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愛暉
張大千是名貫中西的世界級藝術大師,而他的老師曾熙也是一位藝術大家。兩位先生的師生情緣成為藝術史上一段佳話。本文分別介紹了兩位大師背景,通過描述初識故事,張大千遇挫折以及師生之間相互關照,相互珍惜的美好情誼,讓大家了解這段可貴的師生緣。
曾熙(1861—1930),衡陽西鄉(xiāng)龍?zhí)飿颍ń窈怅柨h石市鄉(xiāng)龍?zhí)锎澹┤?,于龍?zhí)飿蛟掖笪荨八玫绿谩背錾3踝炙迷?,又字季子,子緝,號俟園,晚年蓄須,自號農(nóng)髯。中國近代著名書畫家。曾熙幼年喪父,家庭困苦,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他自小被稱神童,六歲進入私塾,八歲就能作詩,寫對聯(lián)。二十歲時考取秀才,三十一歲時考中舉人,四十三歲中進士,仕途暢達。當過兵部主事、弼德院顧問、湖南教育會長,擔任過衡陽石鼓書院和汗壽龍池書院的主講先生。他在甲午戰(zhàn)爭時曾加入抗日隊伍,也曾在《馬關條約》簽訂前參與“公車上書”。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曾經(jīng)兩次親身探訪以求先生出廬從政。他心里卻只想投入藝術和教育事業(yè)中,堅決請辭不從。1916年,五十六歲的曾熙由長沙移居上海,受老朋友李瑞清的邀約,在上海開始賣字,賣詩畫,收授門徒。因兩人同為書法愛好者,且曾熙書法主南宗,李瑞清主北魏,各有所長,兩人便有“南曾北李”的稱號。后很快聲名大噪的曾熙與李瑞清、吳昌碩、黃賓虹四人并稱“海上四妖”。而恰時的張大千久仰曾熙大名,愿做其下門徒。
張大千出生于四川內(nèi)江,祖籍是廣東番禺,祖上世代做官,即使到張大千成長時家庭情況不再優(yōu)渥,但家族文化底蘊深厚,其父親仍然很是看重文化教育。張大千母親曾氏平日擅長刺繡剪畫、花鳥魚蟲繪畫。著名教育家傅增湘稱贊他母親的畫風具有五代南唐畫鳥名家徐熙的野生飄逸韻味和黃筌的貴氣風韻。正是在他母親的教化下,家里的孩子們都自幼研習書畫。其中作為家中小八的張大千和老二的張正蘭習作最為出色。
1917年,張大千追隨在日本留學的二哥張正蘭赴日本京都學習印染技術,空閑時間自修書法繪畫和拓印。到1919年4月,張正蘭通過四川督軍和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字錦帆,1885—1970)的引見,以及同盟會上海政要員李征五(名厚禧,1875—1933)的邀請,帶著其弟張大千回國來到上海落腳。
張大千和二哥經(jīng)李征五等名流引薦,有機會出入上海文人雅士的集會,認識到許多文化大家。同時得償所愿見到了大師曾熙,年方二十的張大千和曾老兩人談話一會兒便覺相見恨晚十分投緣。張大千欽佩曾熙的藝術修養(yǎng)學識,而曾熙也十分看好張大千,認為他是可造之才,不同凡響,便打算收張大千為門下弟子,悉心培養(yǎng)。從此,張大千兄弟倆得以拜在曾熙門下學習。
1919年秋,張大千在上?!靶∮刑臁痹O宴舉行拜師典禮,宴請了許多上海書畫大家為他們見證。曾熙甚至親自下廚做了一道紅燒鯖魚助興。席間,曾熙看著愛徒氣質(zhì)清秀,神情爽朗,越看越歡喜,欣慰感慨:“得弟,吾門當大,當自喜也。”完成三叩首拜師儀式后,曾熙結合張大千的胎夢為他取學名為“猨”(后改為“爰”)號季爰。據(jù)傳聞張大千母親懷胎時,有一晚夢到一位白發(fā)仙人將一只黑猿托給她囑咐她好生照料,從此大家都說張大千正是這只黑猿。后來張大千在出自他手的所有書畫上都落上“爰”字,形狀酷似一只蜷縮著身子,抬著頭的小黑猿,以表師恩難忘。
張大千拜師曾熙門下后,見到了豐富的藏品,眼界更為開闊,畫藝也日漸精進。平日,張大千都是將自己從前作好的書畫取出讓老師過目。曾熙發(fā)覺張大千臨摹作品多是清朝書畫名家石濤和尚的作品,而自己也對石濤大師書畫作品傾慕不已,更加覺得師徒志趣相投,十分貼心。曾熙于是傾盡所學,對愛徒傾囊相授。曾熙告誡張大千,若想在藝術上有所成就,需要先踏著先賢的腳步,能夠站在巨人的肩上再創(chuàng)新。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羲之等,皆是如此。這個過程就是打地基??墒?,僅僅臨摹而沒有自己的感悟創(chuàng)新也是不能有所成的。僧人石濤之所以達到現(xiàn)在的非凡地位,在于他對藝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尋求突破。他說過“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fā)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縱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所以,我們臨摹石濤的作品,是要去作品中體悟其中精神,而不是只模仿其作品的皮相。透過領悟到的精神開發(fā)出自己的獨特藝術作品。曾熙提起明朝沈圖、唐寅,清朝石濤八大山人,揚州八怪中的黃慎,李嬋,羅聘,現(xiàn)今的齊白石等書畫巨擘,皆在書畫方面各有所長,鼓勵張大千勤奮研習,打好根基,定能成書畫俱佳,有所成就的藝術大家。
有了曾熙的教化和點撥,張大千從基礎開始練習,包括漢字的基本筆法,埋頭勤學苦練。曾熙還提點他在臨摹古人的作品時,要一邊寫一邊觀察,更要自己思考,做到學古人要化古人,由形似到神似,納古人之神韻創(chuàng)我之神韻,最終古人與我俱亡而妙筆生花之境界。同時告訴他鄭板橋的《畫竹詩》“四十年來畫竹枝,一邊作畫一邊思。去盡紛繁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以此啟發(fā)張大千。于是張大千博采眾長,從習魏碑開始,再到兩漢石碑,漸漸地把握到柔中見剛的“北宗”筆法。將南北筆法融會貫通,張大千內(nèi)功越來越深厚。
跟隨曾熙學習不到一年,張大千的人生道路上發(fā)生一件讓他備受挫折的事情。遠在巴蜀老家的發(fā)妻突發(fā)重病,不治身亡。這件事好似晴天霹靂,對張大千來說是致命一擊,因為他和發(fā)妻青梅竹馬,感情深重,一時無法接受這種殘酷現(xiàn)實。他萬念皆灰,悲痛欲絕,竟跑到浙江天童寺出家,法號大千。對于張大千的突遭厄運,曾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出于對愛徒才華的賞識和痛惜,曾熙決定,絕不可讓張大千在藝術道路上半途而廢。他讓張大千的長兄傳話:“爾本難得奇才,原指望冰寒于水,青勝于蘭,日后大有建樹,卻怎料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偶遭打擊便消極厭世,遁入空門。為師心痛至極。盼速速歸來,重振雄風!”并引用蘇東坡悼念亡妻之詞“明月夜,短松岡”寬慰他要在詩文事業(yè)上有所建樹,才能讓早逝的妻子含笑九泉。對愛徒的殷殷期望,振聾發(fā)聵,醍醐灌頂,令張回心轉(zhuǎn)意。在百日參禪悟道的前一天,找了個害怕燒戒疤的借口,返回曾熙身邊。后曾熙向李瑞清極力推薦張大千,讓張也投其門下。后為銘記這段過往,“大千居士”的名號與他終身相伴。
回來后曾熙時常拿出收藏的石濤真品讓張大千臨摹,還引薦他到石濤書畫的最大收藏家黃賓虹、羅振玉家去品鑒真品。短短幾年內(nèi),張大千把石濤所有書畫都臨摹過,達到氣韻皆備,以假亂真的地步。某日,大千將平日石濤臨摹作品拿給曾熙討教,恰巧在場的黃賓虹竟錯將此認作石濤真跡,嘖嘖稱奇。曾熙這才說是張大千臨摹之作。此事之后,張大千竟志得意滿,有些飄飄然,不知所以。曾熙嚴厲地提點他道:“仿作雖可亂真,終非自身之成就。師古人,更要師造化。”他鼓勵大千要到自然中去,采天地之精華,汲山川之靈氣,創(chuàng)造自己的詩氣風貌。他甚至不顧及年老體弱,帶張大千到名山大川寫生。張大千受曾熙指引,后來去過黃山、峨眉、衡山等地,更周游世界,遍覽大自然風光,成為20世紀中國游歷最廣的一位書畫大家。自此之后,張大千開始跳出師古的障礙,慢慢形成他自己工寫結合,彩墨交融的獨特風格,被后人稱作“東方畢加索”。
曾熙不僅引導張大千到自然中去汲取靈氣,還教他觀摩其他藝術種類,吸取精華,觸類旁通。尤其是親自教化門徒,去發(fā)現(xiàn)京劇中的美。京劇的唱腔,京劇的韻白,悠揚頓挫,回味綿長,同書畫藝術的內(nèi)核異曲同工,多聽多看,大有裨益。受曾熙影響,張大千在詩詞、古文、音樂、戲劇、篆刻等方面都有所涉獵,愛好廣泛。
曾熙不僅在詩畫教學方面傾囊相授,在為人處世中也是有師表典范。1921年夏,張大千看中一批字畫很是喜歡,無奈囊中羞澀,還有八百元無法補齊。此時曾熙趕到,借口到張大千家里吃飯,不經(jīng)意提及張大千買畫事宜,說恰巧有八百元送他。張大千感動萬分,心里明白,是曾老師心中記掛以解我燃眉之需,又不想讓我尷尬。足見曾熙長者風范。若干年后,張大千成為世界級藝術大家,也沒有忘記曾熙的恩情,在他的畫室始終有老師的書畫作品,嘴邊常說“先師曾農(nóng)髯處受益甚多”。更是表示“冠侍通人,刻意丹青,窮源篆籀,臨川衡陽二師所傳?!奔粗浮霸睢倍?。
1930年曾熙病故于上海,張大千為實現(xiàn)恩師落葉歸根的夙愿,親自扶靈柩由上海一路護送回家鄉(xiāng)安葬,不顧時局艱難,交通不便。歷時數(shù)月終于1931年初夏到達曾熙老家衡陽,將恩師安葬于故土。歷盡艱辛,仍堅持要守墓一月,守喪三年。當時夏天天氣濕熱,蚊蟲肆虐。多日后深夜,恍惚間張大千看到老師來到他身邊,生氣地對他說:“你不將寶貴時間用到鉆研書畫藝術上,守在這兒做什么?人固有一死,概莫能外,我已入土為安,你怎能不明白老師對你的心愿呢?”張大千正要解釋給老師聽,只見他已拂袖而去。第二天清晨,張大千在恩師墳前鄭重地磕了三個響頭,返回上海。
張大千終于未負師恩后成為世界級藝術大師,名貫中西。他詩書畫印鑒堪稱五絕,徐悲鴻先生尊其是“五百年來第一人”。面對這些成就和溢美之詞,他始終銘記恩師教誨體貼之情,常常說:“我一生受益最深的恩師,只有農(nóng)髯先生!”張大千與曾熙兩位藝術大師成就的這段不朽的師生情緣可謂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科研項目《張大千從藝初期藝術鑒藏活動——--從新發(fā)現(xiàn)曾熙與張大千書札談起》(ZDQ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