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忠
前些日子,翻看了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航宇撰寫的《路遙的時間——見證路遙最后的日子》一書 ,該書講述了路遙生命最后的心理狀態(tài)與生活遭遇和在茅盾文學獎背后的沉重與無奈,其中提到了路遙胞弟王天樂。王天樂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路遙與王天樂關系如何呢?讓我們走近《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生活原型——路遙胞弟王天樂。
路遙過繼給延川縣的伯父王玉德以后,其親生父母的家庭貧困狀況依然沒有任何改觀。在家排行老四的王天樂能上學到高中畢業(yè),已屬相當不易。同路遙一樣,王天樂心氣很高,也是一位一心想走出農村的“高加林”一樣的青年,不愿意面對兄弟姐妹眾多卻一貧如洗的家庭,而農村的生活經歷和大量的閱讀,使他熱愛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又不甘于一輩子都生活在農村的一小片天地中,總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王天樂在清澗老家農村小學教過一年書,然后自愿辭掉民辦教師的工作,選擇離家出走,跑到延安城攬工,一干就是兩年。
由于路遙自幼過繼給延川的伯父,所以路遙與生活在清澗的四弟王天樂前后只見過三次面,基本上沒有說過話,兩人并不熟識。父親在天樂離開家時曾說過:“你哥在西安成事了,你可以去找他?!边@樣,在延安城攬工的王天樂便給路遙寫信,說他看了什么書,并談了自己的情況,路遙回信讓弟弟在延安等他。
當費盡周折的路遙在圈窯工地看到當時只穿著件破爛的紅背心,正在往工地背石頭的王天樂時,環(huán)視三面將要圈起的石窯和弟弟遍布身上的大大小小的傷痕,兩人抱頭痛哭。于是,王天樂跟著路遙從延安西溝圈窯工地來到路遙住的延安飯店205房間,在這個房間里,王天樂給路遙講述了他人生的苦難經歷和屈辱故事,講了三天三夜,兄弟倆哭了三天三夜。王天樂不甘于命運擺布的性格以及“出走”的行為深深地刺激著路遙,路遙說:“我要把你的故事寫出來?!?/p>
通過這次對話,兩人拉近了距離,他們的關系甚至超越了兄弟之情,完全成了知己和朋友。天樂不僅是路遙的胞弟、摯友,也是他實現(xiàn)文學夢想的堅定支持者。我們不知道是路遙心中的那份責任還是王天樂不甘于命運的精神感動了路遙。1980年秋天,路遙通過好友高建群,借助其父親(當時任延安市副市長)的關系,要到了一個銅川煤礦的招工指標,幫助王天樂跳出了農門,到銅川礦務局鴨口煤礦采煤四區(qū)當上了采煤工人。因為自身的文字功底與寫作才能,1984年秋天,王天樂通過自身努力當上《延安日報》記者,從此和路遙形影不離,給予路遙創(chuàng)作上的幫助和生活上的照顧,一直到路遙病逝。后來,王天樂調任《陜西日報》駐銅川記者站站長、陜西日報社高級記者等職。2007年4月,他因肝硬化腹水,不幸病逝,享年48歲。
如果說路遙是伯樂的話,王天樂就是千里馬,王天樂不僅在生活上、寫作上成了路遙不可缺少的助手,在記者的工作崗位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績。1988年他在《延安日報》社工作時發(fā)表的《汽車拖著火輪奔跑》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00年1月14日,《陜西日報》 隆重推出王天樂長達8000字的長篇通訊《用生命搏擊貧困》,這篇文章最早、最翔實地報道了郭秀明的事跡,可以說是報道郭秀明最好的文章之一,因此榮獲了2000年度“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獲得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是所有記者的夢想,這也是有的記者一輩子都不可能得到的榮譽。
正是因為王天樂的經歷反映的是農村青年進入城市的曲折過程,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路遙從弟弟的身上看到了農村青年向上、向善的精神。正是王天樂深深地刺激著路遙,促使他開始準備以“黃土”“黑金”“大城市”三部曲的方式,創(chuàng)作一部結構宏大的鴻篇巨制《走向大世界》。
王天樂是一個非常有才華、有思想、有口才的人,他骨子里是熱愛文學的,他讀的文學書籍尤其外國文學作品非常多,很多東西隨口就來,不是那種做了準備故意顯擺給別人的人,應該說是真正地熟悉和了解文學。因此,他在文學上與路遙才有彼此欣賞、靈魂溝通和共鳴。王天樂還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氣場強大”的記者,他思想深刻、語言幽默,聽他聊天,往往能讓人熱血沸騰。在《延安日報》當記者期間,王樂天和很多地方領導是鐵哥們,在銅川當駐站記者期間,和市領導的私交也非常好,這為路遙的寫作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與條件。拿路遙的話說:“在很大的程度上,如果沒有他,我就很難順利完成《平凡的世界》?!?/p>
王天樂曾這樣說:
在蘭州某賓館,“第一個晚上,我們繪制了小說的地貌草圖。從我的家鄉(xiāng)清澗縣石咀驛鎮(zhèn)王家堡村,一直沿線繪制到西安鐘樓。”“第二個晚上,列出人物表和地名表。為起人名字,就把倆人難死了。把記憶中的名字通通復習了個遍,孫少平、孫少安、田福軍、金光亮、金俊武,雙水村、黃原地區(qū)、銅城等等等等人名字和地名才寫在紙上?!笔O碌臅r間就是討論主人公在事件中怎樣先進的問題。在蘭州住了十五天,小說全部大框架就完成了,也可以說,在蘭州完成了最初的《平凡的世界》的草圖。
王天樂曾經在《中國文學史》和《歐洲文學史》的指導下,讀了近百部長篇小說,目的就是幫助路遙創(chuàng)作這部長篇小說。為了講好故事,在安塞縣招待所,王天樂發(fā)燒40℃,一邊掛吊瓶,一邊給路遙講述“雙水村的偷水事件”。在《平凡的世界》的準備工作轉入第二個階段時,“我和路遙的雙手因翻報紙已經磨出了血色,手痛得吃飯握不住筷子”。為了體驗生活,王天樂“頭一天結婚,第二天就返回陜北和路遙一起去攬工”。延川縣來電報,說路遙的繼父病重,可能不行了。路遙對王天樂說:“你回延川全權代我處理一切后事。”《平凡的世界》的整個寫作過程中,王天樂一邊工作,一邊等著“圣上”(路遙)召喚。這足以說明,王天樂不僅是路遙文學道路上的知音,也是路遙創(chuàng)作時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助手。
路遙在臨終前的絕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平凡的世界〉創(chuàng)作隨筆》中深切而真實地記錄了王天樂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幫助與影響。而這篇隨筆的副標題是 “獻給我的弟弟王天樂”,如果不是路遙發(fā)自內心的感激,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感動,要讓性格剛強的路遙在自己幾乎算是絕筆的作品中寫上這樣的文字,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這篇絕筆中,路遙這樣寫道:
我得要專門談談我的弟弟王天樂。他像衛(wèi)士一樣為我擋開了許多可怕的擾亂。從十幾歲開始,我就作為一個龐大家庭的主事人,百事纏身,擔負著沉重的責任。此刻天樂已自動從我手里接過了這些負擔,為我專心寫作開辟了一個相對的空間。另外,他一直在農村生活到近二十歲,經歷了那個天地的無比豐富的生活,因此能夠給我提供許多十分重大的情節(jié)線索;所有我來不及或不能完滿解決的問題,他都幫助我解決了。在集中梳理全書情節(jié)的過程中,我們曾共同度過許多緊張而激奮的日子;常常幾天幾夜不睡覺,沉浸在工作之中,即使他生病發(fā)高燒也沒有中斷。尤其是他當過五年煤礦工人,對這個我最薄弱的生活環(huán)境提供了特別具體的素材。實際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經歷。在以后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我由于隱入很深,對于處理寫作以外的事已經失去智慧,都由他幫我料理。直至全書完結,我的精神疲憊不堪,以致達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幾歲的孩子,連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決定怎樣過。全憑王天樂幫助我度過了這些嚴重的階段。的確,書完成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離開他幾乎不能獨立生活,經常是個白癡或沒世面的小孩一樣緊跟在他后邊。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王天樂對路遙無私的幫助,當然也有對路遙幫助他當上工人的感恩與報答。他與路遙的關系已經超越了那種單純血緣關系上的兄弟感情,更像一種靈魂溝通和共鳴,還有一種文學以外的欣賞!
在當時的條件下,無論是路遙、王天樂還是他們的父母,總是希望能夠謀得一個公家人的身份,脫離農村進入城市,進而出人頭地、建功立業(yè)。
路遙依靠文學這條路,抓住了一個又一個難得的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了從農村人到城里人的變遷,由一個生活困苦的農村孩子成長為著名作家。路遙曾經說過:
像我這樣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錯一步或錯過一次機會,就可能一錢不值地被黃土埋蓋;要么就可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浪潮中成為無足輕重的犧牲品。
實踐證明,作家的勞動絕不僅僅是為了取悅于當代,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完美的交代。路遙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平凡的世界》這部偉大的作品,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而且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千千萬萬的讀者,可以說是“青史留名”,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夢想。
現(xiàn)實生活中的王天樂比《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要“現(xiàn)實”得多。當采煤工人不久,王天樂用在煤礦下井挖煤掙下的血汗錢為他的父母在老家修了新窯洞。他認為“文學是無比博大的”,“這門學問可能對人類有說不盡的好處”,但他實在不忍心:
親愛的兄長弓著背,滿頭花白,沒吃沒喝,口吐鮮血,手握寸把長的筆,就像戰(zhàn)場上敢死隊的騎士一樣,把生命和一切放在腦后,擦干自己的血跡,拋開所有的親人,率領小說中的一百多個人物,哭著、笑著、吶喊著、呻吟著,一同走向了生活的未來。
王天樂曾對路遙說:
父親就那么點個子,往地里一站,你就覺得他是一位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家……假如他是個作家,你路遙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伤寝r民,一個字也不識的農民。為了孩子們,受盡了人間的各種苦難,作為兒子,你不讓父親享幾天大福,我覺得干出再大的事業(yè)也是虛偽的。我敢說,這個世界上我算是讀懂了父親的一個兒子。人各有志趣,形形色色。對于我這樣的人來說,我清楚自己的職責。大哥,我認為文學是無比博大的,但是我恨它,我會恨它一輩子……
路遙曾流著淚告訴他弟弟王天樂說:
我走后,父親就靠你了,過去一直也是你關照他,將來我走后,你就會更輕松地把他完滿地送上山。我一生只給他老人家掙了個名聲,他在我這里沒有得到過應該得到的實惠。
就人生價值而言,兩人是有分歧的。筆者并不想否定這種分歧,王天樂這樣說并不是真心要責怪路遙沒有盡到兒子的責任,而是他通過對路遙創(chuàng)作過程的長期觀察,目睹路遙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的事實,深刻體驗到他所要經受的艱辛與災難,心疼自己的大哥,更加反感和厭惡這種有名無實的“東西”,從這層意義上說,搞文學,“還不如去像父親一樣種地”。他不是真的仇視文學,而是仇視文學給他家?guī)淼目嚯y。
我們不能用現(xiàn)在的眼光評價王天樂的對錯,更不能苛求義無反顧地把全部精力和生命都投入寫作中去的作家路遙。我只想說,路遙能完成《平凡的世界》這篇巨著,王天樂敢于擔當?shù)木窆Σ豢蓻]!路遙以生命為代價寫成的作品影響了幾代人,青史留名,光照千秋!
關于路遙最后的時光中與王天樂“失和”的事情,路遙五弟王天笑的妻子雷竹梅說:是因為當時發(fā)生了一件路遙的私事,會打擊到路遙,不利于養(yǎng)病,所以王天樂背著路遙私下處理了這件事,而路遙并不知情,以為王天樂只忙著他自己工作的事情,無暇照顧他,故而產生誤會,最后我丈夫王天笑實在看不下去,告知路遙真相,他們兄弟二人最終消除誤會。其實王天樂對此事有比較詳細的描述:
這個時候林達實際上已離開西安,到北京組合新的家庭去了,家里就留下他的寶貝女兒路遠一個人了。當時路遠僅十二歲,生活無人看管,我一天曾在勞務市場先后找了三個保姆,都被路遠因看不上而趕走了。路遠只要求讓我給她做飯。累得我在大差市街道的一個拐角處狠狠的睡了一覺。但當時這些情況都不能告訴路遙。因為路遙愛女兒是出了名的。如果他知道這一實情,他當時可能就沒命了。就在這時,我的另一個弟弟趕到醫(yī)院里,把作協(xié)派的那個人趕走了。這樣,我才松了一口氣,有一個弟弟在醫(yī)院里看護路遙,等我把他女兒的事安排完之后,再處理他的事。沒想到路遙對此事產生了看法,他想,女兒有林達看護,我為什么不到醫(yī)院里看護他。但有關實情我和弟弟都不能告訴他,于是,路遙把我叫到醫(yī)院里,用想好的文學語言把我挖苦了一陣。于是我痛苦地離開了他。就在這二十多天里,路遙是十分痛恨我的。他沒有想到在這個時候我離開了他,當他知道林達早已離開西安的實情后,立即讓弟弟找我,此時,我知道他要向我說些什么。我讓弟弟先回醫(yī)院,兩天后,我就趕來。
這個時候,已是《陜西日報》駐銅川記者站站長的王天樂需要向單位請假,還要處理手頭的一些工作,就在準備起程時,路遙已經走了。
路遙生命最后對王天樂的誤會只是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這并不能成為兩兄弟“失和”的依據(jù)。路遙曾說過:“有關我和弟弟天樂的故事,那是需要一本專門的書才能寫完的?!蓖跆鞓芬苍硎荆骸罢堊x者放心,一個全方位真實的路遙一定會向你們走來。”曾經許下的諾言,都隨著兩人的猝然離世而沒能兌現(xiàn)。但通過路遙的《早晨從中午開始》和王天樂的《〈平凡的世界〉誕生記》《苦難是他永恒的伴侶》以及《路遙》紀錄片中對王天樂的采訪,我們廣大的讀者已經見證了他們兄弟間無私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