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筱穎
(廣西梧州市第十一中學,廣西梧州 543000)
粵劇,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瑰寶,嶺南文化的代表之一,梧州地方戲劇的代表,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隨著僑民散居世界各地,粵劇也隨之傳播到世界的五大洲,成為在海外擁有最多觀眾和最具有影響力的中國地方劇種之一。我校在2017年成為梧州市“粵劇進校園”示范學校,作為音樂教師,筆者一直致力于探究如何把粵劇藝術傳承與音樂學科進行整合。
我校所在地區(qū)是廣西的東大門——梧州市,是粵語的發(fā)源地之一,比鄰廣東,與廣東相似的地域文化曾經(jīng)讓粵劇藝術在這片土地上枝繁葉茂。由于地域原因,梧州粵劇代表著廣西粵劇的水平,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薛覺先、司馬曾、紅線女等都與梧州結下不解之緣。2009年,粵劇成功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墒牵S著社會審美整體性的轉移,電視電影強力的沖擊,商業(yè)文藝鋪天蓋地的襲來,作為嶺南文化瑰寶的粵劇傳承與發(fā)展卻遭受到了嚴重阻礙。在梧州,粵劇的觀眾越來越少,看粵劇的基本是老年人,而年輕人基本上不看粵劇了,提起粵劇甚至嗤之以鼻。雖然粵劇藝術申遺成功,但是傳承與發(fā)展從何談起?
很多致力于粵劇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的有志之士已經(jīng)看到問題所在,紛紛提出了拯救粵劇藝術的措施,梧州市委市政府也把地方戲劇粵劇的傳承與發(fā)展擺到了重要的地位,提出粵劇要傳承與發(fā)展,必須要發(fā)展粵劇觀眾和培養(yǎng)粵劇接班人,而校園文化建設恰恰是藝術發(fā)展的重要陣地,粵劇進校園可以成為粵劇傳承與發(fā)展的有效措施。音樂學科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對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形成和提高有著重要作用,是粵劇進校園活動的重要實踐基地,因此,筆者專門就非遺藝術“粵劇”進校園的教學與音樂學科教學的整合進行了探究和實踐。
粵劇在梧州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如何使粵劇進校園與音樂學科整合能順利的進行和開展,我還是進行了一個可行性的分析和調查。
首先,問卷調查。我設計了一份《粵劇調查問卷表》,通過調查,我發(fā)現(xiàn),知道粵劇的學生有60%;30%的學生家里爺爺奶奶等老人家經(jīng)常聽粵劇,但是爸爸媽媽都不聽粵劇;70%的學生說不喜歡粵劇,原因是不知道演員在演什么、唱什么;10%的學生說粵劇的服飾、頭飾很漂亮;60%的學生說愿意去了解粵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其次,排戲試水。觀察發(fā)現(xiàn),剛開始選人排練非常困難,很多學生一副極不情愿的樣子,排練時也很抵觸,后來跟著老師練習粵劇的身段、唱腔后,開始不抵觸了,慢慢的越來越有粵韻粵味,當正式穿上戲服、化完大戲妝,旁觀的學生們發(fā)出“太美了”“我可不可以也穿這個戲服”,這幫小演員開始驕傲,慶幸自己參與其中。慢慢的,學生都喜歡上粵劇了,課余時間還自己在網(wǎng)上找折子戲學習。到第二次中學生藝術展演選人排戲的時候,通過這幫學生的帶動, 有很多學生們主動要求參加排練,選不上的學生還會失望。
由此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學生不是不喜歡粵劇,而是他們對粵劇幾乎沒有接觸,更不能說了解粵劇,當他們親身參與其中,大部分學生都會喜歡上粵劇的。因此把音樂學科與粵劇藝術整合在一起是可行的,這也奠定了筆者進一步探究和實踐的決心。
為了更好地探究粵劇進校園與音樂學科的整合,筆者制定了以下方案,并定期記錄活動開展過程并進行分析。
一是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二是充分運用廣泛的音樂資源來擴展接觸面。三是結合學生特點創(chuàng)編粵劇校歌、粵劇身段操,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粵劇唱腔美和身段美。四是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定期請專業(yè)老師到校輔導。
根據(jù)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粵劇聽不懂和不感興趣的反饋,因此在音樂課上筆者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我校初一每年都會進行兩個星期的新生課改學習培訓,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板書的能力,自我介紹就是屬于語言表達能力之一。為了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我選用了戲曲的念白來進行這項訓練工作。戲曲界 “千斤念白四兩唱”,這是戲曲界的行話,講的就是念白的重要性。在音樂課堂上,筆者一改平時單調的自我介紹模式,嘗試了教學生用粵劇念白中的“散白”來作自我介紹,慢慢的,用念白來讀詩歌等等,學生慢慢了解了念白的理論知識。再比如,對學生進行節(jié)奏訓練,傳統(tǒng)音樂課上的節(jié)奏訓練多數(shù)以歐洲音樂教育體系為基本模式,較少采用中國傳統(tǒng)音樂,而粵劇念白屬于戲曲中的說唱音樂,節(jié)奏豐富多彩,把節(jié)奏和語言、表情、動作結合起來,都能給節(jié)奏教學提供多種的訓練方法。為此,筆者會提供腳本,然后教學生用念白的方式講述了一段粵劇折子戲《西游記》里面三打白骨精的一段故事情節(jié),學生非常感興趣,很快就學會了后十六、前十六、附點等節(jié)奏型。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粵劇的理論知識,也讓學生不再對粵劇產(chǎn)生排斥感,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單靠一個星期上一次的音樂課想讓學生愛上粵劇藝術并且愿意去學習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根據(jù)經(jīng)驗,音樂的習慣和興趣很多都是靠潛移默化,就如小時候我們經(jīng)常看的動畫片的主題曲會記得很牢,小時候唱的歌到老了還能唱,就是因為經(jīng)常性的聽或者唱,科學家們研究也發(fā)現(xiàn)嬰兒時期經(jīng)常性讓嬰兒無意識地聽英語錄音的也比同期不聽英語的以后學起英語來會更快。因此,粵劇藝術的傳承也需要這種反復多次無意識的聆聽,而校園廣播則是最有效的途徑,校園廣播播放的時間通常是學生休息的時間,這個時候學生是最放松的,哪怕他們正在做著其他的事情,這個時候在校園廣播播放粵劇的經(jīng)典片段或者粵曲小調,久而久之,這種無意識的聆聽就會在他們腦海里留下印象,在音樂課堂上再次講述的時候,就像是點燃了他們心中的焰火并綻放開來。因此,我們的廣播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例如《帝女花——香夭》、《游園驚夢》等粵劇經(jīng)典片段或者經(jīng)典的粵曲小調等,學校的LED屏幕也會在中午放學以及下午放學的時候播放我校學生排演的粵劇節(jié)目。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課間的走道不時還能聽見學生嘴里冒出幾句粵曲小調呢!
筆者設定了普及和提高兩個教學方向,普及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利用音樂課進行,提高面向的是可以培養(yǎng)的傳承苗子。普及方面,專門與梧州粵劇團共同合作研究探討并創(chuàng)編了一套糅合了粵劇的拉山、功架、臺步等粵劇身段特點的、符合中學生身體和心理特點的粵劇身段操,并首先把這套操引進音樂課堂,與音樂課程進行了整合,通過在音樂課的實踐,不斷改進,并逐步進行全校性的推廣,作為學校的特色操在每天的課間操時間師生共同演繹,全校師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從形體和氣質上都有所提升。
除了粵劇身段操,通過一段時間音樂課堂的學習,在學生開始了解并會唱一些粵劇經(jīng)典片段或者粵曲小調之后,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表演能力,教研組也開展了“粵劇片段、粵曲小調班際比賽”,針對我校英語特色一班和二班學生能力相對高一點的情況,這兩個班進行粵劇折子戲片段的比賽,而普通班就參加粵曲小調演唱比賽,時間選在學校元旦舉行的慶元旦文藝演出。這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除此之外,筆者成立了粵?。ǚ沁z)傳習社,通過選拔希望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學生利用每周兩次的社團活動學習粵劇表演的知識,并積極參加市、省乃至全國的比賽。校社團排演的多部作品,多次在市、省獲得一等獎,其中原創(chuàng)作品《南國小紅豆》還獲得了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三等獎。這實際上也是音樂教學與粵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有效實踐的成果。
通過實踐與探究,筆者用行動進一步證明了把粵劇藝術引進校園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把音樂學科與粵劇藝術整合在一起是有效的。在與音樂學科的整合中,也正在逐步創(chuàng)編出符合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也切身體會到了粵劇藝術帶給學生的影響??粗鴮W生一舉手、一投足中初現(xiàn)的韻味,看著學生們愿意去接觸去了解粵劇,相信通過不斷的探究與實踐,非遺文化“粵劇”藝術進校園與音樂學科的整合會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