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尖尖
2021年3月26日,位于上海市楊浦濱江的人民城市建設規(guī)劃展示館迎來開館后最忙碌的一天,一個下午接待了10個來自不同單位的黨員團隊來此參觀學習,一場場別開生面的黨課活動在這座由百年廠房原址改造成的鋼木結構展示館里輪番上演。
人民城市建設規(guī)劃展示館,由始建于1902年的“祥泰木行”舊址改建而成。它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面向未來,承載著楊浦濱江百年工業(yè)的厚重歷史,又注入了建設“人民城市”的新內涵。自2021年年初開放以來,展示館成為上海市楊浦區(qū)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熱門“打卡地”,僅3月份就接待市民上萬人次。
外觀看起來像個沐浴在陽光里的“木盒子”,展示館既延續(xù)了老木行的“基因”,又融合了“5G+8K”、“3Dmapping”等高科技展陳方式,全面展示楊浦的過去和未來。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建筑里,形態(tài)各異的木樓梯連通了不同的空間。
當天來參觀學習的團隊中,有來自楊浦區(qū)7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有區(qū)衛(wèi)生系統(tǒng)的護理員隊伍,還有區(qū)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和區(qū)建設和管理委員會的黨員干部。“楊浦濱江是我國近代工業(yè)的搖籃,也是近代中國工人運動的發(fā)祥地之一,很多革命先輩在此留下紅色印跡。”控江初級中學的李老師說,在承載濱江百年歷史的老廠房原址進行黨史學習教育,在充滿科技感的交互裝置中“觸摸”本地的發(fā)展歷程,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人民城市建設規(guī)劃展示館館長楊靜介紹說,目前展示館接收到的團隊參觀預約已經排到了4月底。而每逢周末,作為散客進來參觀的市民也不少,有時甚至在門外排起了長隊。
2021年3月17日,黨史學習教育中央宣講團走進展示館,與楊浦基層黨員群眾面對面暢談他們所親歷的光輝黨史。屋內的黨課氣氛熱烈,窗外的觀景臺前,楊浦大橋近在咫尺,濱水岸線盡收眼底。百年木行里上演的一場場沉浸式黨課,讓人印象深刻。
“1902祥泰木行”,展示館門口有一面以鋼構框架融合木材堆場立面的“老墻地標”,記載著這所百年木行的歷史。人民城市建設規(guī)劃展示館與不遠處的“人人屋”黨群服務站,均以木材作為主要元素,因此周邊居民又親切地把展示館稱為“人人館”。
“祥泰木行”是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木材加工廠之一。如今老木行不再,但百年工業(yè)文明的印記卻散落在以現(xiàn)代化科技包裹的展示館內。
展館以虛實結合的科技手段,展示楊浦濱江的歷史與“人民城市”理念在當代的實踐。展廳中央有四排可觸控的電子書架,依次呈現(xiàn)重要理念的理論淵源、發(fā)展脈絡、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書架上交替存放著真書和電子版的“假書”,這種互動式的展陳方式讓黨的理論活起來、動起來。
“人民城市·楊浦故事”展廳集中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在楊浦建設、治理與發(fā)展過程中所涌現(xiàn)出的23位先進人物與15個人民故事。屏幕上的每組數字都象征著一位人物、一段故事。比如“0929于漪”,意為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于漪頒授“人民教育家”獎章。
在地下展廳,三個半開放式的互動影像展示盒,記錄了從19世紀至今的楊浦濱江歷史變遷。展廳的另一邊則展出了一個1比300的微縮版濱江模型,沙盤北至平涼路,南至黃浦江沿岸,西至大連路秦皇島路,東至周家嘴路隧道,配合“全景mapping”技術,讓南段濱江5.5公里場景躍然眼前。
作為一座“人人館”,館里留有大量公共開放的空間。在“人民·秀帶直播間”互動展廳,游客可以參加直播、現(xiàn)場黨課等活動。走廊的柵格墻上掛滿了楊浦市民自己拍攝的濱江美景照片。館內還特別設有一個“人民建議征集平臺”,來館游客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注冊賬號,對區(qū)域建設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還可以實時了解辦理進展。
“楊浦濱江的記憶”展廳內,一面“光陰的故事”互動屏幕上正不斷播放著楊浦老居民口述的歷史。這是展廳專辟的“城市鄉(xiāng)愁”互動展區(qū)。在這里,參觀者可以看見舊改后留下的紅色木門、灰色磚墻、銹跡鐵網以及熟悉的門牌弄堂;腳下的地板紋路是動遷前的濱江簡版地圖;展館還用“無限鏡”組成了一個個展示箱,讓參觀者透過箱子觀看老居民當年留下的珍貴物件。
每一個人來到這里,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歸宿”。來館參觀的外來游客可以通過視頻短片,了解舊改背后的暖心故事。那些曾因舊改搬離濱江的居民,可以根據自己先前所住街道,在“街道界面”上查看舊改前全家與老屋的合影?!斑@些老照片是展示館建成之初,我們從楊浦區(qū)各個街道收集而來的?!睏铎o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居民在回來時仍能找到“家”的位置與“根”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