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寬
【202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2021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題,對于考生來說,“淺者”會不覺其“深”,“深者”會知其“不淺”??忌诳紙鲇邢薜臅r間內寫出一篇切合題意、立意高遠、邏輯嚴密、字里行間洋溢著時代氣息的佳作,并不容易!
考場佳作誕生的前提性條件,是審題,是立論切合題意。而考場審題的時間,一般只有十分鐘,我姑且稱之為考場作文“黃金600秒”。面對浙江省的這道作文題,考生必須于“黃金600秒”內完成審題“三級跳”——理解核心概念,梳理邏輯關系,觀照當下現(xiàn)實。
“得失”是核心概念,對其如何辨析,對應考生的思維能力,當然也對應價值觀。
“得失”,依《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即所得與所失,成功與失敗,即好處與壞處,這是概念辨析;將什么視為自己值得追求的“得”、值得追求的“成功”、值得付出努力去換取的“好處”,這關涉理想與信仰,關涉道德與倫理。
“終點”“起點”“過程”,也是三個概念,在此道作文命題中也屬于關鍵概念,但受制于“得失”這一核心概念。命題人借“看成”將它們與“得失”關聯(lián),組成三個判斷——“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看成”正是整道作文題的“題眼”,對應情感與價值觀。
為什么不同的人,有人會將“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會將“得與失看成起點”?又有人會將“得與失看成過程”?正是因為不同的人分別持有不同的價值觀,所以才會有不同的“看成”,于是就有了“趙看”“錢看”“孫看”“李看”。這倒令我想起了張愛玲,想起了張愛玲給自己的散文集擬的書名——“張看”。雖然張愛玲自謙“張看”,就是“管窺”,就是“往里面張望”,就是“最淺薄的見解”,但別忘了,她是一位極自信的作家,“管窺”也好,“往里面張望”也罷,那些散文都是她的情感與價值觀的呈現(xiàn)!
這個“看成”,能考查出考生筆下的作文“境界”!“看”的人的信仰、“看”的人的人生目標、“看”的人的善惡取舍判斷力,都會于他們的“我為什么這樣‘看成”的論證中展露無遺!
不得不說的是,張愛玲生活的時代,與今天坐在2021年高考考場的考生畢竟分屬不同的時代。今天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人人皆置身于空前“內卷”的社會,已有無數(shù)人認同“躺平”即正義。2021年高考考場上的十七八歲的考生,正是在這種許多人不問“起點”、不問“過程”的價值、也不問“過程”的手段而只講成王敗寇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
命題人要考生關注的正是當下的中國,正是當下的現(xiàn)實!浙江的這道高考題,雖然沒有像其他地方的高考作文題那樣于材料中直接呈現(xiàn)當下中國的具體事件,但考生必須明白浙江卷的命題人是這個時代的出題人,他們擬出的是這個時代的命題,這道試題中有中國當下的這個時代!
因此,才有命題人的喟嘆——“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這是對當下社會現(xiàn)實的高度濃縮性的判斷,這是一個事實判斷。當然,這一判斷中同時也蘊含著命題人對中國當下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文化的批判,這也是命題中的一個隱性的價值判斷。
因此,才有命題人的隱憂——“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這個判斷與“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其實構成的是對立互補關系。將“得與失看成終點”,往往會將“起點”階段的“得與失”看得極重;將“得與失看成起點”,也往往會對“終點”階段的“得與失”時時縈繞于心。
因此,才有命題人的希冀——生逢當下中國這個時代,人們注重起點的得與失固然可以理解,人關注終點的得與失當然也無可厚非,但均必須以正確的“看”,即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作為評判尺度,只有以正確的“三觀”為尺度,“把得與失看成過程”,這才是對待“得與失”的最優(yōu)解,這才是正確的“看成”!
這就是命題人希望考生確立的最佳“立意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