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光
摘要
品析語言作為實現(xiàn)文本細讀的主要方式,一直是散文教學的重點。教師采取的品析語言教學方式主要有示范引領式、發(fā)現(xiàn)總結式和聚焦“錘打”式。這三種教學方式或側重于教師的指導和示范,或側重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或側重于教學目標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學情,選擇合適的方式。
關鍵詞
品析語言 示范引領 發(fā)現(xiàn)總結 聚焦“錘打”
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品析語言是教學的重點,是實現(xiàn)文本細讀的主要方式。如何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才能幫助他們真正走進文本、潛心涵泳、咬文嚼字、體會妙處呢?筆者最近參加了一次同課異構活動,上課的文本是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壺口瀑布》。三位授課教師依據(jù)單元提示的要求,都把“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但具體的教學方式各不相同,效果也各有差異。
一、示范引領式
在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以“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壺口瀑布的這些特點的呢?”這一問題過渡到語言品析環(huán)節(jié),然后投影示例:
“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
品析一: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河水的氣勢比作千軍萬馬,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瀑布波濤洶涌、雄奇壯闊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了黃河奔騰激越的氣勢。
品析二:多用短句,“推推搡搡”“前呼后擁”,一詞一句,精練生動,節(jié)奏緊湊,表現(xiàn)了黃河波濤翻滾、奔騰激越的氣勢,富有力量。
品析三:寫景抒情,情景交融——表達了對壺口水勢的驚嘆之情,表現(xiàn)了河水催人奮進、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精神。
學生自讀示例,討論、總結語言品析的角度,如修辭、句式、寫作手法、用詞等,學習品析文字的格式要求。然后,學生學以致用,自讀課文第3、4自然段,品味語言的妙處,并試著寫一段賞析文字。從教學實效來看,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按照要求,模仿樣例,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語句,從一個或兩個角度出發(fā)進行品析,表述文字也基本符合格式要求。
這種品析語言的方式突出的是教師的示范引領,強調的是規(guī)范的文字表達,特別有利于提高學生解答語言鑒賞類考題的能力,更多地迎合了應試的要求。但是,在這種方式下,學生不能自主發(fā)現(xiàn),隨心表達,閱讀文本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思維也受到了束縛,不利于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二、發(fā)現(xiàn)總結式
教師單刀直入,明確“品析語言”的任務:“‘語言美是梁衡游記寫景散文的‘四美之一。本文突出體現(xiàn)了他的語言風格,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3、4自然段,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理解、賞析,體會語言的妙處?!?/p>
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學生品析的角度,組織小組討論。學生交流個人賞析成果,互相評議、修改,推薦代表發(fā)言。從現(xiàn)場討論情況來看,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討論積極熱烈;從展示環(huán)節(jié)來看,學生各抒己見,賞析角度獨特,表達自然。下面試舉兩例:
例一: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
品析:“跌”字形容河水急墜;反復強調“跌”字,突出了黃河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的氣勢,表現(xiàn)了其百折不撓的精神。文中連續(xù)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僅強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適當?shù)恼Z言重復,形成了獨特的音樂效果。
例二: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
品析: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河水纖細、柔和、優(yōu)美的形態(tài)?!般@”“覓”“淌”“夾”等動詞,分別描寫了泉、溪、漩渦三種細小的水的形態(tài),十分貼切,使文章靈動多姿。
在學生充分展示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的語言特點并加以明確:“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句式多樣,緩急有致;四字短語,典雅凝練;系列動詞,準確精當?!?/p>
這種品析語言的方式給了學生更多的發(fā)現(xiàn)機會、更廣的思考空間和更自由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徜徉于字里行間,領略語言文字的妙處,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生自主組織語言,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寫出的賞析文字鮮活靈動,閃爍著思想的火花。但是,相對而言,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感受比較碎片化,需要依靠教師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提升。
三、聚焦“錘打”式
教師把“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作為原句,組織學生進行了四次比較品析,感受課文的語言特點。
一比: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
學生自讀,比較去掉“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之后的語句與原句的區(qū)別,最終明確:“擠著”“撞著”突出黃浪不僅數(shù)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河水的橫向動態(tài),“前呼后擁”是河水的縱向動態(tài),這兩個詞語準確地表現(xiàn)出水的不同動態(tài);原句動詞使用精準,把“撞”的情態(tài)寫得非常細致、具體、生動。
再比: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不斷擠撞推搡,不斷前呼后擁,不斷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
學生齊讀,感受修改后的語句與原句的差別。原句更多地使用短句,不僅表現(xiàn)出黃河奔騰激越的氣勢,而且讀起來富有節(jié)奏感,體現(xiàn)了語言的音韻美。
三比: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搡著,前呼后擁,撞向石壁,黃浪霎時碎成白雪。
學生自讀、比較。疊詞“排排”“堆堆”“推推搡搡”,讀起來朗朗上口,突顯了黃河波濤洶涌、排山倒海的雄壯氣勢。
四比: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
男生齊讀原句,女生齊讀比較句,分析兩者的風格差異。原句表現(xiàn)了黃河雄奇壯闊的氣勢,富有陽剛之美;比較句描寫了黃河柔和、優(yōu)美的姿態(tài),富有溫柔之美;將兩句放在一起理解,可以得出黃河“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結論。在學生品析、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投影標注了朗讀提示(停頓和重音)的兩句話,讓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語言的妙處,理解黃河的偉大品格:
(男生)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
(女生)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
在這種語言品析方式下,教師聚焦文中典型語句,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多角度的比較、辨析,“重錘敲打”,反復揣摩,感受語言上的鮮明特點,體會作者對語言的著意錘煉。教師有意避開學生已經(jīng)熟練掌握的修辭賞析,另辟蹊徑,從用詞準確,描寫具體,短句、疊詞增強氣勢,深入理解風格差異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如何運用、建構語言,語文素養(yǎng)獲得了提升。
縱觀上述三種品析語言的方式,示范引領式側重于教師的指導和示范,適合初步學習如何品析文本語言的學生;發(fā)現(xiàn)總結式側重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輔以教師的總結提升,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形成語言品析能力;聚焦“錘打”式側重于教學目標的要求,訓練點更加具體、集中,力求“一課一得”,學生的語言習得更為扎實有效。
千錘百煉磨利劍,字斟句酌品妙言。品析語言,教師要依據(jù)具體學情,遵循文本特質,突出教學重點,選擇合適方式,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品味,用心涵泳感悟,逐步走進“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初級中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項目反應理論的初中生閱讀素養(yǎng)測評的研究”(編號:B-b/2020/02/19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