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沒有“建黨百年”的契機,我們大概不會感受到,同樣描繪盛世灼灼的光景,表現(xiàn)可歌可泣的英雄,在濃墨重彩的畫布面前,攝影多少顯得有些蒼白—輕輕按動快門獲得的機械復制品,沒有顏料的涂抹,也就不見筆鋒的質(zhì)感,缺少了獨特的空間想象和情感介入,也就隱藏了“心”的真實,還有飽含情感的心靈映照。
同為時代的經(jīng)歷者,在“日出東方—上海市慶祝建黨百年美術創(chuàng)作項目”主題作品中,我們總感受到藝術家們充沛的激情和愛。用美學的眼光來看,我們又能從畫面中找回遺失已久的靈韻。抗疫帶來的心靈沖擊是“天地間,人為貴”的生命關懷,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喚醒了古人筆下“此時驪龍潛最深”的意象,上海長江隧橋的雄姿,又呼應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期冀—三位女性藝術家用畫筆勾勒出一個繁華的時代,縈繞著消逝的靈韻,向著未來憧憬。
翻開黨史,百年命途是酷烈而艱辛的,也是溫暖而動人的—漁陽里、一大會址、二大會址、龍華烈士陵園、宋慶齡故居時光逝去,這些紅色遺跡于我們有了新的涵蘊,在技術時代也承載更多表達,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到展陳方式的改變,從保護為主到文旅融合,紅色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接近、貼合、融入,讓我們與歷史脈搏同頻共振。是的,歷史的形象就在遙遠和切近之間搖擺,當革命者的形象逼真地出現(xiàn)在銀幕上,他們的躊躇、憤怒、吶喊、奮起既是真切的藝術表達,也是來自當下的崇高致敬。從《1921》到《革命者》,從表現(xiàn)婦女解放到“婦女能頂半邊天”,紅色電影創(chuàng)作始終在豐富的歷史資源中發(fā)覺著、摸索著,用史詩般的視角、年輕化的演繹帶給觀眾強烈的沖擊與共鳴。
“一片冰心在玉壺”。民營劇團的起步與成功,恰是源自藝術服務于人的初心,有這樣一群藝術家,在中西通涉、雅俗優(yōu)潤的視野中尋找著藝術理想,在文化為人的使命中踐履著藝術理想。紀錄電影的社會分量與日俱增,作為觀照時代真實境況的藝術形式,它將社會轉(zhuǎn)型中的一切細節(jié)轉(zhuǎn)化為思想的動力。觀察、反思、自新,藝術越是親近真實,越能構(gòu)成社會前進的動力。
回首中華文明,融貫五千年的文化從不曾斷流,雖歷經(jīng)波折,卻因有所承載而發(fā)皇至今?!兜浼锏闹袊贰秶覍毑亍贰段以诠蕦m修文物》等系列節(jié)目的上映,水下飛天、龍門金剛的“出圈”喚醒國人對古典文化的熱情,科技的介入,現(xiàn)代的闡釋,讓古典文化借助綜藝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也許這份熱愛和持守,會掀起新一輪中華文藝復興。
初心不改,念茲在茲。百年欣欣之歲月,千年煌煌之過往,皆已融入我們的文脈。我們將與讀者一起,打開藝術評論的視野,擁抱為人的藝術、為人民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