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榮輝
Q?我的孩子上小學(xué)二年級,他總是不能隨叫隨到、隨呼隨應(yīng),常常慢半拍。比如,我們喊“寶貝,吃飯了”,孩子說“等一會兒”或者“馬上來了”,可就是遲遲不來。怕只怕,在家吃飯是這樣,在學(xué)校上學(xué)也這樣。面對孩子的慢半拍,我們該怎么引導(dǎo)?
A?首先,父母要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為孩子著想。
做父母的人有無想過,孩子為什么必須隨叫隨到、隨呼隨應(yīng)?只因為古語有云“父母呼,行勿緩”?只因為你是父母,孩子就必須由你“招之即來,呼之則去”?只因為你是父母,孩子就必須對你言聽計從、唯你馬首是瞻?按著這個邏輯,你可以繼續(xù)往下細(xì)想,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不聽話的背后,是做父母強烈的控制欲在作怪。殊不知,孩子不是機器,而父母也并不是發(fā)號命令的開關(guān)或是按鍵。
換位思考,已經(jīng)為人父母的人,如果有人對你發(fā)號施令,讓你動輒這樣動輒那樣,你是否會隨叫隨到、隨呼隨應(yīng)?怕不能夠。
那么,孩子呢?其實也是一樣。盡管小,但基于人本能地對自由的追求,他想要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自出生以來,一點兒也不比成人少。他未能及時給你回應(yīng),可能是你打擾了他,可能是他要急于完成某個任務(wù),也或者就是不想讓你隨便擺布。他是他自己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他想自己的生活自己說了算。不是“你以為”,而是孩子“我以為”。
其次,父母給孩子自由,任孩子選擇。
生活中,涉及孩子的諸多瑣事,起床、穿衣、洗漱、吃飯、上學(xué)、寫作業(yè)、睡覺,其實都可以給孩子自由,由孩子選擇。父母可以從成人的視角,給孩子各種各樣的建議,但選擇權(quán)永遠(yuǎn)在孩子。孩子有選擇的自由,你不必替孩子做主;你替孩子做主,出了事故,孩子也很自然學(xué)會推諉:“就是你,就是你,不是你讓我這樣,結(jié)果會是這樣嗎?”何以至此?就是孩子總是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沒有選擇的機會,總是被父母包辦一切。然后,久而久之,孩子缺乏擔(dān)當(dāng)和責(zé)任感就成了自然而然。
事實上,孩子只有自己選擇了,選擇多了,他才會正確選擇。你說早上起床必須七點之前,否則就有可能上學(xué)遲到。孩子不聽,他遲到了,由他承擔(dān)后果好了;你說該睡覺了,要不明天起不來。孩子不聽,你由他去。第二天上課精神不振,他也要為此承受折磨……甚至,你可以完全讓孩子來決定上學(xué)、吃飯、睡覺的時間。如此類推,他選擇,他“買單”。吃一塹,長一智,這樣的次數(shù)多了,孩子就很自然生出許多智慧。
“好漢不吃眼前虧?!边@是成人的識見,孩子照樣能懂。如果你敢于和善于給予孩子自由,讓孩子選擇,那么,假以時日,孩子也必然會在挫折中積累智慧,真切懂得“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何意,并身體力行,努力踐行之。
再者,還有一個小竅門。父母可巧用緩沖之計,讓孩子化被動為主動。
俗語說,凡事不可操之過急。既然不能操之過急,那么,咱們緩一緩就是。
比如,節(jié)假日午餐時間由孩子來定,你負(fù)責(zé)后勤保障。如果和孩子商量好午餐的時間是12點,那么12點之前10分鐘,你可以友情提示一下:“寶貝,10分鐘之后開飯嘍。”這樣提示有什么好處呢?孩子正忙碌某事,他知道快要吃飯了,如果吃飯時間是他提出來的,那么,為了維護自己說話算話的形象,他就必須作好一些準(zhǔn)備,抓緊完成手頭的事兒,以確保準(zhǔn)時出現(xiàn)在餐桌之上。要不然,自己就成了一個出爾反爾之人。
如此緩沖,孩子便不會有抵觸情緒。因為他有足夠的時間來收拾情緒,整理未完的工作,然后整裝待發(fā),只等午餐開始。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根本問題在于:做父母的人,你究竟想培養(yǎng)一個怎樣的孩子?如果你希望孩子未來有思想、肯擔(dān)當(dāng),也懂得選擇,有主見,那么你就不妨依照如上三個提示來試試看。只不過,得提示一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是的,這需要一個過程,除了信心,你還必須得有耐心。
編輯?王淑娟?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