該制度在發(fā)展過程中一直飽受學界爭論,批評者認為禁訴令作為一項剝奪外國法院并行管轄權的法院命令,會破壞外國法院的司法主權,從而被視為違反公共政策。因此,英美法院在適用禁訴令時都持較為審慎的態(tài)度,并規(guī)定了嚴格的適用條件。在專利標準化的國際環(huán)境下,禁訴令的作用更加明顯 〔4〕。由于一項國際技術標準包含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多項必要專利,專利權的地域性以及標準實施的全球性之間的沖突不斷,這導致專利權人在多國提起訴訟的同時,不同國家的專利實施者往往也會在其他國家以相同或相似的事由提起訴訟,從而使得同一專利糾紛在各國存在不同的判決結果。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法院往往會通過頒布禁訴令來獲得對該類案件的專屬管轄權,從而避免管轄權的沖突,保證本國判決的執(zhí)行。
(三)禁訴令對國際禮讓原則的侵犯
明確國際禮讓原則的內涵是研究禁訴令制度適用條件的前提。國際禮讓原則由荷蘭法律學者Ulrik Huber提出,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應在何種程度上承認另一國家的主權行為并為其獲取正當利益提供便利 〔5〕。對他國的司法禮讓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首先,法院尊重他國司法主權的效力,應自覺服從影響其管轄范圍內的人或事的外國司法主權的任何判決或者命令。其次,法院應積極與外國司法主權合作,避免報復性的不合作行為。國際禮讓原則在司法領域主要體現(xiàn)在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的判決和命令之中。原則上講,只要一國法院對案件享有管轄權,該法院就有權獨立適用該國法律以及訴訟程序解決爭端。然而,通過頒布禁訴令,將使法院獲得排他性管轄權,從而剝奪了當事人在他國法院提起或參加訴訟的可能,涉嫌對國際禮讓原則的侵犯 〔6〕。若一國法院為了獲取排他性管轄權而過度放寬禁訴令的適用條件,外國法院為了提前防范則極有可能率先發(fā)布禁訴令從而干擾國內法院的訴訟,導致管轄權的不當競爭,損害司法秩序。因此,為了防止損害外國法院的獨立主權從而引起報復性干涉和普遍禮讓關系的破裂,必須嚴格限制禁訴令的適用條件。下面就詳細介紹英美兩國對禁訴令制度的規(guī)定,從而探求解決防止管轄權沖突和尊重外國司法主權之間的矛盾的制度設計思路。
二、美國法院對于禁訴令制度的發(fā)展
禁訴令在美國被稱為訴訟中止,由于涉嫌對國際禮讓原則的冒犯,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于禁訴令制度持消極態(tài)度,因此美國禁訴令的具體規(guī)定大多是由下級聯(lián)邦法院及地方法院制定的,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第一,若一方當事人擔心對方即將在他國提起或參與訴訟,則可以在美國法院提起訴訟的同時申請法院發(fā)布禁訴令和“非責任聲明”。第二,訴訟程序終結后,勝訴方可以申請法院發(fā)布禁訴令以防止敗訴方在他國重新提起訴訟。第三,法院可以阻止當事人執(zhí)行在外國法院獲得的禁令,即不承認他國法院頒布的禁令在美國的效力,這又被稱為反禁令。美國不同法院適用禁訴令的考量因素存在差異,從整體上看,可分為自由主義方法和保守分析方法兩類。
(一)自由主義方法
美國第五巡回法院和第七巡回法院均以第九巡回法院在2000年的E.&J.Gallo Winery訴Andina Licores S.A.案①中確定的Gallo框架為尊崇。在Gallo框架下,法院將首先判斷本國訴訟的主要事實和爭議是否和欲在外國提起的訴訟基本相同,以及兩訴中當事人的訴訟身份是否相同或倒置,若不構成平行訴訟則頒布禁訴令將失去意義。若構成平行訴訟,則法院將進一步判斷本國訴訟的審理是否會對外國訴訟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若本國訴訟不能有效解決外國法院所需解決的爭議,則本國法院不得頒布禁訴令。其次,法院還必須判斷該案件是否符合第五巡回法院在In re UnterweserReederei案中確定的四要素的任意一個。主要包括判斷外國訴訟是否有以下四種情況:(1)與發(fā)布禁訴令的本國法院的政策發(fā)生沖突;(2)具有壓迫性或令人不安;(3)危及本國法院的物權管轄權或準物權管轄權;(4)存在歧視和偏見。只要符合四要素中的任何一個,法院就將進入最終判斷,即審查該禁令對國際禮讓原則違背的程度是否可以容忍。巡回法官Selya提出,法院必須在適應國家政策保障本國司法管轄權的同時,又不對外國司法程序進行過度干涉和侵犯②。因此,法院在判斷禁訴令對國際禮讓原則造成的影響時更宜采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從而賦予法官適當?shù)淖枚ú昧繖唷?/p>
(二)保守分析方法
美國適用保守分析方法的代表法院有第二、第三、第八巡回法院和華盛頓特區(qū)法院。保守分析方法認為,簽發(fā)禁訴令可能會對美國和進行外國訴訟的其他國家的國際關系造成負面影響,且法院通??梢猿袚叫性V訟帶來的不利后果,因此,法院在決定授予禁訴令時要采用保守的分析方法,只有在具有充分說服力的情況下才能酌情簽發(fā)禁訴令。該學說將保護本國法院的公共政策視為首要考慮因素。如果外國訴訟與美國的公共政策相沖突,則法院就可能需要發(fā)布禁訴令來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其次,是否存在管轄權保留(preservation of jurisdiction)也是該學說重要的考量因素。紐約南區(qū)法院在Dandong v. Pinnacle Performance Ltd案中對該項因素作出了具體闡述:若外國法院在進行平行訴訟的同時,試圖割據(jù)某項訴訟的專屬管轄權,則美國法院有必要發(fā)布禁訴令來保護本國法院的管轄權。同時,還要考慮是否存在有效的協(xié)議管轄條款。若雙方當事人合意約定爭議由美國法院管轄,則美國法院就當然地獲得案件的排他性管轄權,進而可以依據(jù)當事人的申請頒布禁訴令來阻止當事人在另一國家提起訴訟。最后,是否違反國際禮讓原則也是保守分析方法的考慮因素之一。
三、英國法院對于禁訴令制度的適用
(一)適用禁訴令的考量因素
禁訴令起源于16世紀的英國,被視為法院解決國際司法管轄權沖突的重要手段。英國1981年頒布的《高級法院法》明確規(guī)定,“法院在合理且便利的情況下有發(fā)布禁訴令的一般權力”③,但并沒有明確該權力的確切范圍。由于禁訴令涉嫌對外國主權國家司法管轄權的間接干預,英國法院認為禁訴令應當僅針對英國法院管轄范圍內的當事人而不直接針對于外國法院,這樣也就避免了對外國司法程序干預④。但因為禁訴令從實際效果上無疑還是侵犯了外國法院原有的司法管轄權,因此這種觀點受到了很多學者的批評,被稱為是“語言陷阱”(English artifice)。
英國法院將申請禁訴令的案件分為兩類,一類是當事人申請法院發(fā)布禁訴令從而強制執(zhí)行有效的協(xié)議管轄條款,一類是雙方當事人沒有約定管轄法院的其他案件。在第一類案件中,只要當事人之間曾經(jīng)合意爭議由某個特定法院或者仲裁庭解決,該國法院或仲裁庭就依雙方合意而獲得了該案的排他性管轄權。若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禁訴令申請以防止另一方當事人違背管轄權條款在他國提起訴訟,法院將推定符合發(fā)布禁訴令的條件,除非對方當事人有充足的理由予以反駁。在沒有協(xié)議管轄的其他案件中,法院在決定是否適用禁訴令時會首先考慮被禁訴令限制的一方當事人是否企圖采取不公平的手段在外國提起訴訟。其次,法院還將考慮是否需要通過頒布禁訴令來保護重要的公共利益以及外國訴訟繼續(xù)進行是否具有任何正當理由。例如,外國法院存在英國法院欠缺的救濟方式或者外國訴訟已經(jīng)處于后期階段。最后,基于對國際禮讓原則的尊重,法院必須謹慎行使其發(fā)布禁訴令的權力。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國際禮讓原則是英美國家適用禁訴令的重要考慮因素,法院必須基于審慎的態(tài)度審查頒布禁訴令對外國的司法管轄權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是否處在可容忍的范圍內。
(二)《布魯塞爾條約》的限制:先受理原則
英國脫歐之前,由于受制于《布魯塞爾條約》確定的先受理原則的約束,禁訴令在司法實踐中失去了原有的適用空間。條約第23條規(guī)定,若當事人已就案件管轄權達成有效的協(xié)議條款,則協(xié)議選擇的法院將優(yōu)先于任何法院⑤。但條約第27條又規(guī)定了例外,即如果案件已經(jīng)在協(xié)議以外的外國法院開始訴訟,則即使后受理的法院才是當事人協(xié)議選擇的法院,也應尊重先受理法院的管轄權⑥。因此,基于先受理原則就可以避免發(fā)生平行訴訟,使得禁訴令無用武之地。在Turner v. Grovit⑦一案中,歐洲法院明確指出,歐盟成員國之間應當互相信任彼此的法律體系。即使當一方當事人出于惡意破壞訴訟程序的目的向協(xié)議管轄以外的歐盟法院提起訴訟,除極有限的情況以外,其他任何法院發(fā)布禁訴令都將視為是對外國先受理法院管轄權的不當干涉。Erich Gasser GmbH v.Mistat SRL案⑧中也遵循了Turner v. Grovit案中的判決精神,認為即使后受理的法院才是當事人合意約定的管轄法院,也必須中止訴訟程序,等待先受理的法院判斷自己是否具有該案管轄權。
當一方當事人違反仲裁條款在另一歐盟成員國提起訴訟時,英國法院是否可以發(fā)布禁訴令呢?在Turner v. Grovit案之前,英國法院認為《布魯塞爾條約》不適用于仲裁,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有權發(fā)布禁訴令。但歐洲法院在The FRONT COMOR案⑨中對該做法表示批判,認為英國法院無權以違反仲裁條款為由發(fā)布禁訴令來限制先受理法院的訴訟程序。法院認為,是否存在仲裁條款以及仲裁條款是否有效應屬于先受理法院的審查范圍,任何成員國不得干涉初審法院確認自己是否具有管轄權而進行的自我判斷。在未獲得仲裁裁決而對方已經(jīng)在其他法院提起訴訟的前提下,當事人也只能請求初審法院確認仲裁條款的約束力??梢园l(fā)現(xiàn),歐盟《布魯塞爾條約》確定的先受理原則使得禁訴令制度在英國失去了適用空間。然而英國已于2020年1月30日正式脫歐,也就不再受到《布魯塞爾條約》的約束,這為禁訴令制度在英國的適用提供了生存土壤。
四、禁訴令在標準必要專利糾紛中的適用
(一)微軟訴摩托羅拉案
2012年,微軟在華盛頓西區(qū)法院對摩托羅拉提起了違約賠償之訴,指控其違反FRAND條款向微軟作出專利許可承諾的行為違反反壟斷法。六個月后,摩托羅拉在德國法院又針對微軟提起了專利侵權之訴。德國法院認為微軟構成侵權,同時支持了摩托羅拉的禁令救濟申請。微軟對該判決不服,向華盛頓聯(lián)邦地方法院申請反禁令,以阻止摩托羅拉執(zhí)行德國禁令。華盛頓聯(lián)邦地方法院認為,首先,雖然從訴的種類上看,微軟在美國提起的違約之訴和摩托羅拉在德國提起的侵權之訴在訟因上不同,但兩訴中原被告的訴訟身份倒置,且爭議的主要事實相同,符合平行訴訟的構成要件。其次,法院認為美國法院對于違約之訴的判決就可以有效解決在德國法院提起的侵權爭議。此外,法院認為德國法院頒布的禁令救濟會挫敗美國法院判決的能力。最后,從國際禮讓的方面考慮,法院認為訴訟爭議的事實主要發(fā)生在美國,且沒有重大涉外問題,對德國的禁令救濟發(fā)布反禁令反而是為了保障美國司法主權的順利行使。因此,在Gallo框架分析法的論證思路下,華盛頓聯(lián)邦地方法院對摩托羅拉發(fā)布反禁令是合理的。除此之外,該案的特殊性在于同時考慮了摩托羅拉是否違反了FRAND許可承諾,這也是在標準必要專利訴訟中發(fā)布禁訴令的重要考量因素。華盛頓聯(lián)邦地方法院認為,摩托羅拉作為標準必要專利人,違反了SDO的FRAND義務進行不平等談判,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因此其無權在任何有管轄權的法院尋求禁令救濟。綜上,華盛頓聯(lián)邦地方法院決定發(fā)布反禁令,從而阻止摩托羅拉執(zhí)行德國禁令。
(二)華為訴三星案
在華為訴三星一案中,情況完全相反。華為在中國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針對三星提出了專利侵權之訴,并同時申請禁令救濟。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定三星侵犯了華為在中國的兩項有效專利,且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華為遵守了FRAND承諾,因此,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支持了華為的禁令救濟申請。三星在加利福尼亞北區(qū)法院針對華為的指控提出了反訴,并請求法院發(fā)布反禁令來阻止華為執(zhí)行禁令救濟。本案的情況與微軟案恰恰相反,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是基于華為遵守了FRAND承諾的前提下支持了其禁令救濟的申請,該做法并無不當。而違反FRAND承諾的主體是三星公司,但最終加利福尼亞北區(qū)法院卻同意了三星的反禁令申請,這說明本案中法院除了考慮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是否遵守了FRAND承諾之外,還存在更重要的考量因素。Orrick法官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在于美國訴訟是否會對中國訴訟產(chǎn)生決定性作用。在本案中,雙方在美國和中國提起的訴訟都旨在請求法院確認對方是否違反了對ETSI的FRAND承諾。因此,Orrick法官認為美國法院對該糾紛的處理完全可以解決中國的訴訟爭議。同時,美國法院還考慮到反禁令僅限制了華為在中國的兩個有效專利,且這兩項專利的保護期限不足六個月,因此發(fā)布反禁令對國際禮讓原則的影響在可容忍的范圍之內。綜上考慮,在中國法院發(fā)布禁令救濟具有正當性的前提下,美國法院還是批準了三星的反禁令申請。從該案可以看出,本國法院是否對外國訴訟產(chǎn)生決定性作用也是標準必要專利糾紛中發(fā)布禁訴令重要的考量因素。
(三)Vringo v. ZTE案
與華為訴三星一案的審判精神相似,在Vringo v. ZTE案中,中興公司在中國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反壟斷訴訟,指控Vringo違反FRAND承諾與其簽訂專利許可合同,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Vringo在美國紐約南區(qū)地方法院提起了違約之訴,并申請法院頒布禁訴令。美國法院認為,盡管兩訴的當事人相同,但認定中興構成違約并不能解決Vringo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判斷。因此,法院駁回了Vringo禁訴令申請。在該案中,本國法院是否能夠解決外國訴訟的爭議是法院決定是否頒布禁訴令的核心考量因素。TCL訴愛立信案也與之類似,2015年TCL在美國加利福尼亞中區(qū)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愛立信規(guī)定的許可費率違反FRAND承諾,同時向法院提出禁訴令申請,以防止愛立信在他國法院提起侵權之訴。Selna法官認為,雙方提起的訴訟都旨在確定標準必要專利許可和索賠的全球解決方案,因此,法院立即發(fā)布了禁訴令。
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標準必要專利的糾紛領域,法院在決定是否頒布禁訴令時,除了要考慮專利權人是否遵守了FRAND承諾,本國法院是否對外國訴訟產(chǎn)生決定性作用也是該類糾紛中重要的考量因素。此外,仍要綜合考慮外國訴訟是否會挫傷本國法院的司法管轄權以及發(fā)布禁訴令對國際禮讓原則的冒犯是否在可容忍的限度內。同時,禁訴令有時也會成為一國維護國家經(jīng)濟利益、保護本國企業(yè)合法權益的工具。例如在美國對華為、中興等多家企業(yè)進行制裁的情況下,中國在美國交互公司訴小米案中于2021年3月3日首次發(fā)出了跨國禁訴令,使得美國交互公司在中國與小米進行訴訟的同時,無法在其他國家另行提起訴訟,這有利于防止該案被其他不法因素干預,使得中方在訴訟中牢牢掌握主動權。
五、禁訴令制度在全球發(fā)展的趨勢
(一)禁訴令制度在標準必要專利糾紛中擴張適用
分析涉及禁訴令的標準必要專利訴訟可以發(fā)現(xiàn),本國法院是否對外國訴訟產(chǎn)生決定性作用成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法院有時甚至只要認為本國訴訟可以解決外國訴訟的爭議就會直接發(fā)布禁訴令,從而忽略了對兩訴是否構成平行訴訟的審查以及頒布禁訴令對國際禮讓原則造成的不利影響。例如上文提到的華為訴三星案,違反FRAND承諾的是申請法院發(fā)布禁訴令的三星公司。而美國法院在中國法院發(fā)布禁令救濟具有正當性的前提下,仍舊批準了三星的反禁令申請,其核心考量因素僅僅是認為美國法院對該糾紛的處理完全可以解決中國的訴訟爭議。而從嚴格意義上講,因為雙方互訴對方侵犯了自己的標準必要專利,故華為在中國提起的專利侵權之訴和三星在美國針對華為的指控提出的反訴并不構成平行訴訟〔7〕??梢园l(fā)現(xiàn),在標準必要專利訴訟中法院將“本國法院是否對外國訴訟產(chǎn)生決定性作用”這一考量因素置于過于重要的地位,無形中放寬了禁訴令的適用條件。
(二)禁訴令頒布的不確定性加大
雖然英美法院適用禁訴令時考慮的因素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各地法院實際操作時仍然存在著標準不一,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的問題。以國際禮讓原則為例 〔8〕,雖然英美法院在適用禁訴令時都會將對國際禮讓原則的侵犯是否處于可容忍的范圍作為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但是由于國際禮讓原則的概念并不明晰,導致各地法院在適用時極大地取決于法官的主觀裁量,從而造成了禁訴令頒布的不確定性。國際禮讓原則的含義以及其作為頒布禁訴令的考量因素所應發(fā)揮的作用都值得理論界的持續(xù)探索。例如,美國法院在適用國際禮讓原則時,往往采用正向分析的方法,即設想若發(fā)布禁訴令則給外國訴訟帶來的不利影響是否可以容忍。而加拿大在適用國際禮讓原則時更重視反向分析,認為若外國法院本身沒有遵守國際禮讓原則,也就不能期望加拿大法院在遵守國際禮讓原則的基礎上尊重其裁決,這時法院就可以頒布禁訴令。因此可知,不同國家對于國際禮讓原則的適用方法存在明顯差異。即使是同一國家,各地法院適用禁訴令的標準都是不一致的。例如在微軟訴摩托羅拉案中,華盛頓法院將摩托羅拉違反FRAND義務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作為核心考量因素,而在華為訴三星案中加利福尼亞北區(qū)法院則將本國法院是否對外國訴訟產(chǎn)生決定性作用作為發(fā)布禁訴令的首要考慮,導致禁訴令頒布的不確定性加大。
(三)管轄權的擴張
由于發(fā)布禁訴令可以使一國法院獲得排他性管轄權,當事人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法院起訴并一并提起禁訴令申請,從而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訴訟結果,這也就導致了各國法院管轄權的擴張和爭奪。例如,英國法院就通過“實際控制原則”成功擴張了自己在國際訴訟中的管轄地位。目前英國在脫歐的新形勢下,不再受《布魯塞爾條約》的約束,必將重新發(fā)展和利用禁訴令制度為自己謀取更廣泛的管轄范圍??梢钥闯?,一方面,禁訴令制度的價值原本為解決平行訴訟造成的管轄權沖突問題,而如今也逐漸淪為一國法院擴張其自身管轄權的手段,從而失去了制度的本來價值。另一方面,反禁令對他國司法管轄權的影響則更為惡劣。具體而言,當一方當事人在一國提起訴訟并成功獲得禁令救濟后,另一方當事人仍舊可以在他國提起訴訟并同時提起反禁令申請,從而阻止當事人執(zhí)行依據(jù)合法手段獲得的禁令救濟??梢园l(fā)現(xiàn),禁訴令禁止當事人在他國法院提起或參與訴訟,而反禁令直接對執(zhí)行一國作出的有效判決施以阻礙,更易引起司法管轄權的沖突和國際關系的緊張,甚至導致他國的報復性干涉和普遍禮讓關系的破裂 〔9〕。
注 釋:
①E. J. Gallo Winery v. Andina Licores S.A. 446 F.3d 984, 990 (9th Cir. 2006).
②Quaak,361, F.3d at16-19.
③Senior Court Act 1981(England and Wales) s37(1).
④Turner v Grovit, above n4,23(Lord Hobhouse);Donohue v. Armco Inc and others〔2001〕 UKHL64,〔2002〕 1Lloyds LR 425,19(Lord Bingham).
⑤Id$7, art.23(3).
⑥Id$7, art.27(1).
⑦Case C-159/02, Turner v. Grovit,2004 E.C.R. I-3578.
⑧Case C-116/02, Gasser GmbH v. Mistat SRL2003 E.C.R. I-14721.
⑨Case C-185/07, Allianz SpA v. West Tankers (The FRONTCOMOR).
參考文獻:
〔1〕仲 春.專利國際訴訟中反禁令的司法應對〔J〕.知識產(chǎn)權,2018(04):88-96.
〔2〕Neil A.Dowers. The Anti-suit injunction and the EU: Legal Tradition and Europeanisation in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J〕.Cambrid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2013(02):960-973.
〔3〕David Joseph QC. Jurisdiction and Arbitration Agreements and Their Enforcement〔J〕. Sweet & Maxwell,2010(02):686-688.
〔4〕J. Gregory Sidak, Jeremy O.Skog. Citation Weighting, Patent Raking, and Apportionment of Value for Standard-Essential Patents〔J〕. Criterion Journal on Innovation,2018(03):201-248.
〔5〕William S.Dodge. International Comity in American Law〔J〕.Columbia Law Review,2015(08):2071-2142.
〔6〕Daniel Tan. Anti-Suit Injunctions and the Vexing Problem of Comity〔J〕.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5(45):283-356.
〔7〕Jorge L. Contreras.The New Extraterritoriality: FRAND Royalties, Anti-Suit Injunctions and the Global Race to the Bottom in Disputes over Standards-EssentialPatents〔J〕. Bos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2019(02):251-290.
〔8〕Samuel Estreicher, Thomas H.Lee.In Defense of International Comity〔J〕.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2020(93):169-216.
〔9〕S.I.Strong. Anti-Suit Injunctions in Judicial and Arbitral Proced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2018(66):153-180.
責任編輯 楊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