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作者系南京市五老村小學教師。)
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我每天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兒童畫:牙掉了,畫一個缺大門牙的自己;去海邊玩了,畫美麗的海邊美景;學會游泳了,畫出一個精彩的撲水動作;當上升旗手了,畫一位認真嚴肅的小學生;今天被老師批評了,畫了一團亂亂的線……
每幅畫都很精彩,每幅畫都是一個故事。
二年級的悅畫的《我的一家》,內容溫馨:一家三口手牽手,帶著小貓一起外出游玩。畫用藍色筆勾描,構圖飽滿,線條流暢,人物造型比較稚嫩,但各有特點。爸爸穿了一雙大大的鞋子;孩子穿著漂亮的裙子、系著蝴蝶結的鞋子,長長的辮子飛起來了;媽媽卷卷的頭發(fā)垂落下來;可愛的小貓翹著尾巴,頭頂還備注著“喵”的字樣。一家人都是笑瞇瞇的,特別快樂,非常溫馨。
但畫的反面卻有這樣一段文字:爸爸很忙,媽媽今天不在家,我很gūdú(編者注:孤獨)。
我想起了悅,白白凈凈的,整齊的劉海,黑亮的眼睛。悅很安靜,在課堂上很少聽見她的聲音。但有一次,她發(fā)言很主動,那是上《動物朋友》這一課時,她積極地舉手要給全班同學介紹她的小貓,具體生動。后來她畫了她的貓,可能,她在家交流最多的就是貓吧。
經過與班主任溝通我了解到,她的父母在機場工作,都很忙,經常是爺爺照顧她。這幅畫透露了孩子的小心事:她渴望父母能多陪陪她,多和她一起出去玩。
悅畫出了最大的愿望和夢想,畫出了心中最美的圖畫。
四年級的強喜歡畫有關槍戰(zhàn)、汽車、爆炸的內容,構圖非常飽滿,情節(jié)也很夸張,人物大多只有一個輪廓,沒有眼睛、鼻子、嘴巴,線條也比較硬。有時,我建議畫一些符合課題的內容,他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畫完后,看著畫笑,一邊笑一邊自言自語。
他畫的《乘車印象》,描述了一個地鐵爆炸場景。課后我問他為什么總畫這些內容,他說他爸爸喜歡看警匪、槍戰(zhàn)的電影,他也經常跟爸爸一起看,覺得很好玩,畫的時候就能再次想象這些場景,感覺很刺激。
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強的畫就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們的畫很純真,表達的都是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常讓孩子將這些畫帶回家,也給父母看看,好讓他們從這些作品中,感受到孩子成長中的點點滴滴。
我有時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說“你畫的什么啊,一點也不像”“你的顏色涂錯了”“我覺得你一點畫畫天賦都沒有”。其實,孩子的畫或許造型不優(yōu)美,色彩不鮮艷,線條太單一,但這是他們表達思想的另一種語言,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讓他們敢于大膽創(chuàng)作,把內心想法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圖畫能“打開話匣子”,它能讓平時沉默寡言的兒童開口說話。
在課堂上,經常會有孩子很神秘地問我:“老師,你知道我畫的是什么嗎?”當我猜不出來時,孩子馬上繪聲繪色講解他的作品,線條代表什么,色彩是什么意思,講得頭頭是道、眉飛色舞。
所以當孩子畫完后,父母要親切地問一問孩子畫的是什么,然后聆聽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路,及時肯定孩子的想法,架起溝通的橋梁。
當孩子創(chuàng)作完一幅作品后,特別希望得到稱贊和鼓勵。在課堂上,孩子們都希望老師點評自己的畫作,甚至展覽出來讓大家看。當作品被展示時,從表情中,你能感受到他們滿滿的自豪感。
課堂是有限的,不可能展示每個孩子的作品,但家庭能做到。父母可以把孩子的畫貼在房間里,每當有客人來時,就向客人介紹孩子的畫,也可以把孩子的作品裝訂成冊,這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畢加索曾經說過:“我花費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孩子的畫,是藝術大師都要佩服和學習的優(yōu)秀作品,作為教育者,我們怎么能不佩服、不欣賞、不聆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