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魯迅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沈陽 110004]
⊙呂明宸 [沈陽碩峰商貿有限公司,沈陽 110141]
一般而言,藝術接受效應主要有娛樂、教化和認知三大效應。其中,娛樂效應是指人們本著消遣娛樂的接受動機,進行藝術接受活動,從中獲得審美愉悅,使身心得以愉快和休息。在某種意義上,它是指人在藝術接受中通過自身“原始欲望的宣泄和升華產(chǎn)生了消除心理壓力的愉悅感”,是藝術游戲所帶來的效果。作為藝術接受的基本效應,娛樂效應常常成為教化效應和認知效應得以實現(xiàn)的必要基礎。尤其是在當今消費文化成為主要文化形態(tài)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藝術接受的娛樂效應倍受關注,獲得凸顯。對其進行歷史回顧與當下審視,有助于我們清醒地面對藝術接受的現(xiàn)實,積極探尋藝術健康發(fā)展之路。
藝術接受的娛樂效應古已有之。娛樂效應即令人產(chǎn)生快感的效應,它集中于感性層面,通過知覺、表象的奇特或意外組合,借助于某種突發(fā)性刺激或者引發(fā)某種本能欲望,使人歡悅與興奮。古希臘的學者亞里士多德就曾指出,追求本能的正當需求和欲望的合理滿足以及情感的慰藉歡愉是人們應有的權力。人們可以通過藝術獲得快感愉悅。他說:“人們都承認音樂是一種最愉快的東西……人們聚會娛樂時,總是要弄音樂,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確使人心暢神怡?!睂Υ耍诟駹栆苍兴撌?,他說:“藝術的目的應被規(guī)定為:喚醒各種本來睡著的情緒、愿望和情欲,使它們再活躍起來,把心填滿;使一切有教養(yǎng)的人或無教養(yǎng)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人在內心最深處和最隱秘處所能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在賞心悅目的觀照和情緒中盡情歡樂?!睆闹胁浑y看出,娛樂是藝術的基本目的所在,通過藝術接受實踐,無論是普通大眾還是上層人士都能獲得的接受效應。在我國古代,藝術接受的娛樂效應也備受人們關注?!抖Y記·樂記》曾闡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文中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核囆g帶給人們愉悅快樂,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接受,不同人所獲取的快樂不同,因而從儒家觀點來看,應當對娛樂給以適當?shù)囊?guī)約,方能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元代文人畫家倪瓚曾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繪畫的筆墨游戲帶給人的是消遣娛樂罷了,其中的隨性、灑脫溢于言表。
藝術接受的娛樂效應經(jīng)常與藝術接受的教化效應相伴隨,這其實是一種感性與理性在藝術中的融合,教化的意蘊通常是倫理性的,娛樂的感性形式因素被圍繞這類意蘊組合起來,從而成為寓教于樂的藝術形式。古羅馬學者賀拉斯曾鮮明地提出“寓教于樂”的藝術接受效應,他認為:藝術對人的勸諭教化,只有借助其娛樂效應,使人喜愛,才能得以實現(xiàn),這是符合接受者意愿的。我國儒家也強調借助藝術的娛樂作用來對人進行品格培養(yǎng),“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則是很好的例證。通過藝術令人愉悅的功能,使人格培養(yǎng)的枯燥艱辛轉化為藝術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藝術接受的教化效應得以凸顯,居于主導地位。高蹈的藝術創(chuàng)作目的在于引領人類的思想前行和社會進步。精英藝術家以其高瞻遠矚的目光,超越于世俗社會,喚醒民眾的心智,燃起解放的火炬,勾畫美好的愿景,帶領眾人奮力前行。如我國從“五四”時期開始,藝術就總是與民族存亡緊密相連,仁人志士希冀通過藝術接受改造民眾的思想,從而改造社會。直到新中國成立,在半個世紀的艱難歷程中,藝術始終不渝地堅守著其啟蒙人心、改變世界的教化理想,帶來民眾的新生。20 世紀80 年代初,藝術再次發(fā)揮其啟蒙功能,打破沉悶的風氣、解放民眾思想,去除僵化的政治色彩,這些確實給人們的藝術接受帶來新生。但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消費時代的到來,藝術接受的教化效應日漸潛隱、弱化,多年來備受壓制束縛的藝術接受的娛樂效應以井噴之勢進行逆襲,成為藝術接受的主導效應。
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等,消費文化形成潮流,沖擊著中國當代社會的每個角落。藝術接受者往往不愿意將自己投入傳統(tǒng)的、崇高的、凝重的意義世界中對其進行頂禮膜拜和深入探究,而是將藝術接受當成信手拈來之事,悠然自得地從中獲得消遣娛樂的接受效應。“娛樂片”的熱潮、“痞子文學”的盛行、趙本山小品的熱播等,都反映了當下人們逃離傳統(tǒng)的精英藝術,青睞大眾娛樂藝術,渴求從藝術接受中獲得娛樂效應滿足的文化現(xiàn)實。那么,今天藝術接受中娛樂效應得以凸顯的原因何在?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藝術接受的娛樂效應能夠滿足人的本能需求?!坝螒蚺c宣泄”是人的本能需求,是人的鮮活的感性生命的流露方式。盡管這一本能不可避免地帶有低俗化,但是沒有它們,人的真實的感性生命是無法想象的,人性的偉大也正是在于對這種尋常性的不斷逾越而邁入更高層次。董學文和張永剛兩位先生也曾以文學為例對此予以肯定。他們說:“我們必須把游戲與宣泄視為文學人間情懷的基礎,這不僅不會減低文學的文化地位和文化檔次,相反,它正好更為充分地突出了文學的文化價值以及這種價值的真實性與可行性?!蓖ㄟ^對承載著人類的本能和感性生命的文學藝術作品的接受,人們獲得娛樂的快適愉悅和生命的感性體驗。這種“游戲與宣泄”的娛樂效應是文學藝術的基本效應,純粹的審美、道德教化和世界認知等都是以此為基礎的。在當今消費文化的社會場域中,藝術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藝術化這一社會文化現(xiàn)實,更是要求文學藝術“必須以自身的游戲方式來映襯、切合生活的游戲方式。這種方式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注重娛樂性”。于是,在人們關注藝術接受所帶來的娛樂效應之時,文學藝術也實現(xiàn)了其自身的現(xiàn)實價值。
第二,消費文化帶來當下人們獲得娛樂效應滿足的現(xiàn)實境況。德國拓樸心理學派曾通過實驗證明出:尋求補償是人的天性,人對不能完成的工作尤其念念不忘,但是通過“代替滿足”可以彌補過去的遺憾,即把未完成工作替換為在性質上類似的工作,通過完成相似工作,人們可以獲得滿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現(xiàn)象到處都是,如沒錢買昂貴時髦的衣服,我們就通過到時裝店逛一圈、試穿一通來滿足自己的購買欲求,等等。在所有的“代替滿足”中,文學藝術活動是最愜意、最徹底,也是最具有永恒魅力的,因為它是理想的結晶,是幻想的升華。就藝術接受效應而言,道德教化對藝術和人的思想束縛、娛樂效應的缺位,使人們極力尋求“代替滿足”。當代“代替滿足”求而不得,就形成了人們對娛樂效應的念念不忘、無法釋懷。自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市場經(jīng)濟的勃興和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消費文化在中國應運而生,滲透浸濡社會的每個角落。一方面,社會文化的轉型,使大眾娛樂文化如潮水般而來,滿足了民眾長期焦渴的娛樂需求,補償了藝術接受中娛樂效應的缺失。長期的念念不忘一旦獲得補償機會,則一發(fā)不可收拾,其所反彈、爆發(fā)的補償?shù)男睦碛罅钊苏鸷?。另一方面,置身于消費文化這一歷史語境中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有著強烈的物質欲望,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工資收入難以滿足其奢華享受的需求,所以在當今藝術作品中尋找“代替滿足”,幻想自己成為文學藝術作品中的白富美或高富帥,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和超絕卓然的容貌,盡情享受精彩人生。而時下買方占主導的市場運行邏輯,也催生了一大批此類藝術作品的產(chǎn)生,恰好滿足人們的幻想需求。
盡管藝術接受的娛樂效應是不可或缺的,接受者在其中能夠獲得身心的歡愉和滿足,但是當前我們也要防止藝術接受效應的過度娛樂化,否則將印證奧爾德斯·赫胥黎先生所擔心的“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正視藝術接受效應問題,重新回歸到“寓教于樂”或許是我們今天藝術接受中娛樂效應的理想歸宿。教化效應、認知效應與娛樂效應進行適時適度地融合,這不僅會使廣大接受者的藝術趣味得以提升,也會通過大眾的藝術接受反作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等,從而引領藝術步入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軌道。
①楊春時:《文學概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頁。
②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 45頁。
③〔德〕 黑格爾:《美學》(第1卷),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57頁。
④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 65頁。
⑤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版,第702頁。
⑥⑦ 董學文,張永剛:《文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251頁,第251頁。
⑧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前言》,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