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緋
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的李大釗
1922年9月3日《申報》第15版刊發(fā)了一條“簡訊”,題為《李大釗今日在職業(yè)學校講演》。原文如下:
青年星期演講會于今日下午一時邀請北大教授李大釗,在中華職業(yè)學校演講青年問題。該會以此問題極關重要,特邀印力志、沈雁冰、楊賢江等加入演講,臨時聽者尚可發(fā)問云。
簡訊中提到的沈雁冰就是茅盾,當時已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轉為正式黨員,楊賢江也是一位共產黨員(1922年入黨),曾參加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組織工作。這則90字的簡訊,在多版面多欄目、各路信息競相發(fā)布的主流大報《申報》之上,不甚引人注目,很容易被讀者忽視。然而,新近已有研究者指出,正是李大釗在滬講演活動期間,“隱藏著兩位偉人在上海的一次歷史性會晤,也隱藏著中國革命發(fā)生重大演變的一個契機”。這一歷史性會晤與契機,是指“1922年至1924年,他(李大釗)受黨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為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出重大貢獻”。
除《申報》外,《民國日報》《時事新報》也有對李大釗這次講演的“預告”,內容大致相同。在李大釗講演當天,《民國日報》《時事新報》與《申報》均又刊發(fā)了簡訊,內容也與之大致相同。
對這一講演相關研究并不多見,筆者經年搜求,終于在1922年9月4日的上海《民國日報》第10版之上,找到了此次演講現(xiàn)場狀況的報道及講演內容的記錄。原文如下:
青年星期講演會講演記
昨日青年星期講演會,請北大教授李守常君在中華職業(yè)學校開會講演。聽眾約二百余人,李君講演青年在社會上之地位,及青年應當注重政治爭斗,以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之壓迫。聽眾極為感動。接續(xù)演說者,有沈雁冰、楊賢江、高尚德、張國濤、張占剛諸君。對于九月三日為“國際少年日”的歷史,及外力與武人壓迫等等,講演詳盡。此時會場中發(fā)散傳單,大眾對于“九三”之觀念更加明瞭。最后某君提議,應由本日大會致一電于北京民權運動大同盟等團體,以響應勞動立法及爭各種自由運動,并提議中日與會青年,須組織民權運動同盟。會場中一致熱烈贊成。茲將李君演說記,記錄如下:
李君演詞
今日與諸君討論,是“青年問題”。我們青年,尤其應該明白青年所處的地位?,F(xiàn)在社會的組織,說是老年人和青年人。而老年人所有的精神是保存(守)的,青年人的精神是進步的,發(fā)展的。因為有這兩種人在社會,所以一方面能保存固有的狀態(tài),一方面能發(fā)展未來的文明。我們青年所守的態(tài)度,既然是進步的,發(fā)展的,那末“人”的未來事業(yè),完全是我們青年的責任。進一句話說,我們青年的群眾運動,就是社會革命的先鋒。
這幾年來政治所以弄得這樣糟,良由我們青年著了舊時的觀念,不喜過問,即社會重要部分素來都讓一班無頭腦的老年人去干。所以政治上隨便那些武人軍閥去玩弄,社會上鬧到這樣不堪??傊覀儚那暗挠^念,是錯誤的,不能成立的。
前幾年人家以為教育與政治是兩件事,不用妥協(xié)的。到了現(xiàn)在簡直受了此種誤解的破產。須知政治不好,提倡教育是空談的。從前蔡元培先生即抱此種觀念,決不干預政治,結果國立北京八校竟有停辦的危機。所以我們決不能把政治離開不顧,任一般壞人去做。我們須要急起相持,非爭到我們手里不止。
中國現(xiàn)在的特殊情形,由來有兩種。一種是外來的壓迫,即受國際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支配。一種是國內武人軍閥的壓迫。要在此種情形中解放,完全要我們團結起來奮斗。五四運動的時候,因為外交問題激起的。但此次青年運動結果,社會上受影響很不少。所以我們要做政治運動,也要像軍隊的團結起來。促進民主主義,做有步驟的進行。民國以來,此種政治運動,有國民黨和進步黨兩個團體,而國民黨的目標是民治的,所以比較上實是一個完全的政黨?,F(xiàn)在還有更和我們關系的團體運動,如勞動運動,婦女運動,都是因為此種運動,就是民主主義的純粹運動。
幾年來戰(zhàn)爭不已,而每次戰(zhàn)爭的結果,何嘗不是影響于我們人民的生活。所以我們此后對于政治,決不可再有默視的態(tài)度了。
上述報道,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公開披露李大釗“青年問題”講演內容的史料文獻。在講演次日即刊發(fā),其中講演現(xiàn)場狀況的記述有200余字,李大釗講演內容有700余字。
1922年9月4日《民國日報》第10版全版,加框處即為李大釗“青年問題”講演的報道
據此報道可知,參與此次講演活動的,除了李大釗之外,還有“沈雁冰、楊賢江、高尚德(高君宇)、張國濤(燾)、張占剛諸君”。這些人均為中共早期黨員,對近現(xiàn)代史及中共黨史有所了解的讀者對這些人物應當都不會感到陌生。
應當說,作為李大釗講演主題的“青年問題”,是一個涉及方面廣泛,論說領域博大的話題。不過,李大釗講演中化繁為簡,將聽眾即刻帶入其論說核心命題,即“青年問題”究竟是什么樣的問題?
李大釗首先強調,“我們青年,尤其應該明白青年所處的地位”。言下之意,只有明白了青年人的社會定位,才可能真正面對“青年問題”。
講演中明確提出了,“‘人的未來事業(yè),完全是我們青年的責任”這一論點,將“青年問題”之所以會成為“社會問題”之一,明明白白地表達了出來。這樣一來,即刻令在場聽眾明了“青年問題”本是社會的未來問題,更是社會的發(fā)展問題,這一問題理解得好不好,解決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自己生活其中的這個社會是否進步,是否有更好的未來。
一方面,既然明了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解決這一問題的責任感就會油然而生。在與社會保守勢力同處共存的客觀現(xiàn)實之下,“發(fā)展未來的文明”之責任,理應由青年人承擔起來。怎么承擔,怎樣實現(xiàn),還需要青年人有群眾意識與先鋒精神,李大釗為此申言,“進一句話說,我們青年的群眾運動,就是社會革命的先鋒?!?/p>
至于當時教育界、文化界乃至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以為政治與教育關聯(lián)不大,青年學生理應以學業(yè)為重,對社會現(xiàn)狀不應關注與過問的情況,李大釗也予以了深刻剖析與大力駁斥。講演中,甚至還因此批評了蔡元培。
事實上,有著開明、開放的辦學理念,本著“決不干預政治”的教育觀念,蔡元培掌校期間的北大,確實一度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不過,自五四運動爆發(fā)之后,因同情與支持學生愛國行動,但又無法說服與阻止當局抓捕迫害校內師生,蔡元培憤而辭職,就此與北大疏離,再未歸校實際履職,一度由蔣夢麟代理校長之職。在此之后,因北大師生堅決“挽蔡”,屢屢發(fā)動各式“挽蔡”請愿活動,蔡氏也因之表示與北大師生同心同力,雖身在寧滬,卻始終心系北大,并一度形成了所謂“遙領”北大、維持北大的局面。
1920年3月,李大釗(右一)與胡適、蔡元培、蔣夢麟合影于北京西山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李大釗講演中所提及的“從前蔡元培先生即抱此種觀念,決不干預政治,結果國立北京八校竟有停辦的危機”,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
就在刊發(fā)李大釗講演活動的這份《民國日報》第三版,就刊有題為《八校最后之奮斗進行》的報道,稱“北京國立八校,因欠發(fā)經費五月有余,致八校校長四次辭職”云云??梢?,李大釗所言屬實,且局勢之惡劣,已然舉世皆知。所以,李大釗講演中對蔡元培所持“決不干預政治”的辦學理念,予以公開批評,認為這樣的觀念,脫離了中國實際,無法面對國內社會問題,亦無法解決“青年問題”。
簡言之,脫離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提倡教育是空談的”。換言之,青年學生也不可能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之下獨善其身,埋首學業(yè)而不過問政治。因此,李大釗講演中大力呼吁,青年學生“決不能把政治離開不顧,任一般壞人去做。我們須要急起相持,非爭到我們手里不止”。
李大釗還諄諄告誡青年聽眾,要明確中國的困境來自內外雙重壓迫,“一種是外來的壓迫,即受國際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支配”;“一種是國內武人軍閥的壓迫”,“要在此種情形中解放,完全要我們團結起來奮斗”。換言之,“青年問題”最終得以根本解決的前提,乃是反抗這內外雙重壓迫直至解放。
至于怎么反抗、怎樣解放,李大釗以五四運動為例,號召青年“要做政治運動,也要像軍隊的團結起來。促進民主主義,做有步驟的進行”。說到在政治運動中已然形成團結勢力的政黨,李大釗以當時的國民黨為例,介紹稱“國民黨的目標是民治的,所以比較上實是一個完全的政黨”。
這樣的黨派評述,雖僅僅是一語簡介,確可從中管窺,本文前邊提到的,李大釗在滬演講活動期間,為開啟國共第一次合作貢獻的重要力量,以及這一講演之所以“極關重要”,之所以“隱藏著中國革命發(fā)生重大演變的一個契機”的歷史意義所在。
最早從這一語簡介中,管窺與領會其中意蘊并予公開發(fā)表的人是《民國日報》《覺悟》副刊編輯朱苴英。李大釗講演報道次日,即1922年9月5日,《民國日報》《覺悟》副刊常設欄目“隨感錄”就刊發(fā)了朱苴英撰寫的《教育與運動》一文。文中摘錄了李大釗講演中的少量語句,特意對“民國以來,此種政治運動,有國民黨和進步黨兩個團體,而國民黨的目標是民治的,所以比較上實是一個完全的政黨”一語中的“國民黨”一詞,以及“完全的政黨”的評價語,加上了著重號;還對此有一句簡明的解釋語稱:
照這樣看來,國民奮斗的方針也可以決定了!
文末還有一句號召語:
所謂好人奮斗,不要再向軍閥乞憐了,快做一個澈底的運動罷!
這里的“一個澈底的運動”,就是以徹底推翻北洋政府統(tǒng)治,徹底掃除軍閥割據,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為根本目標的政治運動,正是不久之后的“國共第一次合作”。
當時《民國日報》及其《覺悟》副刊,有輻射全國的傳播力,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強烈影響。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該報成為中國國民黨的機關報,對國共第一次合作也曾有過積極宣傳與響應。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民國日報》及其《覺悟》副刊,不但及時刊發(fā)了李大釗等講演活動的相關報道,還在常設欄目里對李大釗講演中的關鍵語句進行了旗幟鮮明的解讀。
(責任編輯 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