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華
(天津工業(yè)大學,天津 300387)
民族形象是歷史積淀的產物,也是被媒介反映、建構、傳播的結果。華語武俠功夫片,對于中華民族形象的建構與傳播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建構起港臺人民與海外華人的民族文化記憶,利于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同時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進程中,在海外特別是北美,對于打破西方對華人的傳統(tǒng)刻板印象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由于美國排華法案以及二戰(zhàn)后冷戰(zhàn)思維的存在,在美國早期的影像傳統(tǒng)中,充滿對華裔群體歧視性的不良刻板印象,曾塑造了傅滿洲這種無惡不作、邪惡殘忍或者陳查理瘦弱、猥瑣的電影形象,如果不是可為美國人服務的“忠仆”,便是殘忍的魔鬼撒旦。而成功打入北美電影商業(yè)院線的華語武俠功夫片,展現(xiàn)了華人健壯的體魄以及東方俠義精神、道義準則,對于改變海外對華人的刻板印象、提升民族形象、增進文化軟實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功夫片以對正義、勇武的華人英雄形象的塑造,展示華人的生存哲學、價值觀與民族性格,完成對民族形象的建構。華語功夫片的主要制作方是兩岸三地:香港、內地、臺灣。三地的創(chuàng)作既有所差異與側重,又相互影響并合作。香港是華語功夫片歷史悠久的創(chuàng)作基地,培養(yǎng)了大量經驗豐富的導演與演員,也向美國輸出了骨干人才與制作技術。導演吳宇森,武術指導袁和平,武打演員李小龍、成龍,都曾在好萊塢取得重要成就。吳宇森《變臉》、李小龍《龍爭虎斗》在美票房取得巨大成功,袁和平先后擔任《黑客帝國2》《黑客帝國3》《殺死比爾》的武術動作指導。新中國成立初期禁絕武俠片,民國時期《火燒紅蓮寺》熱潮形成的武俠片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在香港一直延續(xù)。香港在20世紀50—60年代的武俠片,內容延續(xù)粵式戲曲的舞蹈化打斗和女性主角,武打程式化但不夠真實。發(fā)行區(qū)主要是本埠與臺灣地區(qū)和東南亞。盡管模式陳舊,但是對于東南亞華裔、華僑的民族文化記憶,仍有其積極意義。香港在20世紀70年代開創(chuàng)的硬橋硬馬的真實武術對抗風格,開一代新風。內地在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迎來武俠片高潮,在與香港的合作中形成較高的創(chuàng)作起點,如《少林寺》等片。大陸影人重視文以載道,創(chuàng)作出《武林志》《雙旗鎮(zhèn)刀客》等作品。新世紀以來,張藝謀等大導演也進入武俠創(chuàng)作,開始注重產業(yè)屬性,并賦予《英雄》《十面埋伏》《影》以光影、色彩、動作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表達。臺灣作品數(shù)量不多,但精品頻出,李安的《臥虎藏龍》、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分別斬獲奧斯卡和戛納大獎。
華語武俠功夫片不斷塑造出一個想象中的中華武林世界,建構著中華民族的形象大廈。在功夫片的形象譜系中,建構出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華人形象。
反抗外族欺凌、無畏強敵、勇于抗爭的勇士。近代以來,中國被西方媒體譏為“東亞病夫”。面對洋人的欺凌,擊敗洋人大力士的藐視與挑釁成為武俠片的一個重要母題,客觀上也成為激發(fā)民族自尊、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一種方式。在國家危亡之際的個體反抗,先天籠罩了悲壯的意味,但是這種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與大無畏的抗爭精神,彰顯了中華斗士的勇敢、頑強精神,以及堅韌而強健的體魄。電影《霍元甲》中的霍元甲,《精武門》中的陳真,《武林志》中的東方旭,《葉問》中的葉問是其代表。
此類形象最有影響的原型是霍元甲。在1981年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以及電影《霍元甲》(1982,袁和平)、《霍元甲》(2006,于仁泰)等一系列影視劇的影響下,霍元甲成為中華武林叫板外國大力士、一雪“東亞病夫”恥辱的精神領袖?!毒溟T》中,霍元甲徒弟陳真將“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牌子一腳踢碎,并將日本武士送來的“東亞病夫”牌匾回贈給挑釁的日本武士,撕碎字紙讓其吞下。決斗中殺死俄國大力士、日本空手道高手,展示了一個年輕、健壯、充滿活力與斗志的華人男性形象。在《葉問》中,日本侵略中國、國家風雨飄搖之際,葉問與愛好武術的日本軍官進行的生死較量,《葉問2》中葉問與英國大力士龍卷風的擂臺決戰(zhàn),《葉問4》中葉問遠赴美國唐人街,面對海外華人遭遇的欺侮與挑釁而與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教官的較量,都是不斷延續(xù)這種保持民族自尊的努力。
不畏強權、除暴安良、心懷天下、弘揚正義的俠客。在華語功夫片中,對抗腐敗官府的爪牙與豪強惡勢力等,是俠客的必然行為準則。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評價為“救人以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背言,義者有取焉”。如《新龍門客?!返闹芑窗病⑶衲?,為保護被陷害處死的忠臣的后代出關而與東廠特務冒死廝殺,《少林寺》中的少林武僧覺遠,救下即將被強暴的牧羊女,為保衛(wèi)少林寺最終刀刃暴虐的大將王仁澤。此外還有《醉拳》中不屈不撓勇斗歹徒的鬼馬小子黃飛鴻,《箭士柳白猿》行走江湖主持公道的仲裁人柳白猿,《臥虎藏龍》引導玉嬌龍向善最終獻身的李慕白……展示出除暴安良、不畏強權的俠義精神。《英雄》中的劍客無名是俠客中的異數(shù),本是刺殺世俗眼中作為暴政代表——秦王的俠客,最終為了防止天下再次戰(zhàn)亂、避免生靈涂炭而舍生取義,體現(xiàn)出以“天下”為大的思想。
作為大眾流行文化的華語功夫片,是傳播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載體。對內而言,在文化同根、同種的華人中,華語功夫片起到了凝聚民族文化向心力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在內地播映,激起民眾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尊,在傳統(tǒng)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外,也建構起不畏列強、勇武自信、有禮有節(jié)的民族英雄形象。之后隨著錄像帶的繁榮,《精武門》等功夫片也在內地熱映。
香港由于英國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與祖國的聯(lián)系被切割,回歸后市民對于內地的政治認同相對淡漠。而武俠功夫片的傳播,有利于市民對祖國的文化傳統(tǒng)認同與思想回歸。如引起轟動的合拍片《十月圍城》,圍繞孫中山早年在香港的秘密革命會議,塑造了一群為保護革命領袖孫中山而獻身的義士群像。共同的歷史,血性漢子的形象,激起香港的民族文化記憶與民族自豪感。
華語功夫片有助于海外華人對民族文化與民族形象的自我認同?!安还苁强咕鼙幻绹鐣娜A僑,還是受西方口味影響較深的新一代移民,每當與朋友家中暢聚,都可借(錄)影帶沉醉于故鄉(xiāng)的語言、音樂、明星及景物之中?!蓖瑫r,兩岸三地或獨立或合作的華語武俠功夫電影創(chuàng)作,從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尋找素材資源,既有利于兩岸三地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也在海外電影市場獲得了“中華民族”的同一身份。
對外而言,華語功夫片在西方大眾中建構起中華民族形象的直觀印象?!拔鞣阶畛醮罅拷佑|中國電影及文化,是透過武打片及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藝術片(臺灣新電影、大陸第五代及香港新浪潮),這些形成了西方人對華語片的參考架構。”中國主旋律電影由于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刻板成見,無法進入西方世界。盡管部分藝術電影在歐洲的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大獎后在歐美藝術院線公映,但是局限于專業(yè)影迷,傳播范圍很有限。而武俠功夫片打破了這種局限,在海外主流商業(yè)院線放映并以本土觀眾為主,而不是局限于海外華人。李小龍的功夫片使“功夫”一詞進入西方人的詞典,這對于中華民族形象的海外建構與傳播尤為重要。
在兩岸三地的華語功夫片海外傳播中,香港經驗豐富,在海外特別是東南亞有自己的發(fā)行渠道。李小龍、胡金銓等人執(zhí)導影片的發(fā)行,使西方認識了中國功夫。而內地除了官方與友好國家的電影文化交流展播,電影的海外商業(yè)傳播起步較晚。但內地后來居上,憑借豐富的環(huán)境資源與文化資源,隨著第五代導演的海外獲獎與大陸影人影響力的提升,大陸武俠功夫片也獲得海外認可,《英雄》在美國獲得了5371萬美元票房,至今高居美國外語片票房榜第三位。
梳理華語功夫片的海外傳播,首先歸功于李小龍。李小龍的影片于20世紀70年代率先在歐美刮起功夫旋風,引發(fā)了西方中國武俠片的第一波熱潮。1973年春,“《精武門》(1972)在英國倫敦打破票房紀錄,及1973年底,不少歐洲影院每周皆放映功夫片?!蓖?,功夫片在美國引起轟動,李小龍作品等38部港片在美國公映,“港片在美總票房超過1100萬美元。”隨后,胡金銓的《俠女》在1975 年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獲得特別技術大獎,片中“尚中”“尚和”的中國文化意蘊,獨特的“中和”美學,受到歐美的推崇?!?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社區(qū)影院及深宵電視經??梢娤愀酃Ψ蛭鋫b片的蹤影。”但隨后逐漸陷入沉寂,直到2000年李安的《臥虎藏龍》,西方武俠片熱潮再次出現(xiàn)。
2000年以來,美國外語片的華語電影票房前6名全是武俠功夫片:分別是《臥虎藏龍》《英雄》《霍元甲》《功夫》《少年黃飛鴻》《十面埋伏》,這6部至今列居美國外語片票房前27位,且票房均超過1000萬美元,《臥虎藏龍》則達到1.28億美元,保持了美國外語片的最高票房紀錄?!杜P虎藏龍》還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
這些影片明顯分為兩類:古裝武俠片、時裝功夫片。古裝武俠片以對古老中國的想象性奇觀,帶給西方觀眾以新奇華美的東方世界的想象性滿足?!杜P虎藏龍》的“竹尖”劍舞,《英雄》的飄逸而唯美的武打,《十面埋伏》的盲女長袖擊鼓,構成一系列美輪美奐的奇觀,虛實相生的武術之舞消解了暴力的殘忍?!皷|方情調”的寫意性刻畫,對中華文明儒道文化、“情”“義”精神的展示,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虛實相生的東方哲學,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彰顯與民族精神的張揚。
時裝功夫世界,則展示出近代以來華人武師的生存體驗,體現(xiàn)出近代以來國民的憂患意識。如霍元甲與外國武士打擂的情節(jié),體現(xiàn)出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與民族抗爭精神。李小龍影片中,拳打惡人贏得尊嚴的故事,展示出華人反抗惡勢力的不屈精神。功夫片不但將“功夫”推廣至北美,更是改變了西方對華人男性的刻板印象?!懊绹搜壑校瑏喼奕瞬徽摵脡?,總是表現(xiàn)得女性化,缺少傳統(tǒng)男性所具有的陽剛之氣,比如說敏捷、果敢、體魄和創(chuàng)新力等。”李小龍在影片中展現(xiàn)出來的速度與力度,實戰(zhàn)格斗的肉搏,拳拳到肉的硬式功夫,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方世界對中國人軟弱可欺、柔弱不堪的看法。
海外傳播中,除了與中國文化同源的日韓、東南亞地區(qū),北美是華語電影海外傳播的主要地區(qū)。在中東、非洲、拉美地區(qū),中國電影的傳播力很有限。
歐美電影節(jié)展活動、電影院線、DVD、網(wǎng)絡是主要傳播渠道。但是電影節(jié)的受眾范圍小,DVD、網(wǎng)絡屬于輔助性傳播媒介,電影院線是主渠道。傳播廣泛的影片,一般是先通過在歐美電影節(jié)獲獎,然后在歐美電影院線取得較為廣泛的商業(yè)放映。
影片的海外發(fā)行,主要采用院線發(fā)行渠道。一種是通過海外主流發(fā)行公司,渠道廣泛,滲透能力強,發(fā)行經驗豐富,深諳海外觀眾的觀影心理,懂得如何將華語電影與當?shù)匚幕诤现圃煊^影興趣點。北美索尼經典成功發(fā)行了《功夫》《十面埋伏》等片,米拉麥克斯成功發(fā)行《英雄》,其后續(xù)品牌韋恩斯坦發(fā)行了《一代宗師》。
另一種是通過以海外華人為目標受眾以華語電影發(fā)行為核心業(yè)務的公司,如華獅、Well Go USA。華獅2010年成立,在北美同步上映內地熱映華語電影,隨后業(yè)務拓展到大洋洲和歐洲。華獅采用與主流院線合作分賬的方式,在華人社區(qū)租賃影院銀幕,專門放映中國電影。Well Go USA于1991年成立,2012年起注重華語電影發(fā)行業(yè)務,更側重于武俠、動作電影發(fā)行,發(fā)行了《繡春刀2》《葉問3》《葉問4》《刺客聶隱娘》等片。盡管發(fā)行范圍有限,但是以此為基地,形成輻射向外擴散,帶動了海外市場的發(fā)展與成長。這對于中國電影的海外發(fā)行具有重大的結構性意義,打破了華語電影海外發(fā)行不穩(wěn)定的局面。
在傳播渠道上,華語影片經歷了由影展傳播到商業(yè)院線傳播,由單純依賴主流商業(yè)院線到出現(xiàn)華語片主體發(fā)行院線,顯示出可喜變化;同時,在海外華語電影傳播中,內地電影已經在起著引領作用,香港電影、臺灣電影的傳統(tǒng)影響力在弱化。
華語武俠功夫片成功地向海外傳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形象,但近年來,武俠片海外衰落明顯,據(jù)調研顯示:“功夫片這一曾經最具有海外市場的類型片正在步入衰落,影響力不如從前?!背恕兑淮趲煛罚^少引起反響。因此,需要加強作品研發(fā),突破瓶頸走出困境。
《俠女》《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刺客聶隱娘》,在歐美取得較大反響,甚至許多作品在主流商業(yè)院線也取得了成功,這與影片中的東方韻味關系密切。在西方世界,東方文化不可能成為其主流文化。保持東方文化的獨特性,是具有異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這些古代俠客的功夫世界,奇幻而神秘,形成了西方世界中關于中國的民族想象。當然,影片在保持文化獨特性的基礎上,須推崇人類普世性的價值觀。同時,又要避免迎合“東方主義”者的片面想象,以免營造出歪曲民族形象的“他者”形象。
目前的國際文化背景,西強我弱,國際輿論場中我們處于弱勢。近代題材功夫片往往貫穿“東亞病夫”情結,這成為功夫片的一個重要敘事母題,反向激勵著華人自強奮進。但影片中的民族主義情緒要理性,敘事的尺度、分寸把握很重要,不能走向狹隘民族主義的泥潭。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合作與共贏是世界秩序的主旋律,應理性看待歷史恩怨,態(tài)度要客觀。《精武英雄》將日本軍國主義者、日本武士、激進的日本民族分子、愛好和平的日本平民區(qū)別對待,《葉問2》葉問擊敗龍卷風后呼吁:“我很希望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大家可以學會懂得怎樣去相互尊重?!边@種理性的態(tài)度值得提倡。盲目仇視、排斥西方,將無法贏得西方觀眾的尊重與認同,更不利于中華民族形象的正面建構與傳播。
在江湖恩怨、門派紛爭、復仇以及反抗西方侵略等常見題材外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要關注港臺、內地的社會生態(tài),開掘近現(xiàn)代以及當下功夫世界,不斷提升功夫片的審美趣味,拉近民族心理距離,增強民族文化認同。而拓展海外市場,需要不斷開拓海外新題材激發(fā)海外觀眾興趣。在華人海外求生闖蕩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在數(shù)十萬華工開發(fā)美國西部的歷史中,以及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必然有諸多適合開發(fā)的華語功夫片題材。比如19世紀后期為修建美國的太平洋鐵路,無數(shù)華工在惡劣的環(huán)境和低劣的待遇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世界的視野下,在民族的交融中,展現(xiàn)華人吃苦耐勞、堅韌的品格,弘揚民族形象,開發(fā)富有親和力的題材,更有利于影片的海外傳播。在類型方面,將功夫元素與其他電影類型融合,豐富敘事風格,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方式,賦予更為多元的類型風格。
民族形象的建構,是傳播媒介自塑與他塑相互博弈的過程。華語功夫片對于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華人形象的正面塑造、民族形象的提升曾經起到重要作用,將來也仍然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在華語文化圈內部,通過加強海峽兩岸的互助合作,在導演、演員、編劇、場地、技術、資金以及發(fā)行渠道等方面加強合作,建立文化互動和溝通,以華語功夫片等作為有效媒介,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積極建構并實現(xiàn)正面民族形象的自我認同與海外傳播,將對提升中華民族的形象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