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婷 潘俊才
新豐縣黃磜鎮(zhèn)黃沙坑村是位于該縣西北部的一個偏遠山村。革命戰(zhàn)爭年代,該村是中共新豐縣委和革命武裝部隊的重要根據地和可靠大后方。這里還是東縱部隊和江北人民自衛(wèi)總隊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中共新豐縣委也多次在此召開重要會議、舉辦干部培訓班,甚至在這里辦公。
黃沙坑村紅色歷史文化陳展室外面,佇立著一座刻有“革命功高—黃沙坑”的銅色群像雕塑。這座雕塑所呈現的歷史是1949年8月1日在遙田江下村舉行的粵贛湘邊縱隊北江第一支隊成立典禮上,北一支隊司令部、政治部向黃沙坑村授予的“革命功高”錦旗,以表彰黃沙坑人民為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
村民房屋建聯絡站
1945年3月,時任磜頭黨支部副書記的張雪齋在黃沙坑嶺下圍建立交通情報站,進行情報聯絡和人員輸送。
游擊隊員開展聯絡工作和居住的房子,有幾間是黃沙坑82歲老人張堯邦的祖屋。張堯邦的伯父張觀胡當時參加了黃沙坑農會,不僅帶領家人大力支持革命,還開放自家祖屋給游擊隊員使用,成為黃沙坑革命隊伍的戰(zhàn)斗堡壘之一?!爱敃r張雪齋就住在我們家里,”張堯邦老人說,“參加游擊的有一百多人,有的(住不下了)就到山上搭棚住?!?/p>
藏在深山里的大水缸
當時黃沙坑村農民普遍貧困,富農、中農很少,大多都是貧農,但為了支持革命事業(yè),他們仍捐出為數不多的口糧,保障革命隊伍的日常糧食供給。親身經歷過當年捐糧過程的老人張名遠至今還記得當時捐過糧的人的名字:張家雙、張家宅、張家廣、張家訪……
由于國民黨偽聯防隊經常到黃沙坑“掃蕩”和掠奪,籌集到的糧食不敢放在村民家里。據張堯邦老人回憶,當時村民跟游擊隊員約定好,在高山(地名)里藏了幾個能裝150多斤糧食的大水缸,每次籌到的糧食都放在里面,游擊隊員需要時就去找那些水缸。
除了為游擊隊員提供糧食外,黃沙坑人民還積極為部隊捐糧。據史料記載,1945年6月,林鏘云、王作堯、楊康華指揮東縱部隊部分主力挺進粵北開辟五嶺根據地,8月途徑黃沙坑時,張雪齋等人挨家挨戶發(fā)動群眾捐糧,僅這一次,就籌集到糧食3000多斤、生豬10多頭,以及蔬菜等一批日常用品,大大保障了部隊的糧食供給。
三年里沒有一個新生嬰兒
為了應對國民黨當局的“清鄉(xiāng)”“掃蕩”,共產黨人帶領黃沙坑人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清剿”斗爭,黃沙坑人民也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解放戰(zhàn)爭期間,僅黃沙坑被國民黨捕殺、槍殺的就有10人,燒毀房屋20多間,被劫掠的財物無數。
1948年春節(jié)期間,國民黨反動派四面圍攻黃沙坑,企圖殲滅時任中共新豐縣委書記梁泗源帶領的部隊。全村除張友三一人突圍以外,黨員、村干部、群眾共80多人被連夜押往翁源周陂圩。黨支部委員張海邦、民主鄉(xiāng)長張羅佑、民兵張榮發(fā)、張化邦4人慘遭殺害。
即便如此,黃沙坑人民仍不懼犧牲,積極支持革命事業(yè)。至解放前夕,全村有16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有26人參加游擊隊,有組織的武裝基干民兵30多人,全村沒有一個農會會員或民兵隊員向敵人“自首”,沒有一個人叛變。為了應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燒殺搶掠,村民常年睡在山上,夫妻常年分居,在三年解放戰(zhàn)爭期間,全村沒有一個嬰兒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