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汪金友
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僅興湖筑堤,引水灌田,而且淡泊名利,為官清廉,沒有拿過一分不該拿的錢。所以卸任離開的時候,感覺心里非常坦然。
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白居易在整理行囊時,發(fā)現(xiàn)了兩塊小石片。原來,自己當年在杭州游覽天竺山時,覺得這兩塊石子好看,就揀回作為紀念。白居易頓時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不清白”的事,覺得對不起天竺山,對不起杭州,認為倘若每個游客都帶走這里的山石,哪還有天竺山的秀美?于是他不禁對自己的這個行為進行了深刻反思,寫下一首《三年為刺史》:“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葉。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币馑际巧绞m然不值錢,但取之卻玷污自己的名聲,和貪污千金沒什么兩樣。
這首《三年為刺史》只是其二,另有一首《三年為刺史》為:“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題詩十余首。慚非甘棠詠,豈有思人不?”這是檢討自己的工作,不講個人如何動員群眾,籌集資金,修筑白堤,造福百姓,而說“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只是寫了幾首詩,又沒有過人之處。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東漢劉寵在擔任會稽(現(xiàn)浙江紹興)太守期間,獎勵農(nóng)桑,重修水利,為官清廉溫厚,深得百姓愛戴。他離任回京時,有五位山中老人,每人非要送他一百文錢,以表謝意。劉寵盛情難卻,最后象征性地收了每位老人一文錢。出城之后,他就把這幾文錢投入江里,以表清白。后人稱劉寵為“一錢太守”,并在江邊建了“一錢亭”和“劉寵廟”。
唐代杜甫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府中當幕僚時,有個商人給杜甫送來一條十分名貴的毛毯,名“織成錦”。杜甫一看,馬上賦詩一首,讓送禮人連同原物一并帶回。詩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贈情。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p>
明朝蘇州知府況鐘,在蘇州為官多年,后來任滿回京述職時,寫下這樣一首詩:“檢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況鐘一生做官30 年,家中卻未增添任何田產(chǎn)。人們在他死后歸葬時發(fā)現(xiàn),“舟中惟有書籍并服用器物而已,別無所有”。
清雍正年間,銅山縣知縣葉存仁期滿離任時,僚屬們乘著夜色,駕一葉小舟為他送來禮物。葉存仁隨即吟詩一首,表示堅決拒絕:“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薄安晃啡酥芳褐?,做了虧心事,即便別人不知,自己也會一輩子不安,委實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了。
清道光年間,陜西蒲城縣知縣蔡信芳離任之日,百姓攔道挽留,蔡信芳十分激動,含淚寫詩相贈:“罷郡輕舟回江南,不帶秦中一寸棉?;乜慈豪杞杂欣?,長亭一別心黯然。”“不帶秦中一寸棉”,是一種操守,也是一種高尚。要不,那么多的州府縣令,為何只有他們的故事代代流傳?
古往今來,每個官員上任的時候,都是躊躇滿志,雄心勃勃,沒有人希望自己中途落馬,更沒有人想到自己會被送進監(jiān)獄。而事實呢,中途落馬和離任后被送進監(jiān)獄的人,卻比比皆是。這樣一想,白居易等人的“檢討”和“自律”,就顯得彌足珍貴。多一些檢討,就多一份安全。貪圖享樂,放松要求,真到“出事”,則悔之已晚。