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天昱
關鍵詞:散點透視 空間藝術設計 千里江山圖 藝術作品空間化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從原來僅滿足于物質需求逐步轉化為精神需求的滿足。對于公共空間的要求也不局限于其功能性,更注重空間的藝術性和氛圍感。為滿足人們的需求,設計師在設計公共空間時愈加注重藝術元素的融入。我國空間藝術設計理念與方法論深受西方設計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未能在其中得到充分體現[1] 。而具有悠久歷史、蘊含東方精神與智慧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及其“散點透視”構圖法則,正是對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生的圖像化體現。公共空間是連接人工與自然環(huán)境、藝術與大眾生活的橋梁。作為塑造公共空間的重要途徑,空間藝術設計亦可從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汲取富有東方智慧的設計靈感。文章聚焦中國畫“散點透視”原理與空間藝術設計的關系,將“散點透視”視角下的中國畫進行空間轉化,研究并探討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的“散點透視”對空間藝術設計的借鑒意義。
一、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的“散點透視”
“透視”一詞源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家布魯內萊斯基提出“聚向焦點”理論,“聚向焦點”主要是指焦點透視,這被認為是透視法理論的起源。我國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經》中就已記載了類似西方焦點透視原理的小孔成像觀察方法。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散點透視”是西方透視學理論與中國畫自身特點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最為重要的構圖法則[2] 。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根據觀者視覺焦點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不斷在腦海中構成周圍環(huán)境的圖像記憶,從而在畫面上表現出對視覺圖像排列組合的理解。
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局部可以看出(如圖1),畫家將西方焦點透視理論中的近大遠小特征與“散點透視”的觀察方法相結合,通過畫面中畫家視角的不斷移動,從而產生多個視角及局部透視關系,并出現多個消失點,這種方法稱之為“散點透視” [3] ?!吧Ⅻc透視”是處理畫面空間的獨特方法,其特點在于觀者可以在具有層次變化的空間布局中,以自身的思想感受為基礎并根據畫家的游移線路,通過“移步換景”的方式不斷地轉換觀賞角度和視點,從而體驗到觀賞過程的時間性和片段性,并感受其中的每一處景致皆“可望、可行、可游”。
二、“散點透視”與空間藝術設計的關系
(一)空間藝術設計
“空間藝術設計”主要研究空間結構及空間內部關系,采用各種媒介手段在共有空間中營造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與氛圍,使受眾能夠從身心上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并與空間產生交流與互動,從而達到某種藝術情感的流露與表達的目的。其中,物理空間是空間藝術設計的必備條件,而心理空間則是其最終目的[4] 。具體而言,“空間藝術設計”首先需要關注設計作品是否具有空間性和體量,即二維空間的尺度加之三維空間的深度。其次所營造的空間需表現一定的意境或氛圍,即在設計作品中融入某種特定的藝術設計理念。最后還需關注空間與受眾的交流性與互動性。創(chuàng)造者營造藝術空間的意義,就在于受眾在空間中通過多感官體驗從而對空間產生相應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二)“散點透視”與空間藝術設計的關系
“散點透視”與空間邏輯密不可分,這種空間邏輯以人的觀察視角與體驗方式作為出發(fā)點,從而對空間中各要素進行適當處理,并統(tǒng)籌空間的總體狀況與意境的表達,把受眾引入作者事先營造的氛圍之中[5] 。雖然受眾對環(huán)境的感受源于不同方面,但在“散點透視”空間中卻被一種無形中安排的線索牽引,使受眾在有限的空間內發(fā)掘更多的美學價值,在享受空間環(huán)境同時產生相應的知覺感受。
空間藝術設計同樣需要設計者具備這種空間邏輯,這與“散點透視”所蘊含的空間邏輯如出一轍??臻g藝術設計,即受眾在一定的時間內,根據設計師設計的路線對空間環(huán)境進行解讀,最終產生不同程度心理空間感受的全部過程[4] 。在整個過程中,空間環(huán)境、受眾以及路線(空間-人-時間)這三個要素,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將靜止的空間變?yōu)榱鲃?,時間的瞬間變?yōu)檫^程。而這個過程離不開觀察,觀察客觀事物又離不開受眾自身的情感。此時,受眾通過移動并保持與環(huán)境的密切接觸,并成為空間環(huán)境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散點透視”對當代空間藝術設計的啟示
分析“散點透視”對當代空間藝術設計的啟示,可以從同時兼具空間元素和藝術氛圍的世博會和世園會中找到強有力的依據和論證。兩種博覽會雖然類型不同,但其設計的主要手法基于空間藝術設計的語言和手段。這種手法不僅通過藝術構造空間氛圍,還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重視空間對人產生的作用。世博會和世園會的舞臺是空間、藝術、設計和諧共存的平臺與場所,其創(chuàng)作方式給空間藝術設計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生命力。
(一)敘事空間設計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空間展示設計以“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以尋覓為主線,上承天人合一的中華哲學,下啟和諧共生的美好理想,通過藝術裝置營造空間與造型,利用多媒體影像及多維藝術綜合手法表達設計理念,創(chuàng)造出層次豐富且恢弘大氣的展示空間,以震撼心靈的視覺沖擊力形象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智慧的豐厚底蘊和深刻內涵[4] 。以展館中園林區(qū)空間設計為例,整個空間的故事線索和情節(jié)設置為古典園林與現代景觀的對話。具有象征意味的展區(qū)猶如設計師掀開一張畫紙,將受眾引入一幅遼闊的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中??臻g設有畫中白描效果的意向化太湖石和概念性九曲橋,還有通過聲光電效果置于熒幕之上的亭、院、樹等景觀,設計師意在運用多種表達形式還原中國山水畫中不同的“散點透視”視角,以賦予空間更多的流動性及靈活性,并運用重復的構成手法加之故事線的串聯,將敘事空間連接成統(tǒng)一的整體,如圖2。
當代空間藝術設計同樣需要規(guī)劃空間路線和構筑空間的方式,即空間的傳達形式和故事講述,可依據敘述方式的不同將空間的敘事性分為正敘、倒敘、插敘等,以此構成空間的故事線[4] 。設計師根據設計好的故事線,將空間內部諸要素與中國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原理結合并依此分布,便形成了空間的動線。空間動線是故事線外的體現,而故事線則是空間動線的內在靈魂。兩者表現形式雖有不同,其內在卻是統(tǒng)一的。受眾根據動線的順序感受基于“散點透視”的藝術空間,由此完成了從動線到故事線的轉換:故事線——(設計師的設計)——動線——(受眾的解讀)——故事線。
(二)空間氛圍營造
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的主題是“水——可持續(xù)發(fā)展”,在中國館的內部空間藝術設計上,設計師結合水的主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水的哲學演繹,將受眾引入基于“散點透視”原理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空間中,通過傳統(tǒng)繪畫與現代空間的融合與碰撞,營造出一個藝術實體空間與透射心靈的虛體空間[6] 。按照起承轉合的空間敘事結構,通過流暢且多變的游覽路線引導受眾的視點,使其在不同角度都能夠觀賞到意境深遠的藝術空間。運用材料的軟與硬結合燈光的實與虛,以此表達東方文化中“散點透視”的空間節(jié)奏感,使空間富有神秘的東方色彩,以喚起當代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與體驗,如圖3。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散點透視”可以成為當代空間藝術設計借鑒之處,并與受眾的觀賞行為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受眾通過在空間中的移動與體驗,從而感受整體空間的意境與氛圍[7] 。一方面,宏觀上的整體空間關系決定受眾對空間位置經營方式的認識。另一方面,具體微觀部分的物體材料、構建形式、光影變化等因素會影響到受眾的感知。諸多因素彼此串聯從而對受眾的感知與體驗產生影響,這便是基于“散點透視”原理空間氛圍營造的本質。
(三)空間形態(tài)組織
作為2019年北京世園會中國館生態(tài)文化展區(qū)重要展陳之一的“祥和逸居”數字體驗空間,將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文明及從古人當中汲取的智慧融入空間設計中。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tǒng)人文景觀交融的方法,以及戲劇性的空間敘事手法為觀眾帶來一場園藝視覺盛宴[8] 。為了更好地營造中國傳統(tǒng)園林藝術氛圍,創(chuàng)作團隊以宋代劉松年的長卷畫作《十八學士圖》為載體,分析畫中基于“散點透視”原理的敘事性空間,結合中式園林“移步異景”的藝術特點,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層次疊加、散點透視的運用作為空間形態(tài)的藝術依據,通過對畫作當中的點、線、面元素進行拆分、重組、三維制作,并將中國畫的通透、空靈、留白等美學特點融入對空間的構想中,最大程度還原畫作的構圖形態(tài)和空間意境。運用全息紗幕的影像方式將受眾帶入遠近結合、虛實相生的國畫空間,產生“人在畫中游”的藝術美感,營造出身臨其境且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沉浸感,如圖4。
空間藝術設計欲通過“散點透視”組織空間形態(tài),則需要賦予空間新的功能與意義,在空間中呈現出有意義的流動美、有記憶的文化敘事,這便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散點透視”的空間意識結構賦予當代空間藝術設計的重要啟示。因此空間藝術設計在時間和空間上,需側重于建構動態(tài)且具有連續(xù)性的圖說方式,注重對“流動之美”的創(chuàng)造。亦或者說,可以利用“散點透視”的觀賞形式,并在三維空間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第四維”的時間,從而組織有設計主題且符合當代人精神需求的空間形態(tài)。
四、基于《千里江山圖》的空間藝術設計
(一)總述
中國歷代書畫以“散點透視”所進行的創(chuàng)作多不勝舉,其中尤以《千里江山圖》為典范[9] 。畫家筆下所描繪的景象由高遠的峰巔到低緩的丘巒,從深遠的幽谷到近處的岸邊,使觀者的視線通過“移步換景”、“人在畫中游”形成自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流轉,從而感悟空間節(jié)奏的律動[10] 。接下來將以“基于《千里江山圖》的空間藝術設計”為例,探究“散點透視”在空間藝術設計中的實踐及應用。首先以畫面映射出的自然山水為出發(fā)點,結合自然發(fā)展的演化進程,推導出敘事空間故事線。其次圍繞故事線截取原作中不同“散點透視”視角下的景致并提取、拆分、重組其元素,結合空間動線、觀賞方式等要素進行空間氛圍營造及形態(tài)組織。最后進行選材并對空間內部環(huán)境諸要素調整,完成空間藝術設計。
(二)敘事空間故事線
基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散點透視”注重立意以人為主,重視空間整體氛圍傳達給受眾的感知與思考,故事線以自然發(fā)展的演化進程為主題,傳達對在此進程中人類肆意破壞自然、謀求發(fā)展的警示,從而引發(fā)受眾對于自然發(fā)展的演化與異化過程的思考。利用正敘的空間敘事手法將空間主題用時間節(jié)點串聯,以“自然時代”為起點,受眾依次進入“工業(yè)時代”及“商業(yè)時代”空間,最后到達“霧霾時代”空間。空間內容可以使受眾聯想到時間的變化、年代的變遷、自然的演變等,從而沉浸在一種虛構的真實中,體驗到時空藝術的魅力并與空間產生共鳴。
(三)空間氛圍營造及形態(tài)組織
結合《千里江山圖》的山水意境與畫中“散點透視”的視點及動線,從原作當中截取“平遠”、“深遠”、“高遠”三種視點的畫面分別對應“自然時代”、“工業(yè)時代”、“商業(yè)時代”這三個空間?!办F霾時代”空間將與《千里江山圖》的全景式構圖相結合,以多角度的“散點透視”視點構成空間。整個空間藝術設計手法意在將“散點透視”中的動靜結合、虛實相間、形散神聚等美學觀點表達出來。
首先,將“散點透視”中所傳達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氛圍與山水畫結合構成“自然時代”空間,因而提取原作中的自然元素:植被、湖泊、汀步和橋,從而營造一種動靜結合的空間氛圍。將橋元素抽象并形成一條廊道,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也起到框景的作用,如圖5。其次,利用空間分層、界面遮擋等手法營造“工業(yè)時代”空間的層次感。提取原作中層疊的山脈及顏色,將其抽象為圓形景觀空間。圓形具有良好的視覺中心作用,且弧形的參觀動線為“人在畫中游”創(chuàng)造了一種氛圍,同時可以達到有藏有露并延續(xù)空間的錯動關系的效果,如圖6。
再次,在通過空間各部分比例關系增強受眾體驗感的“商業(yè)時代”空間中,提取原作中山脈的位置點、高度及寬度,將其抽象為18個方柱體并將相應的顏色附著其上,如圖7。柱體按照原作中的空間位置排布,從而產生節(jié)奏錯落的美感和豐富的起伏變化,以此隱喻商業(yè)時代中的摩天大樓,如圖8。最后,在“霧霾時代”空間中,將原作分為四段并對其中的山水景觀進行“霧化處理”,抽象后的景觀按照原作中空間位置依次排列,如圖9。為了避免受眾的游覽動線單一冗長,將四段畫作呈長方形排列形式植入空間,如圖10。加入兩個高度不同的環(huán)狀坡道作為空間動線,受眾可以通過“移步換景”的觀看方式在坡道上從不同角度觀賞空間,從而形成豐富與多維的感官體驗。
(四)空間局部及材料運用
在“自然時代”空間中,陽光透過木質廊道與植物的縫隙,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時間段產生不同的斑駁陰影,加之水流聲等元素使受眾可以體驗到回歸自然的豁達,如圖11?!肮I(yè)時代” 空間通過部分其背景下所誕生的材料對山水畫中的自然景觀進行人工模擬。如鋼化玻璃“環(huán)狀山”、不銹鋼山石元素。透過它們折射出虛擬、模糊、零碎的景象,加之以沙為水的地面及自然植物的點綴,受眾可以感受到“工業(yè)時代”下自然異化的空間氛圍,如圖12。由高低錯落的電子屏和廣告牌元素構成的立方柱組成“商業(yè)時代”空間,國畫的抽象色彩流動于屏幕之上,受眾可以感受到打破傳統(tǒng)的自然山水“商業(yè)化表達”,如圖13。在亞克力制成的“霧化千里江山”與木棧道穿插構成的“霧霾時代”空間中,受眾可以通過材料的對比及空間氛圍的感知,從而引發(fā)對過去與未來,以及時至今日自然發(fā)展的演化與異化過程的思考,如圖14。
(五)空間藝術設計結果
基于《千里江山圖》的藝術空間,通過線的長與短、點的聚與散、光的強與弱、色的冷與暖等與中國畫的“散點透視”進行結合,在每個空間中以一定的比例構成各種節(jié)奏和韻律,并暗示出自然發(fā)展的演化進程??臻g形式不僅僅是點、線、面、色、光的結合,而且運用了多種媒介如影音設備、數字技術等,營造出真實與虛幻并融的空間氛圍,由此仿佛形成一個跨越時空的“中國畫藝術隧道”,如圖15。
結論
綜上所述,“《千里江山圖》的空間藝術設計”是一次基于中國畫“散點透視”與空間藝術設計的探索,也是現代技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意結合。一方面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散點透視”進行現代化重現,通過空間藝術設計帶來時間與空間的沉浸體驗,有益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無論是從“散點透視”的表現手法還是其空間組織的探索,都給予空間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這種探索方式不僅為實現空間藝術設計與中國畫的價值鏈接提供借鑒,更為后續(xù)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實現空間藝術設計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起到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