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敏 陳寶霞 馮新恒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心內科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學與調節(jié)肽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1
心力衰竭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1]。中國2003 年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35~74 歲的成年人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為0.9%[2]。由于人口老齡化加速,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發(fā)病率上升,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使心臟病患者生存期延長,我國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呈持續(xù)升高的趨勢[3]。心力衰竭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4-7],接近80%的患者在心力衰竭住院后的5 年內死亡[4]。因此,提高心力衰竭高?;颊邔π牧λソ叩恼_認知,及時識別心力衰竭的癥狀,并及時就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8-9]。2001 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及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指南提出心力衰竭分期的概念[10]。A 期為有心力衰竭高危因素的患者;B 期為有結構性心臟病,但無心力衰竭臨床表現(xiàn)的患者;C 期為有癥狀的心力衰竭患者;D期為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A 期和B 期均為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提高這些患者對心力衰竭的認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解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對心力衰竭的認知,以及心力衰竭知識講座提高認知的作用,本調查針對心力衰竭高危人群舉辦心力衰竭知識講座,并在講座前后分別進行心力衰竭認知的問卷調查現(xiàn)報道如下:
2019 年6 月至12 月,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心力衰竭防治小組針對心力衰竭高危人群舉辦心力衰竭知識講座6 次。參加知識講座的患者為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和門診就診的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符合2001ACC/AHA 心力衰竭A 期和B 期的診斷標準[10];③同意參加本調查。排除標準:①已經(jīng)診斷為心力衰竭;②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本研究經(jīng)過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心力衰竭知識講座每次1 h。在講座前后發(fā)放關于心力衰竭認知的調查問卷。問卷分為2 個部分。第1 部分在講座前發(fā)放,并在講座前填寫完成后收回,內容包括“是否聽說過心力衰竭”“是否有親屬被診斷過心力衰竭”“平時獲得健康有關知識的渠道”和對心力衰竭的認知。第2 部分在講座結束后發(fā)放,填寫完成后收回,內容包括“心力衰竭知識講座是否有必要”和對心力衰竭的認知,有關對心力衰竭認知的問題與第1 部分相同。心力衰竭的認知有5 個方面,內容涉及心力衰竭的病因、嚴重程度、臨床表現(xiàn)、就診和自我管理。對回收的問卷進行評分,講座前后問卷滿分均為100 分,其中關于心力衰竭的病因為32 分,嚴重程度10 分,臨床表現(xiàn)25 分,就診情況8 分,自我管理25 分。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加心力衰竭知識講座的心力衰竭高?;颊?20 名。發(fā)放調查問卷420 份,回收363 份,最終合格的問卷為345 份,有效回收率為82.14%。研究對象年齡32~89 歲,平均(68.1±11.7)歲;男121 例(35.1%),女224 例(64.9%);文化程度大學及以上者占88.4%。多數(shù)患者表示聽說過心力衰竭,22.0%的患者有親屬被診斷過心力衰竭。獲得健康知識的渠道以電視(71.3%)和微信(56.5%)居多。
表1 心力衰竭高?;颊呋举Y料(n=345)
2.2.1 患者對心力衰竭的病因、嚴重程度、臨床表現(xiàn)的認知情況 心力衰竭的病因方面,選擇冠心病、高血壓者較多,而選擇心臟瓣膜病、心肌炎、擴張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腎病者相對較少,能夠將所有以上疾病均選擇正確者只有15.7%。關于心力衰竭是否嚴重,73.6%患者認為心力衰竭非常嚴重,有13.0%患者認為是年齡增加所致,并不十分嚴重。關于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xiàn),選擇活動后呼吸急促和疲勞乏力者較多,而選擇半夜氣短憋醒、腿踝腫脹、呼吸困難需要墊高枕頭才能入睡者相對較少,能夠將上述5 項均選擇正確者僅有19.1%。見表2。
表2 患者對心力衰竭病因、嚴重性和臨床表現(xiàn)的認知情況(n=345)
2.2.2 患者就診和自我管理情況 僅有59.4%的患者表示出現(xiàn)了上述的心力衰竭癥狀,會盡早就診。自我管理方面,多數(shù)患者認為應該規(guī)律用藥,但只有37.1%的患者認為應該限制飲水量,甚至有10.4%的患者認為應該多飲水。關于運動,59.1%的患者認為應該適當運動,9.3%的患者認為應該嚴格限制活動。僅有28.4%的患者認為應該避免感染。知識講座對心力衰竭認知的幫助97.7%的患者表示心力衰竭的知識講座有必要。講座后的調查問卷顯示,關于心力衰竭的認知有明顯的提高。見表3。講座后得分[(60.2±23.3)分]高于講座前[(86.4±20.3)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不同性別、心力衰竭分期患者講座前心力衰竭認知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不同性別、年齡、心力衰竭分期患者講座后心力衰竭認知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心力衰竭認知得分的相關因素分析(分,)
表4 心力衰竭認知得分的相關因素分析(分,)
本研究顯示,盡管96.2%的患者表示聽說過心力衰竭,甚至22.0%的患者有親屬被診斷過心力衰竭,但對心力衰竭的認識仍存在很大不足。
在心力衰竭的病因方面,能夠認識到冠心病、高血壓可以導致心力衰竭者較多,這可能與這兩種疾病患病率高、公眾的相關科普知識較多有關,但是對其他導致心力衰竭疾病的了解則存在很大不足。有13.0%的患者認為心力衰竭是年齡增加所致,并不十分嚴重。實際上,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盡管老年人是高發(fā)人群[11-13],但并非年齡增加所致,且該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都非常高[4-7]。關于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xiàn),認識到半夜氣短憋醒、墊高枕頭才能入睡、腿踝腫脹者較少,而實際上這3 個癥狀、體征是心力衰竭非常重要的臨床表現(xiàn)[1]。關于就診情況,只有56.4%的患者表示出現(xiàn)了心力衰竭的上述癥狀,會盡早就醫(yī)。
然而自我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qū)。心力衰竭的治療中限制飲水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14-16],只有37.1%的患者認識到應該限制飲水量,甚至有10.4%的患者認為應該多飲水。心力衰竭患者應該從事適當?shù)倪\動,有助于提高運動耐量,并改善預后[17-19]。但是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59.1%認為應該適當運動。心力衰竭患者避免感染非常重要,因為感染是心力衰竭加重的常見誘因之一[20-21],但僅有28.4%的患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知識講座對心力衰竭的認識有很大的提高。絕大多數(shù)患者認為知識講座非常有必要。在講座后,患者對心力衰竭的認識有顯著提高。
講座前得分女性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更多關注健康有關[8]。講座后得分<65 歲患者高于≥65 歲患者,與老年人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有關,提示在健康教育中要更多關注老年人,反復宣教[22]。參加調查人員獲得健康知識的渠道以電視、微信和健康教育為主,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方式進行心力衰竭的知識宣教。
綜上所述,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對心力衰竭的認識存在很大不足,知識講座后認知有明顯的提高。本研究提示對心力衰竭高危人群進行心力衰竭知識的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