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偉,李 芬,李朝緒,楊福孫,吳少英,覃偉權
(1.海南大學,海南 ???570228;2.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海南 海口 571399)
椰心葉甲嚙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ere)是重大危險性外來有害生物椰心葉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的蛹期寄生蜂[1],自2004年引進后,形成了一套繁蜂技術[2-3]。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現(xiàn)有的繁蜂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有研究報道,對繁殖容器進行改進可以有效的提高繁殖效率[4],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注意力放在繁殖的工具上[5]?,F(xiàn)有的繁蜂盒存在密閉性較差,無通風孔,添加寄主困難等問題。針對于此,本研究介紹一種適用于極小寄生蜂室內(nèi)繁殖的繁蜂養(yǎng)殖盒,以期提高椰心葉甲嚙小蜂的室內(nèi)繁殖效率。
繁蜂養(yǎng)殖盒的硬件結構如圖1—圖4所示,包括底托1、盒體2(19 cm×13 cm×6 cm),第1盒蓋3(18.9 cm×12.9 cm×3 cm)、加蛹通道4(10 cm×<12.9 cm×5 cm)、第2盒蓋5(10 cm×<12.9 cm×<5 cm)、抽拉框6(15 cm×12.8 cm×1~3 cm)、紗布網(wǎng)7。
圖1 繁蜂養(yǎng)殖盒立體圖的結構示意圖Fig.1 The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ereo diagram of the breeding box of parasitoids
圖2 繁蜂養(yǎng)殖盒右視圖的結構示意圖Fig.2 The 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ight elevation of the breeding box of parasitoids
圖3 繁蜂養(yǎng)殖盒俯視圖的結構示意圖Fig.3 The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vertical diagram of the breeding box of parasitoids
圖4 抽拉框的結構示意圖Fig.4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pull box
本設計的特征在于底托1上固定連接有盒體2,盒體2的上端通透,并且其上端還活動連接第1盒蓋3,第1盒蓋3的頂部設有開口,固定連接有加蛹通道4,加蛹通道4的上端通透,活動連接第2盒蓋5,加蛹通道4的內(nèi)壁開設有抽拉槽,活動連接抽拉框6,其內(nèi)側(cè)固定連接有紗布網(wǎng)7。
其中第1盒蓋和第2盒蓋與盒體(加蛹通道)為卡槽結構(即卡合凸起與卡合凹槽扣接,保證連接緊密),紗布網(wǎng)7的網(wǎng)孔大小為1~5 mm(根據(jù)飼養(yǎng)的寄生蜂種類選擇)。
請參閱圖1—圖4,本設計提供一種技術方案:盒體2的上端設置有第一卡合凸起,第1盒蓋3的底部開設有與第一卡合凸起扣接的第一卡合凹槽,連接緊密,避免寄生蜂拋出。第1盒蓋3的頂部開口固定連接有加蛹通道4,其上端活動連接有第2盒蓋5,與第1盒蓋相同,第2盒蓋與加蛹通道設置卡槽結構。并且第1盒蓋3和第2盒蓋5上設置紗布網(wǎng)結構,實現(xiàn)透氣。
加蛹通道4的內(nèi)壁開設有抽拉槽,活動連接有抽拉框6,其厚度與抽拉槽的厚度相吻合,抽拉框6的內(nèi)側(cè)固定連接有紗布網(wǎng)7,既可以透氣,也可以防止蜂跑出。
在日常的飼養(yǎng)工作中,往往需要向飼養(yǎng)盒中添加寄主蛹,本設計簡化了該步驟,當向盒體2中添加寄主蛹時,先將抽拉框6完全插進抽拉槽中,打開第2盒蓋5,將寄主蛹倒在紗布網(wǎng)7上,接著關上第2盒蓋5,向外抽走抽拉框6,寄主蛹被抽拉槽阻擋,寄主蛹即掉落到盒體2中。值得注意的是,抽拉框6不可以完全從抽拉槽中取出,防止蜂從抽拉槽通透的一側(cè)跑出。
本研究針對原有養(yǎng)蟲盒在繁殖極小寄生蜂上的缺陷,設計的一種適用于極小寄生蜂的繁蜂養(yǎng)殖盒。本設計在盒體和盒蓋處設置卡槽結構,連接緊密,不需在繁殖過程中再使用透明膠帶粘住盒體連接處;在加蛹時不需打開盒蓋,導致蜂跑出;各盒蓋均設計紗網(wǎng)結構,不需要再自己裁剪粘貼紗網(wǎng)。本設計在繁蜂過程中,可以有效減少寄生蜂資源浪費,相較之前工序更加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