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芽 梓晨
最近,一位網友發(fā)帖求助,稱自己為偶像“打投”,花掉了家里買種子的錢。此事件再次讓公眾關注到了“飯圈集資”這一社會現(xiàn)象。下文是一個曾經為偶像集資超過十萬元的年輕人,給我們講述她是如何進入這個圈子,又是如何回歸平常心態(tài)的故事。
我是2018年開始追選秀節(jié)目的,那時我上高三,不過已經開始上網給喜歡的選手投票了。線下也會去買維他命水,買一瓶飲料就能給選手投一票。
從2019年開始,我正式參與到了飯圈的打投和集資中。我個人認為,國內目前這種大規(guī)模的打投和集資是從2019年某選秀節(jié)目開始,再到2020年“發(fā)揚光大”的。比如“奶票”有點像當時的“水票”的升級版,只不過節(jié)目的贊助商換成了牛奶企業(yè)。你購買一箱牛奶,就可以得到10~30張票。因此,那時也有少量的黃牛專門倒賣“奶票”,最開始價格不高,不過會隨著比賽的進行慢慢漲起來。這點跟今年一樣——今年一開始“奶票”10元一張,現(xiàn)在漲到20元一張。票價漲得太厲害的時候,后援會會直接去批量買奶,把“奶票”拿出,再在閑魚上把這箱奶折價賣出去。
我追選秀節(jié)目時,加入了一位選手后援會的打投組。打投群里有三千多人,都是專門來領號投票的。我一天基本上可以投500個號——其實每個人投的不一樣,有空你就多投一點,沒空就少投。但這部分自己不用花錢,花錢主要在集資那一部分。
當時我們一場比賽要集三次資,一次二三十萬。一般來講,“奶票”的質量會比打投號會員的質量高很多。因為用視頻網站賬號投的話,切換賬號投票有可能被系統(tǒng)識別出惡意刷票,就會清票,除非你切換IP。但是“奶票”的票是不會被清的。當然,“奶票”也會貴一些。拿去年來說,去年一個打投號大概是5毛錢左右,但是一張“奶票”最低也要十幾塊錢。
到了去年,集資就更多了,尤其像battle這樣的玩法更多了。去年我在battle上花掉了將近5萬塊錢。因為這種形式會刺激大家花錢的欲望,畢竟誰都不想自己的偶像輸嘛。
所謂battle就是和另一家也在集資的偶像后援會比拼。它的一般操作就是后援會在打投APP那邊搞一個鏈接放到微博上面,然后在微博上宣布有這一場battle,上面會有時間、跟誰打、目標金額是多少以及這一次的主題是什么。而且會有不同的懲罰,比如輸的那家要給贏的那家在微博上置頂安利視頻,或者在公演現(xiàn)場為對方送應援花籃。
在一場battle中,為了贏,就要鼓動人往里打錢。一般在這個過程中,后援會會預留一定的金額,不讓目標一下就達成。因為集資最好的狀態(tài)是越打越猛,最好能讓大家心情起伏。如果一下就達成目標,會讓人失去興趣,所以他們可能會預留一部分錢。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這次要集資一千,其實一千已經達到了,但后援會可能留下兩百,告訴大家還差兩百。粉絲一看,就差這兩百了,那我何不補上這兩百呢?這種情況下,可能三分之一的粉絲都會掏錢。
除此之外,集資還有“插旗”。插旗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你打多少錢,我跟多少錢”,按比例進行。比如說在一場battle中,為了呼吁大家在幾點之前把錢集夠,有的大粉絲或者富婆就會出來插旗,比如他們規(guī)定30∶1,就是說你打5塊錢,把截圖發(fā)出來,我就跟著打150塊錢。也有1∶1的,比如你們打夠了一萬,他們就會跟一萬。還會有那種“評論旗”,比如說一條評論一塊錢,設個上限,評論多少就打進去多少。
這些激勵大家打錢的花樣,其實之前就有,但是現(xiàn)在慢慢變得越來越豐富了。以前一般只有到一定金額,才會讓大粉或者富婆插旗,慢慢后面小粉絲也可以自己插小旗。
大家其實也知道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多打錢,但是在那種氛圍之下,還是心甘情愿的。像我花掉的十萬塊錢,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插旗里花掉的。
剩下的錢,我基本用來買商務了。因為那時候會有其他榜單,比如說會有贊助商要賣東西,或者他們會進一些直播間賣東西,直播中會贈送一些節(jié)目的周邊。如果一場直播銷量好,也可以讓選手數據好看一點,這時候就需要你去買這種商務。
我去年追的那場選秀還有個很特殊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決賽出道夜有一個直播刷禮物的環(huán)節(jié),出道排名的35%還是30%取決于粉絲刷的禮物值。那天晚上我也刷了不少禮物,不知不覺又砸進去大概兩萬塊錢。當最后看到他真的出道時,我們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感覺所有努力和所有錢都不是白費的。
現(xiàn)在看起來,這些錢好像都是自愿花的,但是在那樣一個環(huán)境之下,其實是不自由的,因為你會被很多的言論煽動。比如圈里大部分消息會說,如果我們不投,我們的偶像就怎么樣了,所以就會自發(fā)地想投。而且他們會出那種虐粉的“小作文”,每家都不太一樣。他們會根據情況來說一些能虐到你的話,讓你覺得心疼,然后你就會不自覺地去打投和打錢。
那時候我也會發(fā)一些小作文,因為我真的蠻喜歡自己去年追的那個偶像。我從節(jié)目開播前就知道他,為了他才去看的節(jié)目,陪他一路走來,所以心甘情愿為他打錢或者打投。
不過他出道之后兩個月,我就“跑”了。因為覺得自己花了那么多時間精力,都給了一個完全不值得的、就知道割粉絲韭菜的人。他當時出道以后就經常讓人買商務、電子刊,后援會依然整天出虐粉的小作文,不停引誘粉絲花錢,我就覺得挺沒有意思的。再加上我知道了他本人其他的一些黑料——因為你花錢多了的話,就容易接觸到大粉和后援會,就會有內部信息交換,知道一些其他小粉不知道的事,我就“跑”了。
所以現(xiàn)在回想起來,集資和打投行為更像是一種集資方、藝人方和節(jié)目方的非理性狂歡。一旦你進入了這種狂歡,就已經不會想到去權衡利弊,就會有股力量推著你,用這種類似于“簽訂契約”的行為去獲得一種滿足感,去享受成為一個集體的一分子的感覺。
這種熱情會一直持續(xù)到節(jié)目結束,這時就到了一個情緒冷靜期,你再回看自己觀看節(jié)目、集資的整個過程,才會意識到當初的不理性。
因此這一時期往往也是大量的粉絲流失的開始。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調侃許多偶像,說他們只是“出道即巔峰”。一旦節(jié)目結束,氛圍沒有了,粉絲也變得清醒,很多人就陸續(xù)離開了。
而且我現(xiàn)在也完全明白了,你在選秀節(jié)目上所看到的內容,都是節(jié)目想讓你看到的,都是被安排好的。如今我一般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哪些人是比較普通的練習生,哪些人背后有完整的資本,越看越明顯。這樣看得更清了,覺得挺沒意思,也就沒當初那么狂熱了。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生活周刊”,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