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亮
東長安街路南的臺基廠大街1號,即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的辦公地,原是清末民初之意大利使館所在地。最開始意大利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江米巷與臺基廠交叉路口東北角的民宅設立公館?!傲x和團運動”后,意大利將使館移到了如今的位置,與原奧地利使館、原英國使館相鄰。
如今的大院兒正門朝東,南北各有一門房,四坡頂,紅磚為墻;兩扇鐵花大門,將門房相連。2001年,使館舊址被公布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我們進入大門后,先到左手的老干部活動中心。這個坐南朝北的二層小樓,原來是舊使館的接待用房。工作人員打開一層靠中間的房間后,我們馬上被眼前富麗堂皇的清真式裝飾所震撼:這個傳說中的“香妃廳”終于被我們看到。室內四面墻都有大鏡子,角柱上有阿拉伯文樣的“楹聯(lián)”,字體如花紋般美麗。后來我請三個不同的回族朋友鑒定,他們又委托不同的阿訇,才知道文字是“99尊名”的部分用語,這些經文常見于伊斯蘭建筑的裝飾。
每面鏡子上邊,都做成傳統(tǒng)清真式(葫蘆狀)木制造型,想想這彎曲的弧度需要多少人工和時間。在屋頂部分,類似中國古建的“藻井”位置,可見金黃的裝飾與往下接地的柱子。這柱子上部,又細分為三層:一層似蓮花瓣,上有花紋;二層似一面一面的隔扇窗,每扇上面都有圖案;三層就是雕刻的經文。
前幾年有學者考證,這樘裝修原在圓明園西洋樓的“方外觀”?!胺酵庥^”建于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是專為當年入宮的維吾爾和卓氏“和貴人”(即傳說中“香妃”)而建,其形式仿自西班牙著名的伊斯蘭阿爾罕伯拉王宮中的“獅子院”。1901年后,意大利在清代堂子范圍內興建使館,可能在那時從某個地方拆來的。
后期我們查了些資料,沒有查到“圓明園香妃廳被移至此”的記載。姜中光和王世仁兩位作者在《東華圖志》里寫道:當時西歐的豪宅流行異國情調的裝飾,在這里出現(xiàn)伊斯蘭式裝修,也許就是當時的風尚。
我們隨工作人員再往南側進入另一個房間,就見到地板上的圖案,即“墨索里尼的權杖”了。許多年來工作人員并不知這花紋的名字和寓意,地板上東側有一個同樣的花紋施工時被抹掉了。2014年意大利原總理普羅迪到訪友協(xié),他跟這里的領導解釋說這叫“墨索里尼的權杖”!這樣大家才得知原委。前總理感嘆說:這圖案能在中國被發(fā)現(xiàn),也太神奇了!
房間北墻東西還各有一水池,墻面局部和地下的水池,都雕刻得很精美和細致。
房間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個壁爐,壁爐兩側有小石柱。經辨認,柱身上雕刻著站立的獅子!在旁邊的房間,工作人員讓我們看了屋頂四周的“百子圖”。如同相框一樣,暗紅色調的“畫”被鑲在高處,畫中的中國胖娃娃都有著生動、可愛的面龐。
出了接待房到對面即大門右側的“友誼館”,這座二層小樓原是使館官??;1949年以后成為國際主義人士路易·艾黎在京的住處。
我們進入一層大廳,走廊兩側各有一巨大的衣帽鏡。鏡子邊框上有編號,據(jù)說此物來自圓明園。
因為此樓正在修繕,我們只在一層的房間看了看。各個房間的地板都是木制的,未來紀念館的新貌值得我們期待。
我們繼續(xù)向大院兒西部走,能看見坐西朝東的原教堂。此建筑為單層,紅色磚砌筑。房頂是四坡瓦頂,門窗和檐部用灰白石材。
在原教堂的東南,有二層樓宇是過去使館的主樓,坐南朝北。由于進深大,此樓東、西和北部都有門通往室外。外墻也是紅磚,窗套、檐部都用石材。地下室有弧形窗,裝飾有鐵花。
值得一提的是,主樓北部正門處有較大廣場,左右(即東西)還各有一銅獅。東側銅獅為雌,左爪下有嬉戲的幼師;西側銅獅為雄,右爪下有繡球。我們撩開基座周圍的綠植,六個銘文清晰可見:大清嘉慶年造。這對兒折耳銅獅,按《東華圖志》記載,說是源自圓明園。但坊間也有“源自北海公園闡福寺山門前”的說法,還有當年標注著意大利文的明信片為證……
在主樓的東邊,有通往大院兒東門的甬道;甬道的“隔離墩兒”,是漢白玉的石雕構件。初步辨認,這兩個構件我認為是古建“望柱”的上部,云紋很清楚。
在原教堂的西部,至今還有一堵老磚墻,南北向。墻的西部現(xiàn)在是其它單位,不屬于“友協(xié)”。這里很少有人過來,靜悄悄的。因為南部有建筑擋著,我們順著老墻從北往南走,如同進了死胡同,之后再從北邊出來。
我們從老墻邊上走,發(fā)現(xiàn)有的墻磚上還留著刻字。比如X戶孫杰為萊州府造;崇禎元年窯戶朱文作頭劉虎造。
按著我們的理解,當年為建造這使館,工程方面用了大量的老城墻磚,比如明代的磚為材料。而清以后隨著時代的轉換明清時期的城墻、城樓幾乎都消失了,在此處有了“隔離墻”的用處,也是一種遺跡的保護吧。
我們轉到大院的北部,還能見到原使館遺存的北門。按民國時《燕都叢考》提供的簡圖,此門通往意大利兵營。雖然門早已被堵且不能通行,還能看見門兩邊的方形柱,以及西側柱子旁帶屋檐的崗亭遺存。如今遺存的北門下擺著不知來處的香爐一鼎,周邊散落著各種石材構件。
北門西,還保留著相對長一些的護墻:墻上有射擊孔,孔下有若干半圓的“券門”,灰色磚質地。筆者馬上想到故宮東六宮處的“堆拔房”,不知是不是也是過去衛(wèi)兵所用。 如今作為文物,此處有玻璃擋板圍護,上有出檐保護。
時光飛逝,120年過去了,新時代的中國已經變得越來越富強。
我們記錄著當下的所見所聞,在緬懷中會繼續(xù)前進的步伐!
◆作者系北京史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