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婷,曹悅德,顧浦中
(南京醫(yī)科大學康達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0)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Pharmaceutical Polymer Materials)是藥學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融合了“藥劑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具有涉及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等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高分子材料就沒有劑型,沒有高分子材料的發(fā)展就沒有新劑型的發(fā)展。因此,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論與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現(xiàn)代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如:①課程內容十分抽象且不易理解,如高分子繁雜的空間構型、自由基聚合反應中的鏈引發(fā)、鏈增長、鏈轉移和鏈終止等,都要求學生具有充分的理解力和想象力;②知識點跨度大,內容涉及多個交叉學科,如“高分子物理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工藝學”等均是學習“高分子材料學”的基礎;③系統(tǒng)性不強。教材涉及內容多且雜,不易形成系統(tǒng)性教學,這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此外,我院未提前開設其他相關課程,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同時缺乏實驗課程的開展。諸如此類原因,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思維意識差。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狀,提高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記憶,本文根據(jù)專業(yè)建設的內容和實際情況,探討引入角色互換法、實驗教學法、多專業(yè)同課堂與多師同課堂教學法、科研文獻與專業(yè)英語結合教學法、微課程教學法對該課程進行教改嘗試。
在傳統(tǒng)型課堂教學上,一般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老師知識點的灌輸,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不夠透徹。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狀,我們引入角色互換教學法。所謂角色互換教學法即采用師生互換角色進行教學的一種授課方式,由傳統(tǒng)型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全程授課、學生被動聽課,變?yōu)閹熒餐瑓f(xié)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整個課堂活動中既可以質疑又可以釋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師生雙方相輔相成,共建教學課堂。
區(qū)別于傳統(tǒng)型教學課堂,教師作為組織者,應制定出既科學嚴密,又客觀具體容易操作的課堂教學目標,從而指導學生使用教參和教材,使用PowerPoint等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展示。演示結束后,教師可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和總結,對學生遺留的問題進行解答和糾正。在“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教授過程中,可供學生選擇的知識較為寬泛,所以要指導學生把準方向:如若選擇纖維素、蛋白質等常用輔料,學生已經對其具備了基礎的了解和認識,所以就要指導學生準備和講解其在新劑型中的應用,或是在其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得到新輔料的相關研究。角色互換法應用于“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教學中,無疑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與此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團隊的合作意識,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理論教學枯燥乏味,抽象不易理解,這就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還需要具有較高的空間想象能力,無形之中給教學帶來極大的難度。針對我院開設本課程只有理論課而缺乏實驗課程這一現(xiàn)狀,在此提出引入開展實驗課程的教學方法。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一做”。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必須讓其將所學知識付諸于運用,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泛泛而談。實驗開始由指導老師介紹各實驗項目的內容。實驗的開展模擬科學研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體現(xiàn)實驗的探索性。學生自主查閱文獻并撰寫實驗結果。如在緒論的學習中,研究高分子化合物與小分子化合物的差別,可以讓學生分別配制高分子溶液和低分子溶液,如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與氯化鈉溶液,比較它們的濃度差異。再如,如何通過使用藥用高分子材料解決葛根素滴眼液生物利用度較低的問題。利用高分子材料泊洛沙姆制備溫敏性原位凝膠,改善葛根素眼用液體制劑在眼部滯留時間短,生物利用度低等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是制藥與藥學等專業(yè)的基礎課程,課程介紹了藥用高分子材料在各種藥物制劑中的應用,以及對制劑加工工藝的影響。該課程涵蓋化學、物理學及高分子化工工藝學等方面內容,屬于交叉學科,對于制藥工程以及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由于其交叉性和涵蓋內容的多樣性,可采取多專業(yè)同堂與多師同堂的教學方法,以期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課堂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利用藥學、臨床藥學、中藥學等多專業(yè)學生不同的知識框架背景,開展同堂討論,各抒己見,充分利用各專業(yè)優(yōu)勢,實現(xiàn)共同進步和發(fā)展,也可邀請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如化學、物理學教師等,組成教學團隊協(xié)同教學,開展研討型教學模式。這對于學生學習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培養(yǎng)復合型化工人才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達到師生共贏的目標。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藥用高分子材料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而對于“藥用高分子材料學”這門課程來說,知識的內容存在很大程度的滯后性,這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多障礙,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眼界。因此文獻檢索和最新科研文獻的閱讀顯得尤為重要。此外,由于現(xiàn)代化的進步,各國對于藥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參差不齊,作為新時代的高校學生,也應跟隨時代的進步,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學習世界各國對于研究藥用高分子材料的最新進展。這就要求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的水平,教師在課上可以抽出部分時間與學生一起學習最新科研文獻,課后或課前也可要求學生自行檢索文獻,并做總結報告??蒲形墨I與專業(yè)英語結合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最新知識和開闊視野有著積極的作用。
微課程是伴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普及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方式。在傳統(tǒng)理論課教學中,灌輸式教學使得學生積極性不高,從而造成知識理解不透徹,學習效果不理想等問題。而微課程可以彌補課堂效率不高這一問題。
教師可依據(jù)教學大綱,通過制作教學微視頻、微型PowerPoint等,針對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關鍵點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教師可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如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學習強國”等平臺,尋找一些優(yōu)質的專業(yè)課程,引導學生觀看并及時記錄總結。微課程的實施與開展可以更好地改善學生課上效率低下,便于學生查漏補缺,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而導致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差距。
綜上所述,立足于我院“藥用高分子材料學”這門課程的開展現(xiàn)狀,我們引入角色互換教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專業(yè)與多師同課堂教學法、科研文獻與專業(yè)英語結合教學法、微課程等教學法的新型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適應新課程改革對“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教學要求,為培養(yǎng)綜合型化工人才提供了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