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慶
“一身粉筆灰,桃李滿天下”。這是即將退休的教師張紅俠對父親張柏堂的形容,張柏堂如今年過八旬,依然神采奕奕,是學生口中敬愛的“張公”。“張公”出生在戰(zhàn)爭年代,家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二,經(jīng)歷過洪水、饑餓、動蕩,無論面對什么苦難,他都始終堅持讀書,成為家鄉(xiāng)遠近聞名的一名教師。
自幼受父親耳濡目染的影響,張紅俠姊妹四人中便有三人從教,循著父親的足跡,她們成為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奉獻者。令張紅俠自豪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成長起來,教師的傳統(tǒng)也在家族中得以延續(xù)。女兒陳紫怡從小在學校長大,看著母親在講臺上的樣子,小小年紀的她便立志長大了也要當教師。
2019年,年幼種下的種子變?yōu)榱爽F(xiàn)實,陳紫怡如愿成為一名教師??粗畠?,也是自己曾經(jīng)的學生接過衣缽成為教師,張紅俠有一個小小的愿望:希望女兒能夠熱愛自己的選擇,教好書,育好人,做好這份光榮的事業(yè) 。
張柏堂(外祖父,第一代)
他是扎根武漢邊遠湖區(qū)的全科老師“多面手”,家境貧寒但堅持終身學習,教書風格幽默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干一行,愛一行,盡管吃著咸菜拌豆腐,但只要手邊有一本書就無比快樂。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自制多種教學器材寓教于樂。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就是教書育人,所教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è)。他常說,自己喜歡扎根在鄉(xiāng)村,可以幫助更多學生改變命運,改變?nèi)松瑸閲业陌l(fā)展貢獻力量。
張紅俠(母親,第二代)
她是嚴厲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尤其注重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她是慈愛的“老班”,獨自一人徹夜守護突發(fā)闌尾炎的學生;她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狂,無論春秋冬夏,總是第一個到到校到崗,也曾累倒在講臺。從1989年參加工作至今,32年來扎根于偏遠湖區(qū)農(nóng)村學校任教,她的理想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成為堂堂正正的人。多年來,多次獲得區(qū)、市級優(yōu)秀教師稱號,并曾當選當?shù)厝舜蟠頌楫數(shù)亟逃聵I(yè)出聲發(fā)力。
陳紫怡(女兒,第三代)
她是同事眼里的“快樂精靈”,也是學生眼里的“漂亮姐姐”,她的性格活潑開朗,深受學生喜歡。這個“90后”小學英語女教師從小就在學校長大,在各種老師們的關懷下,自幼便對教師充滿了向往。大學期間,她利用假期去山區(qū)支教,第一次聽到學生喊“陳老師”時候,就更加堅定了當老師的志向。站上三尺講臺,她立志做寬嚴相濟,亦師亦友的成長型教師,教書育人的同時也不斷促進自身學習成長,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Q&A
請描述一下您所面對的學生,他們身上都具備哪些特質(zhì)?
張柏堂:我教過的學生很多,有小學、初中和高中,每個階段的孩子不一樣,小學學段主要是要培養(yǎng)孩子們熱愛學習和熱愛勞動的特質(zhì),以前再調(diào)皮的學生到我這里都可以被盤順。初中生就是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這個很重要。高中生主要是要學會熱愛學習,巧學習。
總的來說,大致分兩類,一類極愛學習,一類比較散漫。對于極熱愛學習的學生,我就鼓勵加引導,激勵他好好學習考大學。其中有好多學生是從最偏遠的農(nóng)村學校來的,他們都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甚至進行了留學深造。對于比較散漫的學生我也沒有放棄,還是注意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特質(zhì),引導他們發(fā)展專業(yè)技能。
張紅俠:學生身上的特質(zhì)我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我稱為“雙差生”,所謂“雙差生”就是基礎較差、道德品質(zhì)比較差的學生,這一類學生我就總結了四點特質(zhì):第一,不愛學習、不做筆記,學習態(tài)度極不端正,這些學生他們既不會學也不會玩;第二,上課的時候在睡覺、講話或獨自玩耍,下課追逐打鬧、愛說臟話;第三,這些學生無論是考試還是請家長,他們都無所謂;第四,這些學生都很熱愛勞動,對于班級勞動,他們都很積極主動,學校開運動會時,他們都能積極主動參與。
第二類,是基礎差的中等生。這一類我就總結了三點:第一,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非常端正;第二,他們還比較關心集體;第三,他們還能熱情地幫助他人,幫助老師做一些班級事務。
第三類,就是優(yōu)秀學生。他們身上也具備三點特征:第一,他們能合理安排時間,善于做筆記;第二,他們能用心聽講,抓住上課的45分鐘時間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他們的作業(yè)也完成得很規(guī)范;第三,他們意志力很強,定了計劃都能按時完成,不會半途而廢。
陳紫怡:我的學生都是新生代的“10后”小學生,這些小家伙獲取知識的社會途徑多,分辨信息能力不夠;行為習慣盲從性較高,情商較高,思辨力很強,對自我要求很高;部分學生會過早出現(xiàn)心理壓力大的情況,他們對學習熱情很高,正處于求知欲旺盛的階段。
學會和每一片“樹葉”相處
關鍵詞
師生關系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蔽锓N具有多樣性,人也有性格迥異。這對老師來講,面對不同年代里不同性格的學生,教育方法也需要因時而變,因材施教。
張柏堂參加工作在20世紀60年代,那個時候物質(zhì)條件匱乏,學校的教學條件相當有限,師資力量更是欠缺,一個老師常常要教多個學科。他教物理課時,學校沒有相關的教學器材,他便自己動手做教具,從來沒有抱怨,真正詮釋了“干一行,愛一行”。
他的語言風趣幽默,課堂頗受學生喜歡。有一年全縣的語文摸底考試作文“記XX的一堂好教學”,他帶的班級總共112人,其中有109人都寫了他的物理課?;貞浧甬斈甑倪@些小故事,張柏堂總結說,老師要想課教得好,就必須要和學生“平等、融洽、友好”地相處。
說到與學生相處,張紅俠一以貫之堅持的原則就是平等、尊重、關愛、信任、寬容。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jīng)歷,讓她對學生的管理有了細致的經(jīng)驗和心得。在她看來,要管好學生,首先就是要定好規(guī)矩,執(zhí)行好班規(guī)。
“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老師的偏袒,如果老師因為學生的成績差異而對違反規(guī)則的人態(tài)度不一,肯定會引起大家的反感。”張紅俠說,只要有學生違反規(guī)則,自己從來不會有偏袒,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
在定好規(guī)矩之后,“照章辦事”并不是一個好老師的做法,張紅俠的經(jīng)驗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方法。比如,對待習慣較差的學生,在規(guī)則之外,還需要動之以情地付出足夠的耐心、寬容,主動地與他們交朋友,找到他們的閃光點并予以放大,激勵他們不斷變好。而對待學習成績好但是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張紅俠會曉之以理地引導他們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參加勞動,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既會學習又會生活的人。
作為家族中年輕一代的教師陳紫怡性格天生活潑開朗,熱愛自駕和旅游,對生活總是充滿著熱情,這也讓她與學生相處時,充滿了感染力。“平等教學、快樂成長,我就比較喜歡激勵式教學及創(chuàng)意式教學?!标愖镶f,在英語教學中,她常常會開展多科目的聯(lián)動教學,“跨界融合”。比如教授數(shù)字的英語學習時,她會聯(lián)系數(shù)學中的加減乘除知識點來教學,讓學生思維立體化、多角度得到擴散。
陳紫怡在生活中是個注重儀式感的人,這在她的班級管理中也處處有所體現(xiàn)。比如學期開始時,她會鼓勵學生自薦上臺競爭班級委員,需要進行發(fā)言、現(xiàn)場選舉等環(huán)節(jié),在選聘成功后,還會給學生制作聘書及小禮物,增加學生對學習及職務的儀式感及責任感。為了讓學生的成長有跡可循,她還為學生一人一冊建立成長檔案,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進步及閃光點,予以激勵表揚。同時,組建一對多學習生活互助小組,幫助成績好的學生鞏固知識,提升基礎較差學生的學習能力。
“外公和媽媽與學生的相處方式對我很有啟發(fā),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講,我還需要摸索更多的教學和管理方式,這也是我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需要去不斷實施、總結、提煉的。”陳紫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