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山中有一片永恒的土地

      2021-09-22 01:02:23林浪平
      含笑花 2021年5期
      關鍵詞:邊境網格群眾

      文山作為邊疆民族自治州,有麻栗坡、馬關、富寧3個邊境縣,邊境線長達438公里,是國家邊防的前沿陣地,也是云南的南大門。

      邊境安全穩(wěn)定,群眾生活幸福,是文山州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特別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邊境一線不僅要做好邊境管控,同時還肩負著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務。今年3月,“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行動啟動以來,州委、州人民政府把打好強邊固防戰(zhàn)役放在“六大戰(zhàn)役”之首,提出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yè)為支撐,以強邊固防為目標,打造出具有文山特色“邊疆黨建長廊”品牌,打造出在全國、全省都具有辨識度的強邊穩(wěn)邊富邊“文山模式”。全州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加入“強邊固防”戰(zhàn)役行列之中,把文山州邊境地區(qū)建設成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窗口,在堅決捍衛(wèi)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中體現文山擔當、作出文山貢獻。

      ——題記

      滇南邊陲,國之藩籬。

      這里,一片片連綿起伏的群山,猶如巨龍般沉睡在滇東南大地上。

      這里,大山的性格是剛強的,不懼怕任何的壓力;這里,大山的性格又是溫柔的,能品出水的韻味。

      柔情富寧,像一個青春妙齡女郎,她遠居深山,不為常人所知。

      休閑壯鄉(xiāng),無論是普廳河畔多彩的霓虹,還是富州廣場如織的人潮;不管是靚麗的瓏端步行街,還是生態(tài)與文化融合的百越公園,在這里,你會感受到富寧獨特的魅力,顯示著富寧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

      富寧,是中國南部的一塊凈土、一處紅色秘境、革命圣地,一方神奇處女地,她還是一個尚未被人們所熟知的地方,是云南一塊待開發(fā)的革命“紅都”。

      在富寧,你所看到大山一定是巍峨的,特別是在田蓬、木央等抵邊鄉(xiāng)鎮(zhèn),大山巍然屹立,人們在這種巍然的態(tài)勢中,正在凝聚著巨大的力量。

      這種力量,是一種由內而發(fā)的拼勁,“把別人認為辦不到的事情認真地做好,把別人認為簡單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強邊固防”戰(zhàn)役,就是這種堅定的力量,把沉睡的大山喚醒了,它潛藏在人們的內心里,就是一種無以言說的干勁兒!

      邊境興則邊疆穩(wěn),邊民富則邊防固。富寧,在“強邊固防”這場偉大的戰(zhàn)役中,嚴格按照省、州黨委要求開展“五個一”部署強邊固防工作,堅持強邊穩(wěn)邊富邊相統一,一手抓邊防安全穩(wěn)定,一手抓邊境沿線經濟社會發(fā)展,著力把強邊固防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推進“強邊固防”工作走向深入,確保了群眾安居樂業(yè)、邊境安全穩(wěn)定。

      富寧,云南最東端的縣,20世紀30年代初,鄧小平、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的紅七軍二十一師部分紅軍干部,秘密深入滇桂交界的富州(1937年更名為富寧)七村九弄地區(qū),經過廣泛發(fā)動群眾,開辟了以富寧為中心的滇黔桂革命根據地,后又成為滇桂黔邊區(qū)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是國家一類革命老區(qū)縣之一。

      在紅都富寧,隨時隨地都能拾起一段與革命有關的紅色往事,因為血染而悲壯,因為悲壯而震撼,因為震撼而涌入人們記憶的深處。面對特殊的地理區(qū)位,在疫情防控和“強邊固防”戰(zhàn)役工作中,富寧縣立足抓基層、打基礎、固基本,堅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與強邊固防工作有機結合。他們認為,作為邊境縣的富寧,當前,只有建強邊境基層黨組織,打牢強邊固防戰(zhàn)役根基,抓好“強邊固防”工作才是最大的政治任務,是每個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當前黨的政治規(guī)矩和政治紀律的具體化體現。

      木央鎮(zhèn)大坪村黨總支書記李顯江說,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強邊固防”工作部署的堡壘。過去,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需要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擔當作為,現在,“強邊固防”工作同樣需要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擔當作為,而且,還要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農村黨員干部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深入,就有可能在思想上松懈,身份意識淡化,積極性消退,黨的先進性得不到體現,淪為有名無實的“掛名”黨員,農村基層黨組織也將會陷入“軟弱渙散”狀態(tài),在“強邊固防”工作中表現出發(fā)力不足。

      要讓邊疆強大起來,首先要讓邊境群眾富裕起來,只有這樣,固防才有希望?!稗r村要發(fā)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要想讓邊境一線村寨的黨組織“活”起來,必須狠抓黨建工作,只有擁有一個富有活力的支部班子,才能激發(fā)黨員的責任感,真正讓村黨組織這個“引擎”煥發(fā)活力,強邊固防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才會有實效。

      富寧縣田蓬鎮(zhèn)龍哈村委會牛棚村小組,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共有苗族群眾64戶357人,收入來源主要以水稻、玉米、豆類、薯類等地表作物種植和牛羊等牲畜養(yǎng)殖為主。該村國土面積0.29平方公里,地處邊境一線,山高路窄;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24℃,平均年降水量1045毫米,呈立體氣候,溫潤潮濕;與越南同文縣隔河相望,有耕地155畝,林地320.4畝。村里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全村始終堅持把黨的建設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黨建在強邊固防、疫情防控、鄉(xiāng)村治理等工作中的政治引領作用,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堅持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做,勇于攻堅拔寨,敢啃硬骨頭,組織實施基礎建設、富民產業(yè)培育、人居環(huán)境提升等各類項目,黨支部審時度勢、把握機遇,謀求發(fā)展新方向,引導群眾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把黨史學習教育延伸至沿邊疫情防控卡點,帶領群眾進行“強邊固防”戰(zhàn)役,取得了實效,譜寫了“疫情防控”工作新篇章。2020年牛棚村黨支部被評為富寧縣先進黨組織。牛棚村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發(fā)展思路,特別是在“強邊固防”戰(zhàn)役打響以來,該村用心用情用力寫好“?!蔽恼?,逐漸呈現出六“?!迸d旺守邊防,放牛也是在站崗的邊地特色風景線。牛棚村以黨建為引領,以“強邊固防”為目標,以產業(yè)為支撐,推進人居環(huán)境整治,發(fā)展民族文化品牌,促進合作社發(fā)展和帶動當地老百姓增收創(chuàng)收,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最終達到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目標,屹立在“強邊固防”戰(zhàn)役最前沿。

      今年7月底,田蓬鎮(zhèn)廟壩村來了38名陌生的黨員干部,有鄰縣廣南的民兵、有州縣各單位的骨干力量,他們具有豐富的基層經歷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廟壩村擁有近20公里的邊境線,轄區(qū)內從468號到498號界碑屹立在邊關。來到廟壩村,這38名黨員干部就組成了一支強邊固防突擊隊,按照每個邊境村小組2名突擊隊員的配比,指導這個邊境村委會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指導落實抓黨建促強邊固防各項任務,督促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指導做好網格化管理工作。強邊固防突擊隊到村委會報道后,便主動深入到疫情防控卡點走訪,熟悉卡點的位置、卡點的人員結構、執(zhí)勤人數等,利用晚上農閑時間召集村民群眾了解村里面的人員基本情況、思想認識等,通過實地了解情況,“突擊隊”隊員們對各村小組的村情、卡點情況了然于胸,做到了心中有數、有備而戰(zhàn)。

      走進木央鎮(zhèn)木杠村,只見磚房林立,干凈整潔。木杠村是邊民往來互市的重要平臺,每逢趕集日,都會有數千人來這里趕集,集市上各種商品琳瑯滿目,交易十分活躍。

      木杠村地處邊境兩國兩省五縣結合部,漂富、富田公路穿境而過,是通往州內文山、西疇、麻栗坡、廣南的交通要道。該村共有黨員122名,設黨總支1個、聯合支部5個。木杠村的發(fā)展,主要得益于黨組織的引領、黨員的積極帶頭,黨建與經濟發(fā)展同頻共振,獲得了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雙豐收。

      “強邊”才能“固防”,要讓群眾有盼頭,必須真正發(fā)揮好黨支部的作用,帶領群眾率先致富。木杠村黨委班子按照“守邊固土、和諧穩(wěn)邊、產業(yè)強邊、富民興邊”思路,從最簡單的值班制度、室內外衛(wèi)生、服務群眾態(tài)度、熟悉辦事流程等細節(jié)抓起,始終圍繞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工作思路,認真執(zhí)行“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制度,支部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同時,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組建黨組織,實現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員、就有黨支部,黨員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站在邊疆望北京,富寧人民心向黨。全國人大代表、木杠村黨委書記農寧安說:“黨員選我當書記,說明認可我的工作,但咱決不能驕傲,更要想盡辦法,為群眾增加收入,不辜負大家的信任?!睆娪辛Φ拇濉皟晌卑嘧右砸?guī)范市場、加強服務為突破口,有力地促進了集市的繁榮。木杠是兩縣四鎮(zhèn)六村的中心集散地,發(fā)展農村小集市區(qū)位優(yōu)越。鎮(zhèn)黨委、政府以解決群眾需求為己任,發(fā)揮村黨總支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統一規(guī)劃攤位設置,規(guī)范市場管理,清潔環(huán)境衛(wèi)生,維護交通秩序,讓到木杠集市做買賣的商家有一個良好的交易環(huán)境。商品多了,集市火了、群眾樂了,在鎮(zhèn)村黨組織的積極帶領下,形成群眾主動參與集市共建共管的濃厚氛圍。目前,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木杠集市井然有序,管理到位,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集市黨員干部,組建集市管理工作服務隊,結合支部活動,組織黨員清掃集市路面,帶領群眾共同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村委會執(zhí)行趕集日全值班制度,嚴密檢查外地商戶,有效防控疫情發(fā)生。

      “強邊固防”戰(zhàn)役,一定要完勝。該縣突出政治功能,加強邊境基層黨建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持續(xù)深化“邊疆黨建長廊”建設,深入開展“雙整百千”四級聯創(chuàng),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力,凝聚和引導邊境民族群眾扎根邊疆、心向中央,引導帶動邊境民族群眾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確保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構筑起“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控體系和守邊戍邊銅墻鐵壁。

      7月5日,筆者乘車沿著富寧至田蓬公路到木央鎮(zhèn)采訪,道路兩側山林正綠、山花正艷、花團擁簇,千畝連片的農業(yè)基地里人頭攢動,不遠處的山坳里,壯族群眾在玉米地里忙碌著,田間地頭一派熱鬧的繁忙景象。

      富寧縣緊緊抓住省委提出用三年時間將邊境村寨全面建成現代化小康村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扎實推進第二輪沿邊開發(fā)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好全縣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三年規(guī)劃。該縣扎實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夯實強邊固防戰(zhàn)役基礎,并堅持把邊境小康村建設作為強邊固防的重要舉措,持續(xù)鞏固好邊境脫貧攻堅成果,聚焦“美麗鄉(xiāng)村”“邊境小康村”目標建設,積極爭取強邊固防政策支持和項目資金投入力度,推動人、財、物向邊境鄉(xiāng)鎮(zhèn)傾斜,全力推動實施鄉(xiāng)村振興,不斷提高邊境群眾生活質量。

      在富寧縣邊境一線,無數個“小家”的富裕逐漸融入國家的強盛之中,最終形成了一道強大的邊防力量,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翻越過了貧困線痼疾,從此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那些發(fā)生在各個村寨角落里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確實應該讓更多人知曉,那片紅土地上所煥發(fā)出來的朝氣與精神,感動與鼓舞更多的人,那是一幅我們永遠看不夠的風景。

      田蓬鎮(zhèn)牛棚村依托自然優(yōu)勢,積極發(fā)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按照“龍頭企業(yè)+專業(y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yè)經營模式,成立金福養(yǎng)牛專業(yè)合作社,建設牲畜集中養(yǎng)殖基地,輻射帶動村內群眾發(fā)展肉牛養(yǎng)殖產業(yè),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合作社現已擁有本地黃牛150頭,天然草場1000畝,種植優(yōu)質飼草100余畝,建設了一座占地面積12畝的斗牛場,著力打造“郎犇之喜”品牌,積極探索發(fā)展肉牛深加工、青貯飼料加工供應等環(huán)節(jié),推動大牲畜交易檢驗檢疫平臺建設,努力拓寬產業(yè)增收渠道。筆者了解到,在牛棚村,村支書羅金全家共有7口人,他分兩處共養(yǎng)了120多頭黃牛,每年有毛收入20萬~30萬元;村民馮再軍全家共有4口人,養(yǎng)牛80余頭、養(yǎng)豬120余頭,每年有毛收入20萬~30元。如今,全村可實現肉牛年出欄500頭以上,年銷售收入400萬余元,人均收入1萬元左右。該村在黨支部引領下,還結合民族文化建設,打造了一條集發(fā)展養(yǎng)殖、斗牛文化、山地露營、民間寄宿、農家樂等為一體的經濟產業(yè)鏈,帶動了14戶檔卡戶64人實現增收。

      “心動不如行動,行動高于心動?!背私洕l(fā)展,牛棚村的文化建設也搞得紅紅火火。該村以苗族“花山節(jié)”“春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為契機,繼承和發(fā)揚好苗族特色文化,組織開展苗族花山節(jié)、燕家灣斗牛節(jié)等少數民族節(jié)慶演出活動,疫情前,每年吸引游客40余萬人前來參賽或觀光。牛棚村月月小賽不歇,大賽不斷。從2017年開始舉辦國際牛王爭霸賽,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2019年疫情前,每一屆大賽都能吸引周邊二三萬人前來參加。村里在賽場周邊設立了1000多個攤位,村民們把土特產、特色小吃、民族服裝、刺繡等產品帶入賽場銷售,帶動了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每一輪比賽下來,村里光門票收入就有20多萬元,他們再用這筆錢來擴大規(guī)模,創(chuàng)新賽事。2018年,牛棚村被評定為州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2019年春節(jié),又邀請富寧壯劇團到村里開展慰問演出,并舉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文藝演出活動,帶動全村旅游增收約20萬元。村支書羅金介紹,牛棚村的花山節(jié)已成為苗族同胞最喜歡的節(jié)日,斗牛這項古老運動也成為田蓬鎮(zhèn)一張閃亮的名片,文化富民、文化興村帶動了“鄉(xiāng)村振興”,社會效應、經濟效益逐漸凸顯。羅金充滿信心地表示:“雖然這些活動在疫情后暫停,但村里仍然在進行著相應的發(fā)展規(guī)劃,如對賽牛進行正常的訓練,進一步擴大賽場,建立菜牛養(yǎng)殖、屠宰一條龍產業(yè)鏈,面向市場,服務群眾,到疫情解除后,牛棚村還要振翅飛起來,為田蓬鎮(zhèn)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民族文化建設發(fā)力?!?/p>

      邊興則國興,邊強則防固。在田蓬鎮(zhèn)廟壩村,筆者看到了處處藥材綠,聞到了滿山草果香。春天,果花開滿邊境線,夏天,果實掛滿農家院,這一切,與村黨委書記林永權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2013年6月,林永權當選廟壩村黨委書記。上任伊始,林永權也曾迷茫過,在這個一窮二白的村子,群眾的不信任一直是困擾著他的主要問題。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了帶動全村經濟發(fā)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實現富民強村的目標,身為村黨委書記的林永權心里裝的是群眾,想的是群眾。為了更好地帶領群眾發(fā)家致富,他開始著手整治干部隊伍。林永權認為:只有抓好干部隊伍建設這個“牛鼻子”,才能使群眾的“血液”循環(huán)起來,才能讓群眾找到“主心骨”。他全面分析了該村的優(yōu)勢,制定了“產業(yè)脫貧、產業(yè)富農、產業(yè)強村”的發(fā)展思路,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勢,落實“幫學習、幫思路、幫項目、幫技術、幫服務”的“五幫”措施,形成“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產業(yè)發(fā)展格局,以“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了廟壩草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社員220人,并在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通過黨群聯動,在和平、龍包等村建成5100畝的草果示范樣板基地,同時,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208人,帶動全村發(fā)展草果種植6000余畝,使群眾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廟壩村草果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但林永權覺得,這遠遠不夠,為進一步做大草果產業(yè),林永權又為群眾免費育苗,并免費提供草果種植、管理技術等服務。他組織群眾按時上山除草、施肥,做到草果產品發(fā)展“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通過不斷努力,廟壩村草果基地得到快速發(fā)展,逐步成為田蓬鎮(zhèn)乃至富寧縣遠近聞名的草果種植示范基地,成為田蓬鎮(zhèn)的一個亮點工程和示范點,林永權也成了富寧縣田蓬鎮(zhèn)普通群眾黨員中的典范。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周邊群眾也積極發(fā)展草果種植,目前全鎮(zhèn)草果種植面積已達2萬余畝。

      “歸途幾回首,一路默無言。試問名利客,幾人能戍邊?”廟壩村緊臨邊境一線,村里大部分林地都種植了草果,其他閑置的土地如何利用起來,才能發(fā)揮更大效益,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林永權。他認為,這不僅僅是種好一片土地的問題,而是體現著邊疆人民愛國愛家的大問題,只有利用好土地,才能反映出邊疆群眾的愛國情懷。一天,他在向鎮(zhèn)黨委、政府匯報工作時,湊巧碰到了剛剛從福建招商引資過來的老板在為廠區(qū)落地何處發(fā)愁。這天,一直懸掛在林永權心里的石頭終于落地了。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就可以充分利用閑置的土地了。為此,他立刻向鎮(zhèn)黨委、政府請纓,要求將養(yǎng)殖場建在廟壩,并主動承擔起選址、征地等工作。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征下了20畝土地用于建廠。該廠建成后,年產5萬頭生豬,又帶動了全村2000多畝土地用于生豬養(yǎng)殖的飼料種植,廟壩村的“愛國地”生機盎然。

      按照富寧縣委、縣人民政府大力推廣食用菌產業(yè)的要求,林永權積極響應號召,又變身黑木耳種植專業(yè)戶,利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在廟壩村開辦了田蓬鎮(zhèn)第一家菌棒廠,僅僅2018年,他就生產菌棒超過300萬棒,帶動全鎮(zhèn)群眾種植超過200萬棒,為群眾增收近千萬元。目前,他的食用菌培育中心已完成征地20畝,其他附屬設施基本建成,將進一步降低群眾的種植成本,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如今,廟壩村在林永權的先鋒模范示范作用下,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過招商引資帶領群眾種植了油茶5000畝、核桃300畝、枇杷50畝,并爭取閩福種豬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5萬頭商品豬養(yǎng)殖企業(yè)1家,種植、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7家,直接和間接帶動群眾700余戶致富。

      林永權一家三代堅守邊疆,現在又投入到了“強邊固防”戰(zhàn)役中,他堅定地說道:“只因邊境是我家,家在這里,就要把根扎在這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田蓬鎮(zhèn)下寨村委會上寨村小組致富帶頭人廖世兵,16歲那年就進城務工。1993年6月,他擔任一家中外合資企業(yè)的廠長,每年都要把村里200多人帶到廣東、廣西等地打工,增加經濟收入。2015年,他當選上寨村村組長,開啟了自己“一人富不算富,群眾富才是富”的新征程。

      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氐郊亦l(xiāng)后,他看到家鄉(xiāng)因受打工潮的影響,大量的土地、山地被閑置、丟荒的現實,憑借自己多年外出學習的經驗和積累的資金,他決定整合當地荒山荒坡和閑置土地,開展鄉(xiāng)村振興建設。他以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建設水果種植基地,剛開始的時候,群眾半信半疑,誰都不愿去嘗試、去支持。面對鄉(xiāng)親們的質疑,廖世兵開始逐戶登門走訪,和鄉(xiāng)親們拉家常、算經濟賬,從最初的一戶同意到最后的全村村民支持,共發(fā)展蘋果、梨等水果種植650畝。兩年后,全村年收入達30萬元。回村后,廖世兵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為村里建設籌集資金。常言說:“要想富,先修路”。在外闖蕩多年的廖世兵深有體會,路是發(fā)家致富的翅膀,沒有路,什么都不能談起。說干就干!他先召集村里群眾開會商議,又召集村里其他的致富帶頭人一起籌集資金。村民投工投勞搞建設,家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他們一點點湊、一點點籌,在上寨村全體村民的努力下,共籌集資金1800萬元。有了資金后,他立即帶著全村村民修入戶道路,挖通產業(yè)通道,安裝路燈、電燈,修建水池和翻新房屋,全村的亮化工程到村到戶,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

      心靈的溝通在語言,情感的交流在融入。村莊基礎設施建成之后,廖世兵就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了村產業(yè)發(fā)展這一件事上。既然回來了,就要把村里的產業(yè)做大做強,把村里的年輕人全部吸引回來,既能讓村民富起來,還能讓村民始終堅守在邊境線上,切實為國守邊。帶著這樣的信念,廖世兵又自己掏腰包,在上寨村建立“中草藥”種植基地,成立富寧富兵種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群眾提供土地和管理服務”的方式動員群眾開展中草藥種植,共發(fā)展種植重樓203畝,滇黃精60畝,金銀花5畝,八月瓜5畝,山豆根25畝,小黃姜600畝,石斛400畝,預計到2024年,全村可實現產業(yè)收入上億元。

      富寧縣堅持“人物”同防、“技防”優(yōu)先的原則,全力推進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全力構筑一條嚴密的邊境防線。采取“固定堵+流動查+信息支撐”措施,在重點邊境地段、非法通道、便道、小道全線建設臨時性物理攔阻設施以及在邊境通往內地重點路段及重點點位設立固定查緝點。加快推進“智慧邊境”建設,按照一段一策、一點一策原則,在抵邊村寨、易私渡出入境的通道、便道加強視頻監(jiān)控、人臉識別等科技信息化技防設施設備建設安裝,組建專業(yè)護邊員巡邏隊伍,努力實現對邊境全時段、全天候、全覆蓋、全要素的巡邏查緝管控,深挖跨境犯罪全鏈條。

      根強則勝,本固則安。田蓬鎮(zhèn)牛棚村依托強邊固防工作隊、鄉(xiāng)村振興工作隊、鎮(zhèn)級工作組、網格組織等各方力量,鞏固脫貧成效。統籌整合掛包幫干部、駐村工作隊、鎮(zhèn)級工作組等各方力量,打好精準扶貧、脫貧成效鞏固“組合拳”,新建進村硬化路1公里,硬化村內道路3.5公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9戶,建設人飲工程56座,全村群眾安全住房、飲水、動力電等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低收入人群實現穩(wěn)定脫貧,2020年底,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1.18萬元,銜接鄉(xiāng)村振興基礎持續(xù)筑牢。2018年,實施“美麗鄉(xiāng)村”項目建設,村里家家蓋起了小洋樓,水泥道路連通到集鎮(zhèn),黨員活動室、公廁、群眾活動廣場、活動舞臺等配套設施投入使用,有了文化傳承的舞臺,技能學習的平臺,全村人居環(huán)境和精神面貌實現了整村提升、人人改變。

      田蓬鎮(zhèn)牛棚村433號疫情防控卡點是該村抵邊的第一道防線,兩邊邊民來往密切。這里山高路窄、海拔落差極大,加上氣溫變化異常、日夜溫差大,值守條件非常艱苦。筆者看到,夜間,一有邊民經過這里,防控報警裝置便會鳴響??c突擊隊員們隨時提高警惕,毫不放松,認真查驗,決不放過每一處疑點。牛棚村黨支部書記、金福養(yǎng)牛專業(yè)合作社總經理羅金告訴筆者 :“牛棚村離邊境近,過去走親戚、串門的邊民較多,現在進出防范得越嚴,這對大家都好,村民們也很放心?!迸E锎鍍擅贻p村干部主動承擔守卡任務,每天帶領大家值守、巡邏,非常辛苦?,F在富寧邊境一線已形成全民防守態(tài)勢,放牛就是巡邏、栽種就是站崗,村村寨寨都是防疫堡壘。

      實施網格化管理,大事小事一網打盡,是木央鎮(zhèn)木貴村“強邊固防”戰(zhàn)役工作的一大亮點。自開展網格化管理工作以來,木貴村按照“黨組織引領、支部書記帶頭、黨員干部沖鋒、群眾全員參與”的工作思路,將疫情防控、返貧監(jiān)測、矛盾糾紛等工作納入網格化管理,形成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難在格中解”的工作格局。

      該村的網格化管理,便是以常住人口為基礎,以村小組為單元,將5至8戶劃分為一個微網格,每個微網格明確一位網格員管理,實現全域覆蓋。全村425戶共推選出網格員54名,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不留死角”的網格化治理態(tài)勢。

      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該村通過在田間地頭、村里巡查、召開村組會議、微信群、QQ群等方式,向村民了解民情民意、收集信息,網格員把村民反映的問題如實登記下來匯報給網格長,成為村組重要的信息采集員、民情聯絡員、治安巡查員、隱患排查員、矛盾調處員、政策宣傳員。充分發(fā)揮網格化管理優(yōu)勢,對村內各類矛盾糾紛、信訪隱患及重點人員進行拉網式排查,形成工作臺賬,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不漏一事。借助普法宣傳、矛盾糾紛化解等業(yè)務培訓,把矛盾糾紛消化在初始萌芽階段,對不能馬上解決的問題及時上報上級網格,及時聯動,馬上處理,確保各類矛盾糾紛處理及時。同時,網格員對已處理的矛盾糾紛采取“常回訪”的形式,實時掌握了解矛盾雙方思想動態(tài),避免發(fā)生因處理結果不滿個人意愿導致的新矛盾問題產生。真正做到把服務群眾落實到網格,把疫情防控、人居環(huán)境、矛盾糾紛排查等工作落實到網格。

      在管理方式上,按照“屬地管理、分類處理、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建立各級網格責任清單和運轉機制,界定網格員職責權限,形成職責邊界清晰、職責分工明確的責任體系,并進行科學化管理。同時,以開展“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行動為契機,以村組干部業(yè)務能力培訓等為載體,以矛盾糾紛排查、惠民政策宣講、基礎信息收集等內容為學習重點,對所有網格員進行集中培訓,進一步提升網格員的綜合素質和業(yè)務水平,提高網格員為民服務能力。在一定職責范圍內,賦予網格員權力,樹立網格員威信威望,提高網格員地位,讓其有條件、有能力為群眾解決一些小事、瑣事、煩心事。

      “邊塵不驚,乃國家之重事”,為了提高宣傳工作成效,該村充分利用網格員人頭熟、信息靈的作用,隨時關注和掌握不穩(wěn)定因素,及早介入、宣傳和教育,對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及時協調落實,打通服務群眾脈絡。每天16點準時在網格QQ群里反饋返鄉(xiāng)及外出人員信息、網格區(qū)域等情況,特別是當村內進入陌生人時網格員立即通過微信、電話向網格長報告。中寨村小組網格員陳德民在自己網格遇幾輛房車停駐,上前詢問情況,了解到他們一行17人組團旅游,4月份從廣西自駕房車到達木貴村的情況后,立即將情況電話匯報給網格長盧王富,并讓17人佩戴好口罩及掃“兩碼”,充分發(fā)揮網格員優(yōu)勢,做到早發(fā)現、早報告。何家灣村小組村民王有權在不識字的情況下,對自己所在的網格和負責管理的網格員等情況清楚明晰,誰問到這些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

      據了解,木貴村在實施網格化管理前,村干部每人平均管理幾十余戶村民,“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是他們真實的工作寫照。實施網格化管理之后,形成了微網格與村級和鎮(zhèn)級之間的有效聯動,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服務,充分調動了網格員和村民的積極性,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同時,網格員通過通俗易懂的民族語言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結合當前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行動”“強邊固防”戰(zhàn)役等工作的宣傳,把木貴村建設成為產業(yè)興、邊民富、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邊境村寨,把疫情堵在境外。

      富寧縣堅持把政策支持作為解決邊境問題、凝聚守邊合力,完善邊境產業(yè)創(chuàng)新,落實強邊固防戰(zhàn)役的重要抓手,既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州委關于強邊固防的政策,加強研究,整體把握,充分發(fā)揮政策效用,也認真分析研究好富寧配套政策,打通執(zhí)行的“最后一公里”,推動人、財、物向邊境地區(qū)傾斜,帶動邊境地區(qū)經濟社會繁榮發(fā)展。

      2013年,農安寧憑著在黨員群眾中的威望高票選為木杠村村黨委書記。8年來,他秉持著苦干實干加油干的工作作風,始終把群眾增收致富作為奮斗的目標,先后探索著種草養(yǎng)牛、引進巴西菇、滇黃精、苦參、百香果等種植,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企業(yè)運作的發(fā)展致富路子。不僅培育發(fā)展了本地特色產業(yè)、引進了特色種養(yǎng)殖業(yè),還培植壯大了木杠村集體經濟,更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致富,讓這個邊境村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小康之路。很多人稱他為“南疆新時代的脫貧致富帶頭人”“農村的模范帶頭者”,曾榮獲云南省優(yōu)秀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并多次獲得縣鎮(zhèn)兩級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8年前,農安寧已是村里黨員群眾人人敬佩的致富能手,他先后擔任過茶廠會計、廠長,做過野生菌貿易,經營著夫妻餐館,年收入30余萬元。在未擔任村黨委書記前,農寧安就發(fā)現木杠村本地年輕人大多數外出務工,本村土地大面積丟荒。土地本是農民的安家之本,但村里沒有產業(yè),鄉(xiāng)親們沒錢搞種植、養(yǎng)殖,土地的大量撂荒也讓群眾的“財富”大量流失。被群眾選為村黨委書記后,農寧安深知,自己除了帶領群眾致富外,還得把守土固邊這份職責擔起來,有產業(yè)才能留住人,他暗暗下定決心,要讓邊境線上“荒廢的土地”盡快恢復生產。他說,“西疇精神”就在我們身邊,苦熬不如苦干,一定要把邊疆守好!思慮再三,他結合自身經歷,并多次帶領班子到吉林、福建等地考察調研,又與村兩委班子成員討論,終于探索出了種草養(yǎng)牛的新型模式產業(yè)發(fā)展鏈。這些產業(yè),對于富寧一線邊境村寨來說,既能將土地利用起來,又能帶動本地群眾致富增收?!罢业铰纷?,說干就干!”,農寧安振臂一揮,立即得到了群眾的響應。2014年,通過招商引資,農寧安成功引進了富寧縣萬道香集團在木杠村投資建設萬頭商品豬養(yǎng)殖合作社和“好伙伴”肉牛養(yǎng)殖合作社基地,而農寧安就是“好伙伴”肉牛養(yǎng)殖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

      自養(yǎng)牛合作社建立以來,合作社以養(yǎng)牛基地為依托,充分利用本地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優(yōu)勢,向基地四周輻射,以每畝15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200余畝,全部用于種植牛草?;亟ㄆ饋砗螅r寧安親自帶領幾名社員奔赴吉林省,引進西門達爾品種母牛238頭和1頭公牛到基地進行集中養(yǎng)殖,年出欄肉牛200余頭?!梆B(yǎng)殖產業(yè)要發(fā)展,群眾要增收,還是得把群眾與產業(yè)鏈捆綁在一起”。為了讓肉牛養(yǎng)殖產業(yè)能夠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增收,農寧安堅持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yè)化經營模式,讓村民直接參與到養(yǎng)牛產業(yè)中來,帶領全村200多戶村民加入肉牛養(yǎng)殖的大軍中,戶均實現增收1萬元以上?!耙郧爸皇欠N點莊稼過生活,這兩年養(yǎng)牛發(fā)展后生活比較好,去年賣牛收入了7萬塊錢左右?!?6歲的村民陸興平老兩口就是在農寧安的帶領下,目前養(yǎng)殖肉牛20多頭,幾年下來,他用賣牛的錢已蓋起了三層小洋樓,手里還有十多萬的“牛本”資產。

      “產業(yè)單一,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成效仍然不明顯”。在肉牛養(yǎng)殖過程中,農寧安發(fā)現,大量的牛糞閑置,而且影響村寨周邊的環(huán)境衛(wèi)生。這個偶然的發(fā)現,成為木杠村致富的好門路,如何讓牛糞發(fā)揮其作用,一直在他腦海里“回蕩”。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農寧安外出學習發(fā)現了種植巴西菇的原材料就是牛糞、甘蔗渣及玉米稈等,而這些材料正是木杠村現有且充足的資源,想到這里,一個“產業(yè)商機”就在他的腦海中逐漸有了雛形。學習回到村里后,農寧安立即組織村兩委“兩委”班子奔赴福建考察學習,把巴西菇種植技術學回家。通過進一步的考察,他們發(fā)現木杠村氣候和地理條件非常適宜種植巴西菇,就通過福建種植老板的引薦,從臨滄招商引資了巴西菇種植大戶到木杠發(fā)展種植巴西菇。為了留住外地來的種植大戶,木杠村黨委提出免費為種植大戶提供加工場地,并率先帶頭參與巴西菇種植。在農安寧的帶領下,村兩委干部每人自籌2萬元資金,建起了5個巴西菇種植大棚。經過試驗種植,取得了成功,每個大棚產量高達6噸,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余元。木杠村黨委與進駐老板商議,簽訂了保底價回收協議,即群眾采摘的巴西菇均以每公斤8.5元的價格回收,讓群眾銷售沒有了后顧之憂,并以每車1000元的價格收購轄區(qū)群眾家牛糞和甘蔗渣,僅種植巴西菇所需的原料,就為轄區(qū)群眾帶來10萬元以上的收入。

      農寧安說:“剛開始引進這個產業(yè)時困難很多,肉牛養(yǎng)殖產業(yè)是農村傳統養(yǎng)殖,群眾大多數能接受并積極參與。但面對新引進的巴西菇產業(yè),群眾思想較為保守,不敢嘗試參與種植?!睘榱烁屓罕娊邮苄碌漠a業(yè),加快推進該項產業(yè)落地木杠村,農寧安將困難及時向鎮(zhèn)黨委政府匯報,得到了鎮(zhèn)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安排專人給予協調貸款,并由村委會擔保每個大棚給予1萬元扶持款。同時,通過村委會協調,投資商也補助農戶每個大棚1500元。那年,通過“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的發(fā)展模式,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巴西菇產業(yè)的種植發(fā)展中,在大棚搭建、大棚上料過程中讓貧困戶參與務工,短時期內就幫助他們增加了1萬元以上的經濟收入。

      2018年,因作風務實、成效突出,農安寧被選舉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從北京參加人代會回來,他就把村里共6個民族的部分村民組織起來,原汁原味把習近平總書記“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傳達給邊境一線的鄉(xiāng)親們,農寧安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只有履好職、才能帶領鄉(xiāng)親民謀發(fā)展,想到這些事,他的勁頭也更足了。

      農寧安深受“鄉(xiāng)村振興”的啟發(fā),再次帶領群眾創(chuàng)新產業(yè)、發(fā)展經濟、發(fā)家致富、守好邊關,他大膽提出“木杠村因地制宜抓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布局”,在村里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區(qū)種植熱帶水果如百香果、芒果;在1000到1200米的地帶發(fā)展黑木耳和巴西菇等食用菌產業(yè),并將食用菌產業(yè)產生的大量富余有機肥用于熱帶水果的種植。為了盡可能地降低風險、提高收益,他組織班子成員、村組干部到福建、廣西等地考察,并從福建引進了100棵百香果苗,在村子里開辟了200畝的試種田,當年就開花結果。這時,村民們渴望發(fā)展的熱情高漲起來了,原本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現在返鄉(xiāng)回來發(fā)展的越來越多,村子逐漸從“荒涼”轉變?yōu)榉睒s,強邊固防的力量日趨強大,邊境線上呈現出一派生機。

      如今,木杠村的百香果已經有三種品種,種植面積已達400多畝,其中群眾自己種植的有200多畝,這個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產業(yè)在木杠村逐步擴大,成為優(yōu)勢產業(yè)。在松林村小組,有4家貧困戶轉變了觀念,積極參與產業(yè)發(fā)展。根據木杠村典型的喀斯特丹霞地貌優(yōu)勢,他利用河谷地帶氣溫高、光照充足的特點,摸索出了“甘蔗上山、水果下田”的種植模式,帶領大家又種植了1200畝甘蔗,1100多畝櫻桃、芒果、柑橘等水果,并結合邊境峽谷風光等旅游資源打造熱帶水果觀光園林,實現了木杠村委會經濟、生態(tài)、社會三個效益相統一,向以觀光、旅游、采摘為一體的園林式鄉(xiāng)村邁進。

      2016年,從邊境村武裝專干成長為大坪村黨總支書記的李顯江上任了,上任伊始,他就深深地感到,擺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三大任務:國門要守、群眾要富、民族要團結。于是,他暗暗地下定了決心,要把“農業(yè)強起來、農民富起來、村莊靚起來”作為自己任內的目標,日復一復地在大坪村揮灑自己的汗血,讓國旗在邊境的村村寨寨飄揚起來,讓致富的號角在大坪村村村寨寨響起來,“扎根邊疆,心向中央”,為守土固邊、筑牢基層戰(zhàn)斗堡壘,凝聚各族群眾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建設好自己的家鄉(xiāng)。

      風雨同舟、共同繁榮。為了擺脫貧困面貌,建設美麗家鄉(xiāng),大坪村黨員干部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將邊民脫貧致富和守土固邊相結合,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加快邊境發(fā)展。大坪村是全鎮(zhèn)11個貧困行政村之一,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大坪村不甘貧困、不甘落后,精心實施扶貧產業(yè)項目,不斷增強群眾“造血”功能,把發(fā)展生產脫貧作為主抓手,堅持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yè)鋪路,積極構建“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yè)鏈。該村依托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氣候優(yōu)勢,通過“支部搭臺、合作社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發(fā)展模式,擴大發(fā)展甘蔗種植4450畝。他們還種植三七、白芨、重樓等中藥材1660畝,培育發(fā)展芒果種植750畝。全村共成立了4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建立企業(y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吸納全村55戶貧困戶參與合作社管理,實現貧困戶戶均有紅利2000元以上。同時,堅持“就業(yè)是民生之本、脫貧之要”的發(fā)展理念,該村以縣人社局掛鉤幫扶為契機,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16期共1480人次,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è)224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移就業(yè)108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萬元以上,實現貧困群眾穩(wěn)步增收。大坪村把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以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為抓手,搶抓興邊富民三年計劃、沿邊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機遇,著力推進“四網一房”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村硬化了木杠至大坪行政村道路3公里,進村道路7條68.5公里,完成19個小組進村道路硬化,村內道路17條14.7公里,完成庭院硬化322戶7.2萬平方米。19個村小組全部完成電網升級改造,全村均達到380伏動力電。安裝太陽能路燈117盞,惠及9個村小組2089人。修建水窖612個,架設管飲52公里,19個村小組飲水安全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建成4G信號通信基站6個,寬帶網絡設施覆蓋新坪、青崗保等7個村小組,通訊質量全面提升,發(fā)展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群眾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如今,“地干凈、物整潔、人精神、講文明、樹新風”是大坪村真實寫照,邊境群眾守邊愛邊的國門形象得到良好展現,全村上下環(huán)境綜合整治熱潮彭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當你走進坐落在邊境線上的大坪村,那干凈寬敞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樓房,擺放整潔的農家庭院,整座村莊干凈、整齊、樸素村民的笑聲伴著煙火,讓這個被群山環(huán)繞的邊境小村充滿了活力與生機,你一定會發(fā)出由衷的感嘆。

      脫貧攻堅戰(zhàn)讓大坪村摘掉了“窮帽”,鄉(xiāng)村振興為大坪村夯實了基礎,而擺脫貧困狀態(tài)并不是終極的目標,大坪村將繼續(xù)向全面小康之路進發(fā)。

      進入8月前,正是富寧縣一年當中最炎熱的季節(jié)。面對當前疫情防控嚴峻形勢,該縣加大疫情防控工作力度,堅決守住國門。筆者看到,在富寧邊境一線各個疫情防控卡點,工作人員在高溫天氣下堅守崗位,認真登記過往人員和車輛,嚴格執(zhí)行疫情防控通告要求,守好每一個卡點。

      國無防不立,邊無防不寧。一直以來,富寧縣“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抓實縣、鄉(xiāng)、村、組、員“五級段長制”,嚴格落實好“五包六到”“十戶聯防”“四道防線”等做法,合力強邊固防,并力求強邊固防戰(zhàn)役機制暢通、保障有力。做到管住人、管住村、管住通道、管住證件、管住邊境“五個管住”,對重視不夠、落實不力、作風不實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追責問責。

      筆者了解到,在富寧邊境一線,“強邊固防”戰(zhàn)役已形成一種常態(tài),對于疫情防控工作力度的加大,個別邊民有些不理解,工作人員就耐心地向他們講解疫情防控相關工作及要求,反復說服、勸導,最終贏得了群眾支持。

      “強邊固防”戰(zhàn)役卡點突擊隊員劉輔文說:“我們都是從廣南縣抽調來支援富寧縣的。木央鎮(zhèn)共有3個村民委抵邊,剛開始時,有些群眾想不通,說親親戚戚都在兩邊,這樣一來就不能走親戚串門子了。隊員們聽后就耐心地對群眾做說服引導工作。通過細致入微的宣傳、解釋,群眾理解了,現在,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雖然,隊員們每半個月才能與家人見上一面,但是,防控疫情是國家大事,關乎民族的未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守好邊境,就是守好國家。”

      心手相牽、共守家園。平安,是民生所盼,發(fā)展之基?!皬娺吂谭馈睉?zhàn)役打響以來,木央鎮(zhèn)大坪村“兩委”干部迎難而上,舍小家為大家,至今始終穿梭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今年除夕之夜,大坪村干部和衛(wèi)生室醫(yī)務人員依然奔走在村里的小道上,正挨家挨戶進行人員排查、分析與研判。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但是,在防控疫情的嚴峻形勢面前,他們沖在前頭、干在前頭,帶領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一同開展“多人一組一專班”的疫情排查工作。為做到內防外散、外防輸入,堅決防止疫情擴散,大坪村組織黨員干部在抵邊村寨路口設立監(jiān)測卡點,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堅守,對全村19個村的道路進行臨時封堵、檢查,除了應急車輛和公務用車可以進出外,其他車輛和人員一律禁止出入。全村70余名黨員干部群眾積極配合主動參與此項工作,他們自發(fā)為大坪村卡點捐資捐物、發(fā)放宣傳資料,并參加輪班值守,志愿參與各卡點的盤查、巡邏工作,成功阻止兩個村寨組織的“花山節(jié)”活動,延期舉辦婚禮1例、簡辦喪事1例,筑牢了大坪村疫情防控網。

      在“強邊固防”責任面前,面對偏遠落后的自然條件,牛棚群眾一度放棄了搬家的念頭。他們說,自己的房屋就是“界碑”,房產證和戶口本、身份證就是國家守衛(wèi)領土最好的證明,也是牛棚群眾扎根邊疆、心向中央的初心和決心。

      邊防固若金湯,山安康,水安康,人也安康。在富寧縣木央、田蓬兩鎮(zhèn)的村頭寨尾,筆者看到,群眾家中自發(fā)升掛國旗、黨員家中升掛黨旗,反映出邊境一線各族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成為邊境一線最美的景色之一。

      “守牢卡點、盡心巡邏,十戶聯防、服從管理”是牛棚村群眾堅信戰(zhàn)疫必勝的信心?!罢竞脥彙⑹睾眠?,打好‘強邊固防戰(zhàn)役,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牛棚群眾積極配合駐村工作隊和疫情防控突擊隊,參與邊境疫情防控排查,通道、便道巡查值守,疫情防控宣傳,人員及車輛登記檢查等工作,形成了管控體系的“聯勤指揮”,用實際行動為國守邊,筑牢了疫情防控鋼鐵屏障,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放牛就是巡邏、栽種就是站崗?!贝逯_金說,“我從小就在這里放牛,對大山已有了感恩之情,正是這片大山給我們帶來了財富,這是我們的家園。”在牛棚村的大山間,三五成群的黃牛正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村民坐在山坡巖石上,目光炯炯地注視著邊境的方向,一有任何異常情況,村民們就放下手中的活計,向事發(fā)地靠攏,這里的村村寨寨都是一座座防疫的堅強堡壘。

      筆者乘車在邊境蜿蜒的盤山公路上前行,開始了“強邊固防”戰(zhàn)役第一線卡點的采訪活動,不久便來到了木央鎮(zhèn)木貴村疫情防控卡點。據卡點工作人員,村委會副主任農林忠介紹:“這個卡點由村委會425戶村民輪流值守,每4戶各抽出1人,編為一個小組,2人值守卡點,2人不定時進行巡邏。每個小組每次值守24小時?!惫P者看到,值守卡點的村民劉清榮正一絲不茍地檢查過往邊民,本地人進出村寨需要常住地村委會的證明,外地人進出村寨必須出示相關的證明或介紹信,另外,還需要輔助查看是否打過疫苗和核酸檢測,查看手機健康碼、行程碼等。

      農林忠說,木貴村規(guī)劃實施“紅旗飄飄”工程,深化“國門”黨建,突出建強抵邊村民小組黨支部,已建立各級網格責任清單和運轉機制,網格員成為全村重要的信息采集員、民情聯絡員、治安巡查員、隱患排查員、矛盾調處員、政策宣傳員,他們每天14時,會準時在QQ群里反饋返鄉(xiāng)及外出人員信息、網格區(qū)域等情況,特別是當村里進入陌生人時,網格員會立即通過微信、電話向網格長報告,做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難在格中解”,保障了邊境安全穩(wěn)定。

      田蓬村委會“強邊固防”工作隊總隊長李俊,舍小家為大家,帶領隊員們積極防守、巡邏在邊境一線,吃住都在哨卡,一年多來,沒有周末和節(jié)假日。龍哈村委會“強邊固防”工作隊將“強邊固防”工作與黨史教育結合起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引導村民自覺守邊固防。在田蓬村437號疫情防控卡點,廣南縣民兵應急分隊副隊長季富文說:“田蓬村共有9個這樣的疫情防控卡點,每天我們都要做到值守到位、巡邏到位,毫不松懈。守護富寧、守護文山,讓人民群眾有安全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再辛苦也值得,我們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就是保家衛(wèi)國!”

      田蓬鎮(zhèn)廟壩村的強邊固防突擊隊員們,他們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起床后換上一雙雨鞋、背上一把鐮刀、帶上一壺熱水,便開始了踏邊巡邏的征途。這里山高、溝深、林密、草深、雨霧繚繞,條件艱苦。筆者站在國境線上的488界碑處,朝前一眼望去,只見對面的山頭上,就是491界碑所在的位置。目測,聚精會神,兩點一線,感覺不算遠,但是,你真要走到對面去,就要面臨著體力和耐力的考驗。我們的每一名突擊隊員,每天沿著雜草叢生的山路巡邏,從山腳到山頂,再從山頂到山腳,每一趟巡邊下來,大家總是累得筋疲力盡。每天沿著界碑國境線巡查是必須完成的規(guī)定動作,而最大的障礙就是道路不通……隊員們每天需要克服蚊蟲叮咬,在密林雜草的山坡上來回穿梭巡查,突擊隊員們用腳步構筑起邊境牢固的防線。筆者了解到,廟壩村委會共成立8個臨時卡點黨支部,將強邊固防突擊隊員們充實到黨支部中,建強抵邊村民小組黨支部,黨員突擊隊們走街串巷,深入村寨、交通要道、農戶家中等地,采取現場講解、入戶宣傳等方式,宣講強邊固防政策和疫情防控相關知識,做好管邊控邊、“網格化”管理等工作,積極發(fā)揮群防群治的效能。

      在田蓬鎮(zhèn)廟壩村委會481號疫情防控卡點值守的廣南民兵們,是幾個年輕人,他們說,能參與“強邊固防”戰(zhàn)役,是這輩子最快樂的事情,遠離家鄉(xiāng)來到邊境,發(fā)揮著一名普通民兵戍邊衛(wèi)國的作用,心里很高興。

      “黨政軍警民”一盤棋,邊境無盲區(qū)。富寧縣充分發(fā)揮邊境管控“主力軍”作用,健全完善“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治邊動態(tài)管控機制,織密“一線防、二線查、社會面控”三道防護網,筑牢邊境防線。筆者看到,在田蓬鎮(zhèn)481號疫情防控卡點,群眾正在進行物防設施建設,“眼前是界樁、身后是祖國?!彼麄儗P者說,我們每周堅持不定時組織對邊境線、便道、小路進行巡防,每月組織突擊隊員、村社隊干共同巡邏,實現了巡邏、管控、防范和界樁維護常態(tài)化。

      “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邊疆的歌兒暖人心。清清泉水流不盡,浩浩林海根相連,軍民團結如一人,軍民聯防一條心?!备粚幙h廣大軍民堅持“守邊有責、守邊負責、守邊盡責”的使命和擔當,全力維護邊境地區(qū)繁榮穩(wěn)定。廣大強邊固防突擊隊員和應急處突隊員堅守在邊境一線,筑起富寧縣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以鎮(zhèn)守邊關、視死如歸的決心,堅決守護文山人民的平安與健康。

      (部分資料提供:富寧縣木央、田蓬鎮(zhèn)黨委)

      【作者簡介】 林浪平,筆名?,?,1965年9月生于云南文山,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民族文學》《小說月報》《詩神》《詩歌報月刊》《南國詩報》《邊疆文學》《含笑花》《文山日報》等全國各報刊,部分作品被收錄于《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精選》《新九葉集》《天鏡印月》《來自熱土的足音》《當代實力作家作品選》等書,長篇小說《七王傳奇》,長篇歷史文獻《滇南抗戰(zhàn)》在報刊連載。曾獲首屆全國情人島詩歌大獎賽優(yōu)秀作品獎,滇東南筆會優(yōu)秀作品獎,含笑文學獎,全國報紙副刊編輯獎等。

      猜你喜歡
      邊境網格群眾
      中尼邊境守護營
      邊境揚威
      少先隊活動(2022年9期)2022-11-23 06:56:08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網格題
      邊境小城馬斯特里赫特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始終和群眾融為一體
      當代陜西(2021年6期)2021-07-22 06:48:48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反射的橢圓隨機偏微分方程的網格逼近
      追逐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zhí)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台北市| 富源县| 烟台市| 台安县| 南乐县| 区。| 浑源县| 霞浦县| 雷山县| 淳化县| 乐至县| 秦皇岛市| 白山市| 同仁县| 台东县| 绵竹市| 法库县| 赤城县| 湾仔区| 蒙城县| 双辽市| 尖扎县| 云和县| 南华县| 苏州市| 华宁县| 正宁县| 玉树县| 华宁县| 涡阳县| 南投县| 滨州市| 宁夏| 华亭县| 黎城县| 山东省| 鄂温| 扎囊县| 高淳县| 阜新市|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