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捷媚
有為水道途經(jīng)一處人稱為仙風道骨的地方,那便是丹灶管轄的仙崗村了。傳說東晉抱樸子葛洪云游四海、懸壺濟世到仙崗,看到這里風光秀麗,就在此掘井煉丹,為四方百姓治病,他得道升天后,遺留有一煉丹的仙缽,仙崗之名就是如此得來的。
古村寧靜、祥和、靜謐,有著眾多古井,除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仙跡丹泉”(蟹泉仙井)外,還有低井、圣堂井、井神、仁和井、百歲井、深井、六甲井、七甲井等。我來到相傳葛洪清洗草藥的井邊,只見一井有花崗巖方形井圈,井口與花崗巖條石地面持平。此井不遠處另有橢圓形“流水井”,這就是蟹泉雄雌雙井了。
清澈的泉水從井里汩汩地流出,滋養(yǎng)了古村的土地、莊稼和生命,也由此給古村帶來了靈性。仙崗村無數(shù)的稻谷、西瓜、花生、金黃瓜、劍花、芒果、黃皮,一年又一年的飽滿、清香,供仙崗人生息繁衍。蟹眼泉不遠處有一排古老的青獅樹,早已枝繁葉茂,根深腰壯。清甜的泉水滋潤著這些青獅樹,青獅樹每年都會結(jié)出許多果子,這些果子果頭大汁多且甘甜。樹蔭下安放著一些石凳、石桌,村里的老人在石凳石桌下棋聊天、烹茶品茗,把生活過成一首詩。
在古村徜徉,隨處可見保存良好的鑊耳屋、古井、古樹、古巷和獨具嶺南特色的祠堂群。村里現(xiàn)存60余座傳統(tǒng)廣府民居,村東的一片鑊耳屋群,大多建于清代,為在外經(jīng)商的村民回鄉(xiāng)建造,為三間兩廊布局。這些古建筑真可謂古色古香、獨樹一幟。有象征著家族龐大和尊貴的陳氏大宗祠、儉堂大夫祠、文才祖祠、與之祖祠、元輔祖祠、南英祖祠、元鼎祖祠、立之祖祠、儒偉祖祠、宗廣祖祠、翠屏公祠、濂泉祖祠、蒼山祖祠等14座祠堂,有供歷代讀書的仙崗書院,有愛國儒商為家鄉(xiāng)興建的大宅思遠別墅、陳仙洲故居,有長庚里、敦厚里、石獅巷、聚龍里等多座門樓……行走在青石板古巷里,感受著獨特的嶺南文化氣息,恍若時光在倒流。
站在陳氏大宗祠前,這座三間兩廊的祠堂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洗禮,身上留下歲月的滄桑,臉上留下經(jīng)年雨水的霉點,但它依然氣宇軒昂,光彩照人,磚雕、木雕、灰雕、灰塑等三雕一塑的精美無不讓人敬仰和贊嘆。祠堂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的,祠堂內(nèi)有保存完好的清道光十二年立的《義助重建大宗祠碑記》為佐證。如今,仙崗的十幾個宗祠,無論何種格局,都有著一脈相承的人文追尋、忠厚仁義、家國情懷的不二選擇,謙讓奮進的傳統(tǒng)美德,禮法遵循的長短尺度,在宗族文化中得到了切切的踐行。
從仙崗走出去的陳氏族人、著名的愛國儒商陳仙洲,當年為了支持抗日,將其在武漢保華街開辦的金石墨緣堂的古玩字畫拍賣掉,用于購買飛機,用于武漢保衛(wèi)戰(zhàn)。其心系家國之情懷,是歷史回聲中最動人的一幕。
燒番塔是仙崗村代代相傳的民俗,如今被列入南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傳承人為陳永強、陳建強。相傳燒番塔是為了紀念先民舉火為號相約反抗元朝暴政而形成,后漸演化為祈求豐收、吉祥的節(jié)慶民俗。傳統(tǒng)燒番塔是用磚塊錯位留空疊壘而成,整體呈空心圓錐形,塔身底部直徑約2米,頂部直徑約1米,高約4米,中秋節(jié)晚上燒番塔。開始前,全村人往塔內(nèi)添加稻草、柴木等易燃物,點燃后火焰向上升騰,場景十分壯觀。村里的男女老少就圍在番塔前唱呀、跳呀,盡情地把自己的歡樂揮灑。
在仙崗行走,無需刻意尋覓,仙蹤早已沿著有為水道,汩汩流淌著,流淌著。
——選自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