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宋國蓉
(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yī)院 檢驗科,浙江 嘉興 314000)
近些年來,由于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大量應用,念珠菌血癥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如果沒有及時有效地抗真菌治療,念珠菌血癥持續(xù)存在,最終會導致臨床治療的失敗甚至患者的死亡,有報道的念珠菌血癥相關死亡率高達70%[1]。念珠菌血癥發(fā)病率的上升還帶來了許多其他問題,例如抗真菌治療的高昂費用,念珠菌血癥的一系列并發(fā)癥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等。了解不同念珠菌及其耐藥性,及時診斷念珠菌血癥,規(guī)范化治療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關鍵。
1.1 一般資料。選取嘉興市第二醫(yī)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念珠菌血癥標本共55例,其中男37例(67.27%),女18例(32.73%),平均年齡(67.95±16.03)歲,其中年齡超過61歲的占76.36%。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培養(yǎng)與鑒定:無菌條件下采集靜脈血或導管血,注入血培養(yǎng)瓶,血培養(yǎng)瓶置于BactecFX血培養(yǎng)儀進行培養(yǎng),陽性報警后,轉種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SDA培養(yǎng)基(鄭州安圖公司),35℃培養(yǎng)18~24 h。經(jīng)過培養(yǎng)的念珠菌菌落,經(jīng)過梅里埃全自動快速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tǒng)(VITEK MS)進行菌種鑒定。
1.2.2 藥敏實驗:采用酵母樣真菌藥敏試劑盒ATBFungus3(法國梅里埃有限公司)進行藥敏試驗。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性操作,抗菌藥物包括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藥物敏感性的結果參考美國國家和臨床實驗標準化協(xié)會(Clinicaland La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60[2]進行判斷。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
2.1 病原菌科室分布。病例主要分布在ICU病區(qū)38.18%;急診ICU病區(qū)12.73%;普外科病區(qū)12.73%;其它科室占40.93%,見表1。
表1 念珠菌血癥的科室分布
2.2 病原菌菌種分布。共收集到的55株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的分離率最高(40.00%,22/55),其它依次為近平滑念珠菌(20.00%,11/55),熱帶念珠菌(20.00%,11/55)等,詳見表2。
表2 念珠菌血癥的菌種分布
2.3 藥敏試驗結果。根據(jù)CLSI M60新修訂的折點,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敏感,對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藥的熱帶念珠菌分別有3株(3/11,27.3%)、3株(3/11,27.3%)和3株(3/11,27.3%),對伊曲康唑中介的熱帶念珠菌分別有3株(3/11,27.3%),詳見表3。
表3 臨床分離念珠菌對常用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分析[n(%)]
我院念珠菌血癥主要為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有基礎性疾病,病情復雜的老年患者,念珠菌血癥患病率更高且預后較差[3]。年齡是念珠菌血癥死亡的高危因素且為獨立危險因素。
臨床分布中,ICU與外科患者比例最高,與近年CHIF-NET(The National China Hospital Invasive Fugal Surveilliance Net)數(shù)據(jù)一致。國外相關報道中,ICU中的真菌感染占全部住院患者比例可高達88%,相對應死亡率超過40%[4],這一數(shù)據(jù)遠高于本研究。分析原因,ICU患者基礎情況較差,大多伴有嚴重的基礎疾病,治療時間長,抗生素以及激素的大量使用,氣管切開及氣管插管都會造成患者易感。外科患者比例高,則應該與手術密切相關,Wei Zhang[5]等的研究中,外科手術患者在全部念珠菌血癥病例中所占的比例達到72.9%,而歐美報道相關外科患者的比例為50%~55%左右。外科手術對念珠菌血癥有極大地風險,值得臨床注意。且不同地域的可是分布有所不同,科室設置的差異可能是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
從菌種分布來看,本地區(qū)真菌血流感染主要是以白色念珠菌為主,這與國內CHIF-NET結果一致,白色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定植菌,作為條件致病菌,一旦宿主局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免疫功能低下,隨時可能造成侵襲性感染甚至入血,造成念珠菌血癥。最新關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研究[6]表明其可以與其它細菌(例如S. gordonii)相互作用,達到基因缺陷互補,增加黏附效應。使其更容易侵入機體。近年,非白色念珠菌造成的菌血癥比例正在升高,最常見的三種非白色念珠菌分別是近平滑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與PingFeng Wu等的研究結果一致[7]。其原因可能是臨床上這些酵母菌對氟康唑耐藥性高。
本實驗藥敏結果顯示,對唑類藥物,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是敏感的,但是熱帶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耐藥耐藥明顯。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張文等研究發(fā)現(xiàn),對唑類藥物,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敏感性是呈下降趨勢的,光滑念珠菌耐藥明顯[8]。分析原因,近些年,抗真菌藥物中,因為滲透性強,不良反應相對較小,氟康唑應用最為廣泛,大量的應用也造成了耐藥性的增加。本研究中所有菌株,對5-氟胞嘧啶以及兩性霉素B和敏感率都是100.0%,與彭敏飛等[9]報道相似。由于抗真菌藥物選擇性少,念珠菌的藥敏各地區(qū)情況又有所異同[10],故而對本院及本地區(qū)的監(jiān)測統(tǒng)計,更加有利于臨床的藥物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念珠菌血癥目前的研究,還不足以解決該領域現(xiàn)在存在的問題,念珠菌血癥的致病機制、耐藥機制以及與宿主相互作用都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