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超
全國優(yōu)秀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德育),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溫州市名班主任等。致力于學生問題藝術化教育的研究,該課題獲浙江省教育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并獲得全國“十三五”教育部重點立項資助。著有《教師藝術應對學生問題36記》《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等4部著作。
人在遭遇質疑,面對矛盾、困難、挫折,出現選擇性障礙時,都會心生波瀾,出現負面情緒。若這些情緒長期無法排解,就會使人焦慮,甚至引發(fā)心理疾病。
青少年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尚處于發(fā)展階段,故需要教師引導,教授他們情緒調節(jié)策略。筆者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正向思考、培養(yǎng)自信、敢于決斷、突破自我”四條情緒調節(jié)策略,有效引導學生走出情緒困境。
策略一,學會正向思考
教師不經意的提醒或批評,同伴無意識的責怪或舉動,一個漠視的眼神,都可能使一些個性內斂,不善于表露自己情緒的學生郁悶。此時,他們要學會正向思考。
正向思考,是調整情緒的有效方式。如,學生被教師批評,心里應該想到教師是在幫助自己改掉壞習慣,是重視自己的一種表現;同學責怪或不理睬自己很常見,自己有時也有這樣的舉動,但是并沒有惡意,大家的關系也沒受到影響。學生這樣正向思考,才會有積極主動的表現。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正向思考呢?
“兩難思辨”及“身臨其境”是培養(yǎng)學生正向思考的有效方法。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或問題事件引領學生進行“兩難思辨”。如,Q同學在日記中提到C老師已經一個月不理睬自己,此時,C老師可以利用班會課引導全班學生思考兩個問題:是否真的存在C老師不理睬某個同學的現象?為什么有的同學會有這樣的感覺?學生的思想互相碰撞,C老師可以洞察不同心態(tài)學生的感受和思考,從而引導學生跳出“當局者”視角,從更加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最后形成共識:這只是老師無意而學生“有心”的行為,應以豁達的心態(tài)去面對。最后,C老師還表揚這位同學敢于袒露自己的心聲,呼吁全體學生要通過合適的途徑表達情緒。
“身臨其境”,即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什么時候給學生帶來了壓迫感,或讓學生認為教師不理睬他。談談自己那時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從而明白很多誤會只是無中生有,通過正向思考來平衡自己的內心沖突。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心情起伏不定的時候找點事做,或運動一下等,以此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正向思考是緩解不良情緒的有效策略,只有擺正心態(tài),才能讓自己幸福。
策略二,培養(yǎng)自信心
自信,是個體對自己成功應對特定情境能力的預估,是自我肯定的內在表現,與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較為接近。自信的人,往往思想更加積極,情緒更加穩(wěn)定,對外部矛盾的處理較為平和,面對挫折及困難時,心理調節(jié)與平衡能力也特別強。
自信可以培養(yǎng)。那么,如何培養(yǎng)自信心呢?
第一,假裝自信。心理學研究發(fā)現,不自信時可以假裝自信,比如我們經常提醒學生抬起頭來,走快點,說話大聲點,這些都是促進自信的方法。堅持去做,行為也會刺激大腦,個體就會慢慢自信起來。
第二,練習微笑?!斑肿煨Α笔亲孕诺谋憩F,亦能讓人看到自己內心的美好與善意,從而調動自己的情緒,讓內心變得更加豁達,更加快樂。D老師就是這樣的,不僅自己總是“咧嘴笑”,也要求班上的學生“咧嘴笑”,進而帶出了一個陽光的班集體。
第三,學會接納自己。一是正確認識自己身體、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缺點,不因自身的短板而自卑;二是正視和欣然接受身邊發(fā)生的事情,讓自己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消除悲觀心態(tài)。
說話時正視別人,當眾發(fā)言等亦是培養(yǎng)自信的好方法。
策略三,主動解決,敢于決斷
主動解決和敢于決斷,是走出負面情緒的重要方式。內心沖突時,要主動反思并厘清所處角色和自身狀態(tài)是否匹配,理性分析矛盾根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所謂“優(yōu)柔寡斷,愁上眉頭”,敢于決斷、主動解決才能消除負面情緒。
內心猶豫的學生容易壓抑內心的憤怒或者委屈,甚至強顏歡笑。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加重內心的沖突,讓自己的負面情緒更加強烈。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三點:一是主動解決,不能因為害怕犯錯或者爭吵而退避,被侵犯要主動亮明自己的態(tài)度,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二是敢于決斷。遇事不要拖泥帶水,要敢于決斷,大膽表露,才能及時化解不良情緒。三是尋求幫助。可以向家人或朋友釋放自己的情緒,這樣不僅能迅速得到同情及安慰,還可以讓親友幫忙分析或整理思路,以便更加客觀理性地面對負面情緒。若尋求親友無果,要及時向心理老師或心理醫(yī)生求助。
策略四,學會突破自我
有的學生會壓抑自己的情感,把那些不能接受的想法、念頭統統隱藏起來。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學生重新規(guī)劃、設定目標、發(fā)揮優(yōu)勢、付諸行動、精進提升,讓學生獲得自我突破,從而真正實現自我超越。
將內心的能量注入另一個領域,這不是簡單的發(fā)泄,而是轉移注意力,這需要強大的決心和意志力。教師引導和激勵學生時,要對學生進行意志力培養(yǎng),讓學生看見自己的優(yōu)勢,從而堅定信念。學生K喜歡打籃球,運球、投籃都不錯,可因為身材瘦小,始終未能入選學?;@球隊。他十分泄氣,班主任與他交流時表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鼓勵K學生可以從其他方面突破,比如努力學習提高成績,訓練語言提高交往能力,或服務他人提升管理能力。接著,K同學除了努力學習之外,還熱心服務同學,不斷提高綜合能力,在參加學生會主席競選時,高票當選。
突破的意義在于鼓勵學生跳出“舊我”成為“新我”,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毅力,教師要不斷鼓勵與支持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走出情緒困境,走向成功。
“四策”讓學生學會用理性代替矛盾心理,對自己始終保持高度覺察,讓自身的人格得到很好發(fā)展,從而走向健康,走向快樂。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