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

      2021-11-12 03:51:53劉珂瑩
      海外文摘·藝術 2021年9期

      劉珂瑩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西安 710100)

      1 研究背景

      1.1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這一理念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教育部于2020年通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正式將課程思政以成文的形式下發(fā)至各高校,指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變化在于,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思政課,而是貫穿于各學科各專業(yè)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以隱性的方式融入青年學子的生活中,既能賦予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鮮活的生命力,又能豐富英語課程本身的內涵?!罢n程思政”理念是在中國國情背景下提出的,必然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將中國特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中國文化的融入成為重要一環(huán)。

      1.2 “中國文化失語癥”積病已久

      早在2000年,從叢教授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的《“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中就提出我國英語教學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至今已過去20年,但這一問題依然存在。多年來的英語課程教學注重目的語國家文化的輸入,忽視了本族語文化的英語教學。即使有涉及中國文化的英語講解,也僅僅一筆帶過,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內容較少,且不成體系。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我們急需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英語人才,將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積病已久的“中國文化失語癥”是阻礙我國英語教學培養(yǎng)“中國文化”弘揚者的難題。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倡導下,中國文化更加需要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在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同時,積極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為我國培養(yǎng)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者。

      2 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原則

      2.1 教學目標

      2.1.1 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思考、辨別、分析以及說服解釋事物與現象的思維表達能力。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學習不僅僅是了解兩者文化的異同。筆者以為,對于文化的深入理解要在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上體現。以此次新冠疫情為例,將中西方抗擊疫情的不同表現的主題引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中西方國家在面對疫情時的表現如此不同?有什么文化背景因素?哪一種文化你更加認同?通過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辯論,在這一過程中有思考、辨別、分析、解釋等,形成自己的判斷,通過英語表達出來。在大學英語這一背景下,有效的開展了課程思政建設,使學生在今后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在分析辨別中形成正確的認識,理性看待事物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在中西對比下,加深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

      2.2.2 培養(yǎng)學生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

      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為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優(yōu)秀文化,懂得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在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背景下,中國學生可以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本國的特色文化,介紹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中國故事。我國大學生所缺乏的正是將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出去的能力,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讓新時代的大學生緊跟時代潮流,成為能夠熟練運用雙語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交流溝通的人才。

      2.2 教學內容

      2.2.1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對于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中要有所選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指在五四運動以前的幾千年,中國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結構、政治體系、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傳承下來,并至今仍影響著現代社會的中國古代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活水源泉,只有充分掌握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其英語表達,才能成為合格的中國文化傳播者。

      2.2.2 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有學者對中華文化在大學英語教材中的呈現的相關研究發(fā)現:在調查的四種教材中,均較為注重現代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關注度較低,尤其是革命文化。中國革命文化是一部奮斗的血淚史,衍生出許多精神如延安精神、紅船精神等,是老一輩留給后輩豐厚的精神遺產,革命精神需要青年學子的繼承與發(fā)揚,革命文化應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革命文化,既有利于革命精神的傳承,也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是中國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重要結合點。

      2.2.3 現代文化

      現代文化指一個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在現今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下形成的新型思想理念、道德標準、行為準則等的集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等。中國現代文化內涵豐富,人文社科包含中國的當代名人英雄、國家政策、校園文化建設,現代科技包括網絡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等。學習中國現代文化不僅能夠了解中國當前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成果,更能夠提升中國文化自信,增進國家認同,在學習其他國家文化時,堅定本國立場,更加自信地與他人交流。

      2.3 教學形式

      2.3.1 呈現方式:隱性呈現為主,顯性呈現為輔

      顯性的方式如在某一單元加入一節(jié)英語課文,內容直接介紹中國的文化。隱性的方式如在課后習題練習或翻譯中融入中國文化,使學生在做題時查閱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在近年來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的考察已經越來越多,如考察“四大名著”“港珠澳大橋”等詞匯的英文翻譯。筆者認為,直接的顯性呈現不宜過多,以免喪失了英語課程最基礎的教授英語語言文化的功能。隱性的呈現更加符合思想價值觀念的教育方式,以嵌入的形式影響學生的心靈。

      2.3.2 教學方式:探討式的主題學習

      在英語課堂中融入中國文化,必然涉及兩種文明的碰撞,這也是雙語課堂的獨特性。探討式的主題學習是一種較為合適的教學方式。面對兩種文化的對比,學生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各自收集相關主題下兩種文化的態(tài)度、做法等,整理素材討論以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課堂這個主渠道,用英語表達出來,從而深入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很好的鍛煉學生文化思辨力。

      3 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路徑

      3.1 教師學習:中國文化融入課堂的主體前提

      3.1.1 教師培訓

      教師培訓是幫助教師彌補知識與技能缺失的外部條件。學校要充分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必須針對教師開展師德師風建設以及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技巧的集中培訓。在師德師風建設中,通過學習中國文化中的各種傳統(tǒng)理念、思想等培養(yǎng)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在培訓中通過專家分享如何在課堂上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相關技巧,使教師的整體知識與能力得到提高。

      3.1.2 教師非正式學習

      教師非正式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隨時隨地、以各種形式開展學習。教師空閑之余,可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觀看中國文化紀錄片及電影。教師還可以自發(fā)的組成非正式團體,開展線上線下的社群學習,互相分享經驗,構建教師中國文化學習共同體。教師不斷學習,豐富自身中國文化知識,具備良好的課程思政意識,才能更好的教導學生,將中國文化真正帶入大學英語課堂,發(fā)揮其“課程思政”的效用。

      3.2 資源建設:中國文化融入課堂的物質前提

      3.2.1 特色資源庫建設

      高校開展大學英語課程的資源建設,是中國文化融入課堂的物質前提。大連理工大學已經開展了外語“課程思政”體系的資源庫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外語“思政”模塊,分別為“中國文化”“中國道路”和“中國外交”,每一模塊都設英、日、俄三個語言門類。各高校也可學習和借鑒前者經驗,開展自身特色的資源建設。

      3.2.2 教材修訂

      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與文化的重要依托。為了使思政內容更好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教材內容應增加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容。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中英美文化占據大部分比例,需適當的增加介紹中國文化的比例,在介紹西方文化的某一單元后面加入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介紹,如當介紹西方圣誕節(jié)時引入中國的春節(jié)。或者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主題單元開展主題學習等,以顯性和隱性的方式將中國文化融入教材之中,豐富教材的思政內涵。

      4 結語

      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夯實我國大學生中國文化底蘊、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課程思政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加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傊?,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今后的發(fā)展趨勢,應逐步開展相應實踐,為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做出貢獻。

      桦川县| 台前县| 广元市| 上杭县| 伽师县| 武乡县| 榆社县| 特克斯县| 张家界市| 庄浪县| 齐齐哈尔市| 鄂州市| 澎湖县| 文水县| 海门市| 焦作市| 柳江县| 绥棱县| 交城县| 泾源县| 乌恰县| 北海市| 东兰县| 古丈县| 江口县| 四会市| 山西省| 揭东县| 玉龙| 辰溪县| 中超| 玛纳斯县| 金沙县| 嘉禾县| 铜川市| 唐山市| 丰都县| 烟台市| 清原| 思茅市|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