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胤宇
數字貨幣的出現與發(fā)展給我國的金融行業(yè)帶來了復雜的影響乃至于沖擊。從客觀上來看,比特幣、Libra等類型的虛擬貨幣出現與發(fā)展引的大量投資者關注,同時也對各個國家的金融監(jiān)管活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伴隨著法定數字貨幣的出現與發(fā)展,相關領域的研究也變得豐富起來,特別集中于金融會計層面的影響研究尤甚。本文首先介紹了數字貨幣的定義與發(fā)展概況,其次分享了數字貨幣對金融會計的影響,并基于該影響對相關因素進行了思考與解析,并在最后,對數字貨幣給金融會計帶來影響的應對策略進行了闡述,希望可以進一步改善金融會計行業(yè)的發(fā)展水平,為實現國家經濟的繁榮穩(wěn)定做出積極的貢獻。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數字化、信息化使得科技與經濟的發(fā)展速度日新月異,給我們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也改善了生產效率。數字貨幣的出現與發(fā)展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金融行業(yè)重要推動力量,在社會大環(huán)境背景下,以國家信用背書的法定數字貨幣推行更是成為行業(yè)發(fā)展的主要趨勢,而這會對整個金融會計行業(yè)帶來難以預估的影響。數字貨幣作為現金、銀行匯款之間的重要補充支付環(huán)節(jié),其本質上是基于區(qū)塊鏈技術來實現的一種新型支付方式。為了進一步分享數字貨幣給金融會計帶來的影響,現就數字貨幣的定位與基本發(fā)展情況分享如下。
一、數字貨幣概述
(一)基本定義
數字貨幣本質上是一種基于節(jié)點網絡或者數字加密算法產生的虛擬貨幣類型,該貨幣類型在金融科技創(chuàng)新的引導下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發(fā)展新階段必不可少的趨勢類型。數字貨幣根據性質可以劃分為私人數字貨幣、法定數字貨幣。
(二)發(fā)展概況
數字貨幣的概念最早出現于上個世紀的80年代,當時密碼學、貨幣學剛剛開始發(fā)展,一些小規(guī)模的私人數字貨幣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真正意義上的大規(guī)模數字貨幣出現于2009年,這一年比特幣以一種嶄新的加密形式出現于世人面前。同年6月,Libra幣發(fā)行,更是作為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的代表產品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歷經數年的發(fā)展,目前全球現存的數字貨幣總類型達到了2000多種,其中合并市值更是高達數千億美元。在數字貨幣中,法定貨幣的出現意味著國家背書條件下的數字貨幣得以發(fā)展,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的重要推動力。目前,巴西、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都陸續(xù)推廣基于分布式賬本模式的銀行清算管理體系。結合國際清算銀行的研究結果來看,近期對全球超過60個中央銀行進行調查后發(fā)現,有超過半數的中央銀行都在著手或者已經完成數字貨幣化的工作。其中,我國更是在2014年就開始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工作,并且已經進行了一些地區(qū)的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數字貨幣將替代傳統的移動支付模式,逐漸成為我國實現加密電子貨幣產品交易,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力量。
二、數字貨幣對金融會計的影響
數字貨幣的出現與發(fā)展給金融會計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挑戰(zhàn),簡單總結如下三個方面。
(一)對中央銀行會計的影響
從客觀上來看,數字貨幣的出現對中央銀行的會計業(yè)務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目前,中央銀行數字貨幣主要包括批發(fā)、通用兩種類型,根據類型的特征,其對于數字貨幣的敏感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數字貨幣的通用類型會對企事業(yè)單位與個人帶來影響,導致其直接成為中央銀行的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中介服務模式帶來巨大的沖擊。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需要新增有關于非金融企事業(yè)單位的債券部分,同時也要增設非金融事業(yè)單位與個人的存款項目,這會使得資產負債表的規(guī)模進一步增加,甚至會成為資產負債表的新發(fā)展類型,導致金融機構貨幣政策在調整實體經濟中的作用被削弱,一旦出現數字貨幣的收縮、擴張,則會導致實體經濟貨幣供應量的調節(jié)失靈,進而對金融機構、債權關系產生復雜的影響。純粹債務,目前中央銀行與商業(yè)銀行基于二元體系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關系,而數字貨幣的出現與發(fā)展會給商業(yè)銀行、發(fā)行基金以及現金流通帶來復雜的影響,以數字貨幣、發(fā)行代替部分紙幣。從屬性上來看法定數字貨幣與現金具有相同的屬性,所以在該模式下兩者需要共同納入到會計賬目的反映當中從而短期內對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政策產生影響。
(二)對金融機構會計的影響
金融機構是數字貨幣的持有者之一,而數字貨幣則會借助于自身的特質實現金融機構的改革,兩者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根據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財務報告框架要求,資產的定位與企業(yè)會計準則的定義情況中,數字貨幣是符合會計準則對于資產的概念要求的,可以確定為一項資產類型。盡管如此,數字貨幣歸于何種類型的資產,國內外都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觀點,還存在部分爭議。如將數字貨幣劃分為現金等價物、無形資產、存貨或者會計科目核算貨幣等等。會計的處理方法也會根據對其劃分的類型產生影響。對于中央銀行發(fā)行的數字貨幣而言,其本質上與普通的貨幣類似,但是其主要目的卻是替代現金,所以可以直接采用現金等價物的方式來進行處理。Libra等類型的貨幣,其屬性上不屬于法定貨幣,不過根據標的資產作為抵押價值來進行分類,實際上是具有貨幣資產的價值尺度與儲藏手段特征的,所以也可以根據貨幣資金來進行會計處理。盡管如此,這并不能夠表示所有的數字貨幣都可以納入到類似的會計分錄科目當中,特別是一些新型有息資產,需要在符合金融資產的定義要求條件下才能夠納入合理的分錄條目當中。
(三)對市場參與者的影響
數字貨幣對于市場參與者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與挑戰(zhàn)。會計確認與計量規(guī)則的清晰度具有密切的關系,一旦清晰度下降,那么數字貨幣的價值真實性就會存疑,進而導致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其中,金融機構、中央銀行之外的其他參與者,其本身屬于數字貨幣的持有方,需要在不清晰的會計確認與計量規(guī)則條件下開展交易與儲藏活動,此時很容易受到數字貨幣價格波動與非理性交易模式的影響,從而出現虧損問題。除此之外,難以通過會計信息真實反饋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結合現行的會計實務對于私人數字貨幣的確認方法現狀來看,將其作為金融資產的處理或者作為無形資產、存貨進行確認的情況均存在。不過,無論選擇何種會計處理方法,都需要面對一定的問題與挑戰(zhàn),這與數字貨幣的基本特征、作用以及持有者的持有目的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除此之外,從會計計量角度上來看,私人數字貨幣具有價格波動的問題,交易缺乏理性的可能性較高,同時本身交易量不大,所以更容易出現道德風險與法律風險,也就是其更容易出現不符合會計公允價值特征的情況,所以這些特征都需要納入到市場參與者的影響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