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北京廣安門,西行十公里,在永定河上飛跨著一座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的漢白玉石拱橋,這就是名揚中外的盧溝橋。
永定河在北京平原上多次改道,沖毀村莊,淹沒民田,阻塞交通。但在西山地區(qū),兩岸峽谷壁立,水流湍急,河道不曾變動。《水經(jīng)注》曾記載永定河在這一帶是“瀑布飛梁,懸河注壑,崩湍十許丈,謂之落馬洪。”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賜名永定河”。
永定河原來叫“無定河”,也有害河或小黃河之稱,長期不修河道,以致河床淤塞,經(jīng)常崩決,老百姓沒有安生的日子。
歷史上,永定河穿過西山,在北京平原上多次改道,留下眾多故道和河名。
永定河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到商代,是從八寶山以西到頤和園一帶通過,而后,沿今溫榆河方向流動。
在西周時,永定河主流從八寶山以北向東流過紫竹院、什剎海,沿今壩河方向而行。春秋到西漢時,永定河的主流,從什剎海向南,經(jīng)今三海,至天壇東出外城,向東南流注,此時叫?水?!端?jīng)》說:“?水過……薊城(在今廣安門附近)北?!?/p>
東漢到隋時期,永定河是從薊城南今涼水河方向通過的。此時叫?水、濕水、清泉河,隋代,平原上的永定河叫桑干河。唐、五代十國時,永定河沿今風(fēng)河方向而行,也稱桑干河。
遼和金前半期,永定河繼續(xù)南移,在鳳河和龍河之間流動。此時改稱盧溝河,“以其黑故呼盧溝,燕人以黑為盧”,“盧溝河亦謂黑水河,河色最濁,其急如箭”,也有人稱為“蘆菰河”,音大致相同,其實為誤。從金代的后半期到元代,永定河南至禮賢而入龍河。元代也稱盧溝河和渾河,還稱小黃河,“以其濁流故也”。明清時,永定河主要在今河道南北擺動。明代亦稱盧溝河。從遼代到明代,永定河主要稱盧溝河、渾河,也有叫它小黃河的……
因為在歷史上,這條河幾經(jīng)變遷,對北京城的威脅很大,其含沙量又高,同比黃河不相上下;流量變化之大也較為殊,枯水季節(jié),流量尚不足一個秒立方米,而雨季洪水高峰的1924年,曾達到每秒五千二百四十立方米。
這條實名“無定”的河,其名稱也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更改。據(jù)史料記載,明代萬歷皇帝戊子年秋天曾去石景山觀渾河,說:“觀此水則黃河可知”。北宋時代散文家蘇轍渡桑乾河曾做過一首詩:“北渡桑乾水欲結(jié),心畏穹蘆三尺冰,南渡桑乾風(fēng)始和,冰開易水應(yīng)生波”。
永定河原來叫“無定河”,也有害河或小黃河之稱,長期不修河道,以致河床淤塞,經(jīng)常崩決,老百姓沒有安生的日子。
解放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喝到自來水,河渠不是干得見底,就是流著散發(fā)臭味的臟水。早在金、元時代,就有人打算把永定河河水引到北京城里來。不過,當(dāng)時因為沒有辦法把不穩(wěn)定的永定問水制服,所以,雖然作了開渠引水的嘗試,但是最后都失敗了。
到了清康熙皇帝就不再打算引水進京,只是重視興修河道,曾把“河務(wù)”列為聽政的三件大事之一。他很重視永定河的冶理,多次巡視河堤。
在1700年4月17日,康熙巡視永定河后,即使八旗兵丁協(xié)助筑:1701年4月23日康巡視水定河后閱子牙河:當(dāng)年5月26日,永定河及子牙河堤共110公里的開河筑堤工程就完工。
金代建都北京時稱中都,為了與南來對峙和加強對華北大平原的統(tǒng)治需要修建這樣一座永久性大橋。它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六月(1189年7月),戰(zhàn)于金明昌三年三月(192年4月),初名廣利橋。金代永定同稱盧溝,以就把河上這條石橋稱盧溝橋,其名一直相沿至今。
盧溝橋建成以來,幾經(jīng)修茸,現(xiàn)在橋的東西兩端,各立了一塊碑記,記述著清朝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修橋的經(jīng)過,意在吹噓修橋冶河的功績。乾隆皇帝書寫的那塊碑,記得更為詳細、有趣。這年,發(fā)現(xiàn)橋有了損壞,“司事之人有欲拆其洞門而改筑者,以為非此不能堅固”。但是,拆開橋面一看,發(fā)現(xiàn)橋拱結(jié)構(gòu)“石工鱗砌,錮以鐵釘,堅固無比”。由此而想到“雖欲拆而改筑,實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其舊之堅固也”。犯不上弄巧成抽多此一舉。結(jié)果,只是在路面上進行些修繕,也就作罷了。對此,乾隆皇帝還大為感慨:“朕因是思之,渾流巨浪,勢不可當(dāng),是橋經(jīng)數(shù)百年而費動,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則此橋必不能至今存,然非拆其表而觀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情、用工之細如是其亟也”。還有塊橋碑是乾隆皇帝寫的“盧溝曉月”四個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龍抱柱,被人稱為“燕京八景”之一。
從此名揚天下。早在六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施行家馬可·波羅就寫過贊美過盧溝橋:“河上有一美麗石橋,各處橋梁之美”,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盧溝橋在建筑上的“措意之精、用工之細”,是十分突出的,建造非常美觀。橋上有排排林立的石獅子,橋的兩端有兩對石獸,東邊是一對獅子,西邊是一對象,象征著大橋固若金湯,堅實無比。就因為它“固若金湯”,故在歷史上就是軍事重地。
明代瓦刺統(tǒng)治者從河北紫荊關(guān)而下橋,進而包圍北京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為了軍事目的,在盧溝橋東側(cè)修筑了一座宛平縣城,拱兵京郊。
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侵略軍于當(dāng)夜在盧溝橋附近舉行軍事演習(xí),詭稱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并要中國駐軍撒出宛平等地。當(dāng)?shù)伛v軍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日軍即炮轟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抗戰(zhàn)。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委圖鯨吞中國的“七七”事變。
1425年(明仁宗洪熙元年)7月,盧溝橋東狼窩口決岸100余丈,命行后軍都督府部發(fā)軍民修筑。1426年(明宣宗宣德元年)6月,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nèi),渾河水溢,沖決盧溝橋河堤,也是一百多丈。從此開始修繕盧溝橋,至166年(清康熙八年)10月初,盧溝橋建成完工。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4月29日康熙皇帝乘舟閱示還京,見災(zāi)民以水藻為食,就下令從速浚河筑堤,并親自改名為永定河。
其實,“永定”是名,“無定”是實,老百姓仍不安生。從1737年(清乾隆二年)開始,至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在202年的時間內(nèi),永定河共決口、漫口53次,平均三年多一點時間就鬧一次水。
看來,在舊社會根本沒有治河之本,“永定”也是吹噓,直到解放前夕,仍然是“無定河”。
解放以后,在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廳、齋堂等水庫,又治河筑了堅固堤壩,還在盧溝橋南側(cè)新建了一座長500多米,寬14米的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大橋;最近河道又開始了防洪加固基礎(chǔ)工程,從而真正變成了永定河。
河水永定,盧溝新生,為子孫后代造福當(dāng)在早秋季節(jié),重游盧溝橋,憑欄眺望,橋頭的柳色還青,永定河細浪粼粼,西山更加秀麗;觀賞曉月,腳下河水微微閃光,頭頂晴空圓月,周圍是曙光照著蒼茫的大地。
人們將帶著惆悵,憑欄回憶往事。因為這座八百多年的盧溝古橋,歷代有多少行人車馬和衛(wèi)國兵領(lǐng)在這里經(jīng)過,“落日盧溝溝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人生的道路在一個地方起點,但所走的路子卻是千條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