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茂
中國的漢字總數(shù)超過八萬個,常用的有三千五百個,因此,講話、寫文章,沒用錯、讀錯字的人恐怕不多。不過,同樣是寫錯、讀錯了字,情況不一樣:我老漢這樣的人,即使大庭廣眾之下把某個字讀錯了用錯了,哪怕錯得很可笑很離譜,也不足為奇。可“主角”要換成我們的某些領導同志,影響可就大了。
引發(fā)我老調重彈“領導讀錯字”的是這么一件事:大約半年前,我去參加一個與會人員多達二三百人的表彰大會。會上,一個正縣級領導也是某單位的一把手講話中把造詣讀作“造旨”,當時很多人都聽到了。有意思的是,在時隔兩個月之后的一次規(guī)模同樣不小的會上,他依舊把造詣讀作“造旨”??吹贸觯兄诼氀芯可鷮W歷的該領導,習慣于“遇字讀半邊兒”,壓根兒不知道“造詣”一詞的正確讀音。
如果再進一步掃描,人們便會想到,有的領導把酗酒讀作“兇酒”,有的領導把掣肘讀作“制肘”,有的領導把兢兢業(yè)業(yè)讀作“克克業(yè)業(yè)”……
這里,我想知道并對此產生研究興趣的是,在會議上或其他場合,聽出領導把類似“造詣”讀錯的人,不會是絕無僅有吧?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左左右右,怎么就沒人給我們的領導同志以提示、提醒?以致讓領導同志“造旨(詣)”不止,大丟其丑。
絞盡腦汁,冥思苦索,想來想去,我推測、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
上級不愿提醒。作為本地的上級領導,自有他的城府:雖然與“造旨”者屬于上下級關系,但大家在本城(市)的同一領域工作,抬頭不見低頭見,要是連“讀錯音”這類無關清正廉潔和工作作風的小是小非也批評指正,那不是小題大做、婆婆媽媽了嗎?作為“上級的上級”——上面來的領導,特別是遠道而來、“蒞臨指導”的上級領導,下級單位的領導那是好酒好飯地招待,下級領導偶爾讀錯了字,小菜一碟嘛,哪好意思予以糾正。
同級不便提醒。不用說,聽出“造旨”聲的,班子里的同僚最多,然而能提示、提醒的卻最少。由于某些原因,讓同級去提示,無異于挑戰(zhàn)領導的“權威”。反過來,“造旨”者并非班子里的一把手,僅是普通成員,情況會怎么樣呢?回答:照舊不怎么樣。本來,一把手可以居高臨下地給予提示、提醒,可一把手不傻,他不會這樣做的,因為要維護班子的和諧團結。
下級不敢提醒。實際情況有三個層面:與領導處得好、走得近的,無時無刻不在期盼巴望著讓領導賞頂烏紗帽,他們對領導無限忠誠,言聽計從。讓這些“唯領導馬首是瞻”的員工給“造旨”者提示、提醒,以自己的前途、命運做抵押,他也不干哩。此為第一個層面上的人。第二個層面,單位里忠于職守,埋頭苦干,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既不去與領導套近乎,也不會與領導“過不去”的職工——這是一個單位里的龐大群體,他們平時安分守己,安常處順,安心工作,安然度日,從來不關心他們認為的“身外事”,朝九晚五,按點上下班,領導講話對不對,有沒有差錯,他們才不去管那些閑事。第三個層面,單位里為數(shù)不多或者說極為少見的幾個人,即某些領導們眼里的“刺頭兒”:他們身上有缺點,可他們最看不慣容不下某些領導們的以權謀私,任人唯親,作風霸道,他們與領導的關系鬧得很僵,卻又動不了領導的一根毫毛,所以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領導自己出丑上。
至于系統(tǒng)、單位外的人,不少人選擇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因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所有聽到“造旨”聲的人,除了看領導出洋相的,就是“私我者”“畏我者”“有求于我者”。如是,“吃瓜群眾”一多,沒有人會像童心未泯、口無遮攔的小男孩那樣指出“皇帝的新衣”是假的。
于是乎,有的領導同志活成了張?zhí)煲砉P下的華威先生,整天忙著趕場子,哇啦哇啦作指示發(fā)號召,以干代學,遠離讀書,還自我感覺良好,年復一年,“造旨”不止:沒有也不可能像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我知道我的無知”。
【原載《清風》】
插圖 / 耍官威 / 王 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