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良
(山西宇達(dá)青銅文化藝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山西 夏縣 044402)
天馬-曲村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晉文化遺存,也是三晉文化源頭的珍貴文化遺存,位于曲沃、翼城兩縣境內(nèi),是西周時期晉國的早期晉侯墓地。年代為距今2800~3000 年。其埋葬時代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遺址總面積約10 平方公里,目前已發(fā)掘面積達(dá)2 萬平方米。遺址內(nèi)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9 組19 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 座、祭祀坑數(shù)十座,并探明車馬坑5 座。出土有華麗精美的玉器、青銅禮器等隨葬品,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萬余件。晉國博物館就是依托“曲村—天馬遺址”而興建的山西省第一座集文物收藏、研究、保護(hù)和展示為一體,完整展示“晉文化”風(fēng)貌的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同時也是全國唯一一處“晉文化”研究開發(fā)基地。
本文選取部分館藏青銅器予以介紹。
114 號墓,是侯燮父之墓,2000 年-2001 年發(fā)掘。晉侯燮(生卒年不詳),姬姓,名燮(一作燮父),周武王之孫,唐叔虞之子,唐叔虞死后,晉侯燮繼任君位。晉侯燮繼位后,將國號"唐"改為"晉"。
晉國博物館藏有一件著名青銅器晉侯“鳥尊”的復(fù)制品,如圖1 所示。原文物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鳥尊,2000 年出土,高39 厘米,長30.5 厘米,寬17.5 厘米。尊作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穩(wěn)定的三點(diǎn)支撐。造型寫實(shí)、生動、構(gòu)思奇特、巧妙、裝飾精致、豪華,是一件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蓋內(nèi)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咋向太寶尊彝”,說明是晉侯宗廟彞器。
圖1 鳥尊(復(fù)制品)
M113 號墓,即晉侯燮父夫人之墓,2000 年-2001 年發(fā)掘。作為君侯夫人之墓,出土的青銅器在數(shù)量上、形制種類上均非??捎^,制作精美,如圖2~圖14 所示。其中豬尊是罕見的器形,作為禮器使用,豬體碩壯,神態(tài)平和,制作精美。覆蓋與器腹有銘文“晉侯乍旅飤”。
圖2 方鼎
圖3 豬尊(復(fù)制品)
圖4 鼎
圖5 鼎
圖6 簋
圖7 簋(組合)
圖8 提梁卣
圖9 壺
圖10 溫鼎
圖11 琮形器
圖12 三足甕
圖13 觶
圖14 提梁卣
根據(jù)現(xiàn)有考古資料,溫鼎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晚期,1989 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出土一件方鼎,器腹分為兩層,下層有一扇可以翻啟的小門,應(yīng)該是最早的溫鼎。西周早期以后,溫鼎出土稍多,但扁足溫鼎的器腹,一般是淺腹圜底的式樣,晉侯墓M113出土的這件溫鼎器腹較深是扁足溫鼎中的一種新式樣。1992 年晉侯墓地M13 號墓也出土了精美的溫鼎,藏于山西博物院。
作為晉侯夫人墓,墓中出土了極具女性化的青銅琮形器,應(yīng)該是根據(jù)玉琮的造型制作。
展出的文物均出土于2000 年。
M8 號墓是第七代晉侯酥之墓。晉侯酥(見圖15),公元前822 年-公元前812 年在位。晉侯酥鼎于1992 年出土,共5 件,分別藏于上海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晉國博物館。
圖15 晉侯酥鼎
腹部兩側(cè)有附耳,并有小銅棍與口沿相接,三蹄足部明顯,足根粗大,足內(nèi)側(cè)較平,腹內(nèi)壁鑄銘文三行13 字:“晉侯酥作;寶尊鼎其;萬年永寶用?!笔菚x侯墓地中所出晉侯諸器銘文唯一與史書記載對應(yīng)的人物,屬厲王時器。
另外晉侯酥墓出土的兔尊和兔形尊,也是青銅器中罕見的器形,彌足珍貴。兔尊,西周時期,高22.2 厘米,長31.8 厘米。盛酒之用。尊造型獨(dú)特,形象生動逼真,是晉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兔作爬伏狀,前肢點(diǎn)地,后腿彎曲,猶如跳躍之前一瞬間的情態(tài),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兔子膽怯而又機(jī)警的特點(diǎn)。兔身兩側(cè)飾圓形的火紋、四目相間的雷紋和勾連雷紋。以兔作為尊的器形,在青銅器中尚屬首見。另一種兔形尊,高13.8 厘米,長20.4 厘米,共兩件,形制、紋飾均相同,唯一大一小。兔作爬行狀,前肢點(diǎn)地,后腿彎曲,猶如跳躍前之一瞬間。兔腹中空,背上開有圓角長方形口,并覆以與兔身渾然一體的蓋,蓋上有扁圓形鈕。兔身兩側(cè)依次飾圓形的火紋、四目相同的雷紋和勾連雷紋。
M31 號墓是晉獻(xiàn)侯夫人墓,獻(xiàn)侯即晉侯酥。M31號墓出土的青銅器有鼎、盤、簋、壺等。均出土于1993 年。鼎和簋的組合均為列鼎、列簋禮制組合,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
圖16 簋
圖17 盉
圖18 兔尊
圖19 兔形尊
圖20 盨
圖21 壺
圖22 盤
圖23 鼎
M64 號墓是晉國第八代國君晉穆侯的墓,其在位時間:公元前811 年-公元前785 年。該墓葬1993 年發(fā)掘。出土青銅器為西周時期。造型精巧,紋飾華麗。特別是其中青銅盤,龍耳、人足、虎流,非常生動,技藝高超。
M62 號墓是晉穆侯夫人墓。1993 年發(fā)掘。晉國博物館展出的主要有匜、盤、鼎、爵等器物。
M63 號墓也是晉穆侯夫人的墓。1993 年發(fā)掘。特別是出土的龍耳人足方盒,高9.3 厘米,口長19.2厘米,口寬8.8 厘米。此器長方形、龍形四耳,頂部有兩扇可啟的小蓋,其中一蓋設(shè)臥虎形鈕。周身滿布紋飾,以4 個裸身跽坐背負(fù)手抬的人形為足,或以為鼎。反映了西周的等級制度。是西周時期女性用品的典型代表。最近在垣曲北白鵝墓地也出土了西周時期形似的化妝盒,反映了西周時期女性的生活和審美。
晉國博物館展出的青銅器,有一部分是原藏于曲沃縣博物館的。時期多為西周和春秋。
圖24 簋
圖25 鼎
圖26 壺
圖27 盤
圖28 鼎
圖29 匜
圖30 盤
圖31 鼎
圖32 爵
圖33 鼎
圖34 鼎
圖35 簋
圖36 簋
圖37 龍耳人足方盒
圖38 畓·春秋時期
圖39 鼎·西周時期
圖40 簋·西周時期
圖41 盨·西周時期
圖42 鼎·西周時期
圖43 盤·春秋時期
圖44 舟·春秋時期
圖45 鬲·西周時期
圖46 鼎·西周中期
圖47 豆·春秋時期
圖48 罐·戰(zhàn)國早期
圖49 虎形器座·戰(zhàn)國早期
圖50 鬲鼎·戰(zhàn)國早期
望絳墓地,位于曲沃縣史村鎮(zhèn)望絳村北200 米的澮河北岸二級臺地上,東西400 米,南北400 米,分布面積約16 萬平方米,是一處東周士大夫一級的大型墓葬。1998—1999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在墓地西部發(fā)掘,共發(fā)掘東周豎穴土壙墓葬38 座,馬坑1 座,東漢磚室墓1 座,出土大量青銅、陶器、玉器等珍貴遺物。2004 年6 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晉國博物館藏有三件望絳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其中虎形器座,獰厲威猛,紋飾精美,反映出墓主人的奢華生活。
侯馬上馬墓地是中國古代“邦墓”的典型代表。墓地共發(fā)掘1 383 座墓,其年代從西周晚期到春秋戰(zhàn)國之際。根據(jù)墓葬的空間分布,上馬墓地又可劃分為六個大的群塊;各大群塊中又可按墓葬方向、隨葬品情況以及小空隙等分成若干小墓群。有的小墓群中,又存在著若干個年代相當(dāng)、性別相同或相異的并列墓。上馬墓地存在著隨葬青銅禮器墓和隨葬陶器墓交錯雜處的現(xiàn)象。晉國博物館藏邦墓青銅器既有侯馬上馬邦墓出土的青銅器,也有曲沃曲村邦墓群出土的青銅器。曲沃和侯馬均屬于晉國文化的核心區(qū),出土的青銅器在形制、紋飾、功能等方面多有相似之處。
圖51~圖56 為侯馬上馬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圖57~圖59 為曲沃曲村出土的青銅器。
圖51 匜·春秋·1973 年侯馬上馬墓地M1015 墓出土
圖52 三足盤·春秋時期·1973 年侯馬上馬墓地M1004 墓出土
圖53 壺·春秋時期·1973 年侯馬上馬墓地M5218 墓出土
圖54 舟·春秋時期·1973 年侯馬上馬墓地M1026 墓出土
圖55 鼎·春秋時期·1973 年侯馬上馬墓地M1284 墓出土
圖56 蓋豆·春秋時期·1973 年侯馬上馬墓地M1004墓出土
圖57 簋·西周·1986 年曲沃縣曲村邦墓區(qū)M6384 墓出土
圖58 盤·西周·1986 年曲沃縣曲村邦墓區(qū)M6384 墓出土
圖59 畓·西周·1980 年曲沃縣曲村邦墓區(qū)M6081 墓出土
鈴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原由香港一個私人收藏家收藏,現(xiàn)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2007 年被公諸于世,通高12 厘米,口徑18 厘米,兩耳之間寬21.6 厘米,顯然并不大,裝的飯剛好夠一個人吃。該器的腹內(nèi)有22 字銘文,文為:“鈴公作妻姚簋,遘于王令唐伯侯于晉,唯王廿又八祀。五?!?/p>
“令某(人名)侯于某(地名)”是金文和簡帛書中周天子冊命諸侯的固定語,“侯”做動詞。銘文大意為:鈴公為姚姓妻子做了一個簋,恰逢大王命令唐伯到晉地做諸侯,這是在大王二十八年時。五(族徽)。
原來這個簋,是丈夫?qū)iT為妻子做的一件“愛心碗”,看樣子這個鈴公對妻子充滿深深的感情。唐伯也即晉侯的臣子,大約是個侯,是晉國的大夫。
圖60 鈴公簋(復(fù)制品)
公元前1020 年前后,叔虞故,其子燮父繼位,將國號改為晉,自號晉君,于晉水入澮之處建新都,取名曰翼(今曲沃縣與翼城縣接壤地帶),這是晉國的起源;從公元前633 年晉文公作三軍設(shè)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quán)。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后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后,公元前453 年又聯(lián)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shí)亡。公元前403 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 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王室,史稱“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后600 余年。晉國博物館藏青銅器是晉國歷史的物質(zhì)反映,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有著很高的研究價(ji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